2004-04-11 17:28:28我們要遷台了

〔大頭貼〕誰在白吃午餐

★ 反高大頭貼5號
每天在鍵盤上運動的助理研究員 陳崗

高學費強化了教育做為商品的概念,即強化了學生為消費者、受益者的角色,突顯出資本主義下大多數個人未來要成為一個受雇者之訓練費用的提昇。

近幾年,許多國家因不景氣,稅收減少導致財政赤字,因而刪減預算,首當其衝的多為教育預算,而其中又以高等教育(大學、研究所)所受的衝擊最大。因應高學費問題,歐洲的學生團體已有了一些具體的抗議與串連活動,而在美、加,亦有陸續相關的活動。今年(2004)年初英國通過了高等教育法案(The Higher Education Bill),使得英國自2006年各大學將調漲費用,此後每年學生可能要多繳高達約3000英鎊的學費,為此許多學生走上街頭表達抗議與不滿。

而在歐洲其他各國,學生除了針對高學費議題提出反對之意見,也持續針對WTO下GATS條款提出反對商品教育化之訴求,並有具體之行動與聯盟,更預計於今年展開大規模歐洲國家串連活動,來反對教育預算的刪減、高學費及教育商品化的情勢。此反應出反對高學費與教育商品化是全球性的議題,而非台灣的單一現象。

不過眾多國家的學生及聯盟團體,所持的反高學費理由為目前的官員、立法者皆享用低學費的好處,而為何他/她們現在卻支持調漲學費?國內上一代的國民皆享用低廉學費的好處,為何如今的學生卻不能擁有?反倒是每位大學生畢業後必須身負債務?其想法大多認為學校缺乏經費不能從學生的口袋中下手,應是課徵富人稅(tax on the rich)以維持高等教育學費全免或低廉的情形,畢竟在歐洲大多數國家,高等教育一直是以具有公共財(public goods)的性質被提供著。學生們已預見了教育商品化、高學費所造成求學道路上的阻礙,而要求政府不能讓調漲學費或降低補助之法令通過。不過可惜的是,這些提法雖然或多或少已正視高學費的成因,但若不面對財源匱乏之根源與高等教育在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流通過程中扮演之角色,而只從福利的觀點出發,那麼財政窘境下將可預見如英國工黨之讓步、高等教育法案之歷史一再上演,也將很難為此問題抓取一帖良藥

一般主流經濟學面對高等教育學費定位上是否該由政府補助(大部分比例,當然學生還是得負擔部分)時有兩種不同的角度,一方的說法是使用者付費,也就是學生為消費者(受益者),因此該付全額的學費費用,天下可沒有白吃的午餐。此說法也認為學費反映出品質,因此高學費為高品質的保證,欲享用高品質,就得付高價,此為市場商品規律,無須特別關注此現象。另一方則是認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不僅僅是受教的學生,國家也是受益者,比如說高等教育使人民的知識水平提高,有助於一國的人力資本累積、文明之進展,因為高等教育具有正外部(externalities) ,因此政府基本上應提供滿足國內人民所需的財貨(goods)_教育,因此主張由國家補助,也就是將高等教育定位於公共財,不過更準確的概念應是準公共財(quasi-public goods) 。基本上上述兩方皆從消費此商品的收益者為何的角度出發,只是受益者的認定有所不同。那麼,究竟是誰在犮帢虼|的成果?另外,若受益者完全是學生,那麼從國小、中至高教,是不是皆該由消費者全額付費?至於認為政府應提供足夠公共財或準公共財的說法,因提出教育具正外部性,因此國家應單負起責任,但是國家的實質內涵為何?受到正外部性的受益者為何?上述兩種說法皆忽略了一個受益者,也未從客觀上高等教育所扮演的功能提出說明。

高等教育對個人而言當然有增進智識、協助個人實現願景的成分,但審視其客觀角色,是學生進入生產體系的前哨站,其所受的訓練頗大目標是完成一個受雇者所需的基本課程(條件),名校是就業的保障更可見高等教育此性質,而許多企業進入校園徵才的規劃如近來一些業界舉辦企業學長姊回母校帶領將畢業的新鮮人先至職場瞭解未來的工作環境等活動,在在可看出高等教育扮演著提供優質勞動力的角色。因此就一個國家而言,若畢業生不外移,享受高優質勞動力者是資本家,綜觀全球,對全球的資本家而言亦是如此,其享用高等教育所提供一定水準的勞動力是無國界的。

有人提出高等教育又不盡然與職場所面臨工作內容完全接軌、高等教育與業界的營運仍有差距來駁斥資本家為享用者之說法;另外也有人提出透過高等教育可以促進階級流動,此為個人極大益處,但上述種種說法根本並不足否定高等教育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提供一定水準勞動力的事實,也無法扭轉整個階級的結構。

資本家需要源源不絕的勞動力,其為隱藏在背後的消費者,因此可說學生對高等教育是引伸需求(derived demand,即學生受教最終是為了賣出勞動力),至少目前我們尚未改變受教育是為了賣出你的勞動力的客觀環境,因為大部分人在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中並無生產工具,因此必得進入了雇佣生產關係、販賣自己的勞動力,而資本家才是對高等教育的最終消費者。年年蟬聲鳴鳴時,一批批的新鮮人蓄勢待發進軍職場,這些待上場的士兵被關注的充其量只有學歷、證照類別與賺取報酬的能力條件等不同的標籤顏色,其餘的喜怒哀樂表情不過如失了色的黑洞,並非勞動市場中的購買標的,勞動力的角色與機器相同,只不過是生產過程中的一環,因此資本家才是最終消費者,其也必須為提供源源不斷、使之不虞匱乏一定水平勞動力的高等教育付出所該支付之部分,即應繳納類似企業紅利稅或費用 ,專款專用於教育上,而不是成為真正的白吃午餐者。

反高學費格鬥台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highf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