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23 18:31:00moon

剝皮寮歷史街區之文化觀光現象詮釋-以部落格觀察為例



剝皮寮歷史街區之文化觀光現象詮釋-以部落格觀察為例

臺灣建築學會第二十四屆

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

2012091

 

剝皮寮歷史街區之文化觀光現象詮釋-以部落格觀察為例

Interpretation the Cultural Tourism phenomenon in Bopiliao Historic District

-A Case Study of blog

 

何明月*       蔡淑瑩**

 

緣起與目的

歷史建築活化與再利用是近幾年來的新意識與潮流,將當地歷史、文化、自然、生活方式所構成的主軸、空間場域、活動、記憶、人物故事等,與歷史性的建築及街區共構與再詮釋,已是歷史建築再生與活化的新型態、議題與探究。

 

而文化與觀光的結合亦是近年來台灣興起的思潮與作為,時應社會與經濟的變遷,產業結構與之相應變動之必須及社會的覺醒,文化立國與相關議題的發展,基於如上所述及發展永續國土思維下,在這樣的時空裡,現今台灣的文化觀光呈現了何種狀態呢?這是本研究想探討之議題。

 

本研究試以歷史街區保存完整的案例-台北市萬華區剝皮寮歷史街區作為議題探究,因其經保存與修護,為現今萬華區內清代漢人的街景與歷史的見證,在台北市「文創首都」政策下,現為文化創業產業活動與媒介及台北市鄉土教育之場域,亦在近年電影「艋舺」之文化行銷下引起大眾話題及觀光熱潮,讓剝皮寮成了能見度及可及性高的文化觀光場域,而基於此之文化觀光實踐場域的剝皮寮呈現現象為何?其現象如何與剝皮寮空間生產產生共構與詮釋與再詮釋,是為本研究之目的。

 

研究方法

以內容分析法進行網路部落格之剝皮寮文化觀光文本立意抽樣,並將抽樣之文本取具代表性進行詮釋,以歸納剝皮寮歷史街區作為文化觀光場域呈現之現況並提出對應之議題與建議。

                      

* 何明月,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研究生

**蔡淑瑩,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副教授

文獻回顧與相關論述

(一)               歷史建築再利用與活化

歷史保存區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31年《雅典憲章(Athens Chart for the Restoration of Historic Monuments)》第三項所提及:「歷史保存區中之建築物群或是特定的景致處理都應該加以考量」。因此歷史保存區是城市中能夠比較完整真實地反應一地歷史時期傳統風貌或民族特色,存有較多文物古蹟、近現代史跡和歷史建築,並具有一定規模的地區。(蕭仙妮,20071-11)「歷史保存區是一種文化現象,即特定時代在特定地域中留下的歷史痕跡,是利用有形實體對人類文明和歷史等無形精神和內在氣質的傳承」(馬曉龍、吳必虎,200549

而台灣歷史街區保存觀念開始於1970年代末,自1980年代以後開始興起保存運動,據文獻資料顯示以往單棟保存漸擴及傳統建築群保存方式,而鹿港老街保存即是當時代表性之重要案例,後有迪化街歷史建築及街區保存運動、三峽老街、湖口老街、深坑老街、大溪老街乃至現今的剝皮寮歷史街區保存與再利用等。歷史街區的消逝多因都市擴展及都市計劃之故,在有心人士們有感於文化尋根與憑念之心,便開始組織團體進行歷史街區保存社會運動,在當時法源不足及面對都市發展等議題,發展與保存及住戶們補償、租戶及所有人與公部門間的利益及權利拉扯,呈現各方角力,時程長不見成效,而在民間強烈保存訴求的壓力下,政府單位最後多以特定區劃定保存型態,直至2000年「文化資產保存法」第3次修正公布〈文資法1-4版〉,方於文化資產類型中增加歷史建築,始有法可依循。

而歷史歷史性空間再利用依據《建築、設計、工程與施工百科全書》之定義,「再利用」乃是:在建築領域之中藉由創造一種新的使用機能,或著是藉由重新組構一棟建築,以便其原有機能得以一種滿足新需求之新形式,重新延續一棟建築或構造物之舉。古蹟再利用即是將人類的過去以「活」的面貌呈現在今日的一種方式,甚且與今世共同成為將來之見証(潘玉芳,2003:7)。

再利用基本上是為了解決該古蹟保存所面臨的問題,如果古蹟本身並無須以再利用(改變建築使用機能)作為保存手段,或再利用無助於其問題之解決者,則再利用的導入對該古蹟而言,應被視為不必要,或根本不具積極意義的保存方式;意即再利用應於必要時提出,此為再利用的第二個意涵。如因為加入新機能,而使得古蹟價值有所減損或是脈絡性無法接續,則更非再利用的本意,也不應出現,此為再利用的第三個意涵(潘玉芳,2003:7~8)。

然回顧台灣現今空間再利用方式,是以1997年省政府統籌的環島鐵道藝術網絡計畫為雛型展開(楊瓊華,2011:10),藝文空間釋出成了當時研究議題及再利用型態,如:官邸藝文沙龍、台北當地藝術館等,藝文活動成了歷史性空間再利用的方式;又因政府相關政策如:2000年交通部觀光局宣示將台灣發展為觀光之島目標,觀光產業列為國家發展策略性產業;台灣經濟研究院(2003)指出,近年來知識經濟類型是最具有附加價值發展趨勢的產業(楊瓊華,2011:11),故文化創意產業成了各國競賽積極之領域,於是時空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藝文空間、文化觀光匯流成了空間再利用的型態。

至今台灣歷史街區再利用已由早期文化憑證的凍結靜態保存方式,已漸變遷為「活的保存」新觀點,開始強調生活文化的保存,亦即「生活博物館」(eco-museum)的理念,強調將「在地」「本土」的生活方式保存,形成「活的保存」新價值觀。

而剝皮寮歷史街區現為文化創意產業、藝文空間、文化觀光匯流之空間再利用的型態,其再利用於空間生產架構下的空間性、存有現象及與「活的保存」新價值觀間呈現何種樣貌,是本研究將探究之議題之一。

 

(二)               文化觀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文化觀光」為:一種從事與文化環境,包括景觀、視覺和表演藝術和其它特殊地區生活型態、價值傳統、事件活動和其它具創造和文化交流的過程的一種旅遊活動。而「世界觀光組織」(1985)將文化觀光做了狹義與廣義的二種解釋:狹義而言,文化觀光是指個人為特定的文化動機,像是遊學團、表演藝術或文化旅遊、嘉年華會或古蹟遺址等而從事觀光的行為。廣義而言,文化觀光包含所有人們的活動,它為了去滿足人類對多樣性的需求,並試圖藉由新知識、經驗與體驗中深化個人的文化素養。(高鵬翔,,2010:158),而依照孫武彥教授對於文化觀光之定義是「從事具有文化歷史、教育研究及觀賞遊樂.價值之觀光資源,加以開發所形成之觀光產業」。

剝皮寮歷史街區位處於台北市萬華區,鄰近市定古蹟的香火鼎盛龍山寺與緊鄰老松國小,周遭有知名小吃老店與常民消費之日常用品產業等。於2010329公告為歷史建築宅第,是為文化資產所定義之歷史建築,現為文化創意產業及藝文展演空間與媒介,其歷史街區範圍內亦成立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作為鄉土教材之場所。

迴溯其歷史時光,該街道約形成於台灣清治時期,在當時為煤炭販售散地而通稱「土炭市」,是商業活絡的街道,混著閩南與洋化的建築,因台灣日治時期之「市區改正」,使北皮寮街遭截斷,又因日治後期及光復後皆被列入老松國小預定地實施禁建,又因該計畫成效不彰及至文化人士力求保存街區等努力,其因緣際會下成為萬華區完整可見證初期開發的歷史空間見證。除此之外,亦有相當之歷史故事,如:為唐景崧發起台灣仕紳遊行的起點、初期常民生活場域。

 

(三)               部落格

Blog 這個字彙,是由Web log 這個名詞所衍伸而來,Web Log 原本指的是網路伺服器記載的訪客造訪記錄檔,其功能是用以了解伺服器的流量與訪客活動情形。在1997 年時,Jorn Barger 提出「Weblog」這個字眼,此時「Weblog」實質意義是指「以網頁(Web)為呈現媒介的個人紀錄(Log)」。若以過去即存在的網路服務來比擬的話,則以電子佈告欄(Bulletin Board System, BBS)上的個人版或是明日報個人新聞台較為接近(藝立協,2004)。到了1999 年,Peter Merholz將「Weblog」拆開唸成「We Blog」,此後「Blog」成為一種新的說法,不僅可代稱Weblog 這個名詞,也可將之視為動詞,其延伸單字「Blogger」則用以泛指Blog 使用者。在中文字的說法上,國內中文譯名則以部落格或是網誌為主,中國大陸則普遍將Blog 的翻譯為博客。

關於網誌的定義眾說紛紜。韋氏字典(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除了將「blog」選為2004 年十大單字之外,也將網誌定義為一種線上個人日誌,包含作者本身的反思、評論與提供超連結的網站。而網路百科全書Wikipedia 則將網誌定義為網友個人撰寫於網路空間上的個人日記,屬於網路共享空間的一種。其特色包含:以時間順序來作紀錄、透過引用(Trackback)和迴響(Comment)進行與其他網誌之間的交流、並且大量採用了RSS 技術來通知訂閱者最近的文章更新。(周立軒, ,2005:6~7

而據網路與部落格研究之相關文獻顯示,網路人口之使用者有逐年增加之傾向,部落格使用人口也達到網路使用人口中的相當比例,台北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1] 2009年12月25公佈台灣地區不同年齡族群網路使用狀況〈ARO觀察: 不同年齡族群網路使用狀況〉11月份數據發現, 19歲以下為14.46%20-29歲為29.41%30-39歲為26.3%40歲以上為29.24%2041歲以上約合計佔有85%,各年齡層之網路使用人口之比例呈相當差距不大之分佈,由數據可知上網已具國民之常態活動之一。

而網路人口之經營部落格分析,以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於2009918公佈之研究案例: 網路社群(部落格)小調查,其在20098月,針對全體網友進行了網路社群(部落格)的調查研究,研究期間為826-8月28,總計回收的受訪者樣本數共5,314份。經由研究發現,有過半(56.2%)的受訪者目前「有經營自己的部落格」,部落格經營原因有抒發壓力情感、分享生活周遭感受心得、發表文章作品、成長日誌紀錄、表達感受見解、好玩打發時間等,所佔比例各為抒發壓力情感49%、分享生活周遭感受心得48.4%、發表文章作品44.6%、成長日誌紀錄40.6%、表達感受見解39.5%、好玩打發時間35.7%,由以上數據顯示,其經營部落格之原因多以紀錄、發表、創作與娛樂為主,經營原因所形成之部落格型態呈現多元狀態,其佔比例差距不大。而本研究之文化觀光文本屬性如上所述部落格經營原因中之發表文章作品、表達感受見解、分享生活周遭感受之型態記載文本,所佔比例約計51.4%,具有相當數量可供研究取樣。

 

 

(四)               都市保存論述

重視城市空間記憶復原保存的觀念和學理影響歐洲最深的一部著作是奧地利建築師及都市計畫學者席將(Camillo Sitte),其於一八九三年發表「城市設計的藝術原則」強調了傳統城市廣場和公共紀念建物形成的市民生活空間,是一種城市藝術,而且要充分了解中古城市有機生長和藝術表現的精神內涵(潘玉芳,2003:20)。此思潮間接啟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城市記憶的重建保存熱潮。古蹟保存、歷史街區、藝術及建築作品的修復,將納入人們在現實的生計、精神以及都市生活的經濟面等課題。歷經威尼斯憲章、馬丘比丘憲章、華盛頓憲章等,其已成熟延伸至城市記憶、聚落、景觀、市民生活等保存範疇。

都市保存運動策略以完整的歷史保存必是建築與原有生活脈絡結合為由,連結國家社區政策所鼓勵的市民參與來強調弱勢社群的市民身份和能動性,以求行動之正當(陳馥瑋,2004:1),此為都市保存運動的精神之一。

 

(五)               空間的生產與日常生活批判理論

列斐伏爾『空間的生產』,是為空間實踐、空間再現與再現空間之三元組,於社會生產系統分別為感知、構想與生活。空間實踐是為感知+構想所構成,空間再現是為構想+生活所構成,而日常生活構成了再現空間,再現空間為象徵與符號的系統,是為居民與使用者及從事詮釋與描述生產家的再現與體驗空間,其說明空間的形成與意義與社會關係及循環。剝皮寮歷史空間的生產關係,透過再現空間的現象詮釋(現今作為文化觀光場域之相關文本),發現剝皮寮歷史街區於空間生產三元組所構成之議題,如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理論所述及,日常生活的再現與實踐是為資本社會異化的文化革命,日常生活是為人類內心與本能與世界真正的聯結,故空間內的行為活動即所謂之地方芭蕾,而剝皮寮街區之保存型態,是為依此論述欲探討之對象。

 

(六)               詮釋現象學

Schleiermacher試圖從文本的普遍性和思想的個別性著手,直觀的找到兩者的辯證合。質言之,人類透過掌握語言〈指語言的文法結構〉就可以對心理反應有所理解〈指對個別的文化觀和認識觀有所瞭解〉,但是,Schleiermacher的詮釋學不在建構作者之意向性,而在理出文本對事實的解釋〈溫明麗,20035〉。

而海德格在其著作『存在與時間』中表述現象學為:「面對事情的本身!」,透過詞源學方法,將現象學分為「現象」與「邏各斯」兩個語義考察,『現象』是為談論的東西得以如實展現,存在的現象從其根本存在現象彰顯,亦即自身展現自身是為現象。

而剝皮寮文化觀光現象是為部落客至當地之感受彰顯,其透過發表之文本再現現象與自我意識展現之詮釋,故以詮釋現象學作為解析部落客於自我部落格中顯現於剝皮寮文化觀光感受之紀錄文本,詮釋其於該場域的文化觀光行為現象與實踐。

 

 

剝皮寮歷史街區之文化觀光現象詮釋

試以剝皮寮三個關鍵字於yahoo網路搜尋器進行點閱率排行之立意取樣,因點閱率與閱讀眾是為正相關,其較具影響力及代表性,故初以取樣30份部落客紀實至剝皮寮歷史街區之觀光文本分析,詮釋其文化觀光現象並將之歸納統計,初步分析如表1所示:

 

1:部落格紀實剝皮寮歷史街區之觀光型態統計表

 

部落格紀實剝皮寮歷史街區之觀光型態

休閒活動

資訊閱讀

文化體驗

尋古探幽

人文歷史

 

 

 

 

 

部落格名稱

幸福小旅行Yukl’s Life

 

o-kevin

用相片紀錄人生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人物風景鏡頭

烘焙熊的小村莊

小剛全紀錄

早安登山

遊遊蕩蕩

胡朝聖的部落格

和風如雲

夏夏子今天去哪裡

魔鬼甄與天使嘉

玫瑰天蠍的部落格

Winnie的秘密花園

Sogir10105食樂。遊樂。讀樂

自由自在

語聲小棧

丞丞的知識分享

有一種姿態,叫獨立

蔚藍手扎

小司麥’s  W gogo

藥師吉米

UPUP。西京朋友

米家的慢走與樂活

Sama記事本

 

 

單身女子&哈士奇doggy狗日記

星星愛的傳說

cougar

小計

2

11

12

2

3

統計比例

7%

36%

40%

7%

10%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部落格

 

由網路部落格取樣30份樣本文本,進行其部落格內容歸納與分析,依部落格書寫之內容,將其歸納為休閒活動、資訊閱讀、文化體驗、尋古探幽、人文歷史五種之文化觀光類型。而五種分類中發現其觀光型態以當今流行之文化體驗高達(40%)及資訊閱讀(36%)為主,其次為人文歷史(10%)、尋古探幽(7%)、休閒活動(7%),文化體驗與資訊閱讀為其文本呈現之主要型態,合計為76%,而部落格照片紀實文本皆顯現剝皮寮歷史街區成了攝影取景之熱門景點,其圖片之詮釋現象含蓋了五種觀光行為型態,由此得知剝皮寮歷史街區保存型態,成了另一種影像背景故事,輔以文字感受舊時光,亦有以趣味新奇看待現存修護與展覽樣貌,而有合計17%之觀光行為屬較深入了解當地之型態,是為尋古探幽與人文歷史兩類型,其以較多篇幅深入書寫及論及保存與活化之議題,此為30個取樣文本所呈現之文化觀光現象。以下就文化體驗、資訊閱讀、人文歷史、尋古探幽、休閒活動五種文化觀光類型之文本分述詮釋之:

(一)文化體驗類

1. 因為電影艋舺拍攝的場景,剝皮寮老街又再度火紅起來

自由自在之電影艋舺場景.萬華剝皮寮寫著:剝皮寮老街已經開放了好一陣子,最近又因為電影艋舺拍攝的場景,剝皮寮老街又再度火紅起來為了電影艋舺,特地規劃了艋舺一日遊的行程,艋舺電影裡面主要的關鍵場景劇照,讓影迷們可以再度回味劇中的情節。



照片來源:自由自在
http://linda.sopili.net/2010/02/blog-post_22.html

 

2.交織著舊時光和新藝術

蔚藍手扎之艋舺漫遊-剝皮寮寫著:剝皮寮雖然人去樓空,經政府修復後,成了見證台北歷史的角落。這裡成了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和藝文展示空間。保有古意盎然的磚造拱形騎樓新舊夾雜,在此漫遊很有趣,可以穿巡老屋,看古蹟也看展覽。保留居民依舊在此生活的想像,老街裡偶爾會看到台灣舊時生活的片段。整個老街區,就是交織著舊時光和新藝術。

從文本中得知,電影「艋舺」行銷了剝皮寮,促使了其觀光客潮,而藝文活動及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及街區的歷史建築,亦是剝皮寮給與觀光客的新舊時光及藝文體驗,但文本對於剝皮寮之認識描述不多,多為電影「艋舺」效應與再利用的文化媒介感受,產生之文化消費現象,電影「艋舺」及文化創意媒介對於萬華剝皮寮街區創造了觀光熱潮與話題,但真正的剝皮寮歷史人文底蘊呢?似未從相關的紀錄文本中發現對剝皮寮的好奇與了解。

(二)資訊閱讀類型

1. 走訪萬華,尋訪艋舺古蹟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之[北市萬華] .艋舺剝皮寮老街寫著:五年前,我走訪萬華,尋訪艋舺古蹟,首次看見了正在整修中的剝皮寮老街,驚艷於艋舺竟然保留了一塊保存完整的老街區域,正在進行整修。後來上網查資料,才得知這塊區域的地名為「剝皮寮」。今年八月底,剝皮寮老街歷經六年的整修,終於落成,正式開放供遊客參觀。這條橫跨清代、日據(日治)、民國三個時代的老街,混合了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成為一條足以代表艋舺市街歷史特色的老街。

 

2. 一條足以代表艋舺市街歷史特色的老街

用相片紀錄人生之2011-年初一萬華走春:艋舺清水巖&剝皮寮歷史街區寫著:橫跨清代、日據(日治)、民國三個時代的老街,混合了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為一條代表艋舺市街歷史特色的老街。見證當年艋舺的發展與變遷。仍保有初期開發的空間特色與都市紋理,為臺北市今日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街區內包含了不少紀念意義的歷史古建築以及店家,蘊含了豐富的在地鄉土文化,是最佳的鄉土教學場所。電影《艋舺》取景「剝皮寮」老街,由於電影賣座,許多影迷來此朝聖,遊客暴增成為台北市最熱門的景點之一。又有「建國百年-台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展」在此展出,而「百家姓迎百年」的活動也同時延長。

紀錄文本中不僅於開頭道出剝皮寮為代表艋舺市街歷史特色的老街,內文中另有詳細的紀錄剝皮寮歷史街區的歷史脈絡及保存社會運動至現今的概況,是為歷史脈絡之紀實文本,輔以現今保存樣貌之照片敘事,文本內容為剝皮寮之背景故事描述,資訊為現今公開之文史,亦述及現今相關活動〈電影、展覽〉是為提供資訊類型之旅遊文本,但從文本中無法了解部落客至剝皮寮的深切感受,僅能明白文史紀錄中的歷史及再利用的現況資訊,而早期與現今再利用之日常、文化、經濟之社會活動呢?不見蹤影與紀錄,這是值得思索的現象之一。

(三)人文歷史類型

1. 街區仿古味的建築,空洞不真實

單身女子&哈士奇doggy狗日記寫了六篇關於剝皮寮,是這樣說的: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是很棒的校外教學地點,混搭-當代藝術展亦可啟發小朋友的美術天份,2009.10.25看到一群人去寫生,是老師帶學生的樣子,藝術家用筆讓老街永遠保存;剝皮寮周邊特色街區,共展出八隻2009臺北奔牛節的藝術牛;整個街區雖然處處可見仿古味的建築,可是裡面好空洞,如果能在裡面擺些傢俱物品,才更有真實感。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是個大小朋友皆宜、兼俱教育與遊樂的展覽場所。



照片來源:單身女士大&哈士奇doggy狗日記http://blog.sina.com.tw/mayyu_doggy/article.php?pbgid=6276&entryid=591065

 

2. 新舊交接

cougr寫了六篇關於剝皮寮,是這樣說的:剝皮寮老街新舊交接, 雖然無法完整保存當年的模樣, 但是也盡力保存了一些元素,展示形態不像其他老街,整條街看起來比較像電影片廠,當代藝術展已經和老街融合, 古今交錯。店面是展示的店面而已,大部份是保留外貌, 房舍裡面用來展示藝術品,屋內不會看到老傢俱;混搭-當代藝術展由台北市文化局邀請國內外24位藝術家針對剝皮寮歷史街區藝術創作。

該代表性之兩篇文本皆書寫六篇剝皮寮之紀實,雖然以較多次踏訪及多篇敘事,但從文本內容發現:其對於剝皮寮之了解為現今文史及再利用與活化之現況,對於作為鄉土教育及新文化媒介作為活化是持正面肯定之意,但對於整個街區保存型態之看法較持負面感受,如部落格內文所言知:整條街看起來比較像電影片廠、整個街區雖然處處可見仿古味的建築,可是裡面好空洞,由部落客之空洞感之觸發,可知那是一種對具有抽空、抽離、不具生命力的樣態感受,從文本中得知現今的剝皮寮保存樣態讓人感受不到街區曾有的脈動,像電影片廠般是假象的,讓原是常民生活之活歷史空間的剝皮寮,成了不具生活氣息且抽離於萬華的他空間,以上是該文本對於剝皮寮歷史街區保存之感受與深入踏訪所詮釋之現象。

(四)尋古探幽類型

1. 與台北城歷史邂逅的好去處

米家的慢走與樂活之剝皮寮,艋舺漫遊趣寫著:是一個與台北城歷史邂逅的好去處。是清代保留下來的歷史街區。在這裡,你會看見台北市最老的街道、百年祖傳的老店,許多的驚喜會藏在你所經過的每一個角落。這裡,有著百年的歷史,是一個珍貴的文史體驗空間。可以窺見當時的生活景象。像是坐著時光機回到古代的感覺。保留著當時生活的街道風貌與巷道尺度!場景呈現了當時地區性的小旅社、商店、街道、交通與常民的日常生活,因著時代的變遷,許多行業漸漸的消失。在這裡,彷彿翻閱著記憶中的相本,走入時光的隧道,想起阿公阿嬤時代的故事。戶外廣場,有著好玩的童玩遊戲。我們看完展覽,在此處放鬆休息,是一個值得推薦兼具遊戲與教育功能的老地方!

2.遇見老台北

Sama記事本之遇見老台北:探訪剝皮寮寫著:一整排的老房子做了小小的改變,交錯了古與今,充滿新鮮味。古早的店面,古早的攤子,古早的花轎,撿茶梗的體驗活動。隨著時間的流轉,這裡也留下許多不同時序的痕跡。紅磚牆塗鴉,還有日前奔牛節的牛,也來摻一腳走老街,想像過往,從細微處的磚瓦、老舊的窗框、還有曲折的巷道裡,似乎可以捕捉到淡淡的舊日風味。在周日的早晨,某一瞬間,我們也許真的穿越了時空、不經意間與彼時繁華的老台北錯身而過。

從文本詮釋可見:剝皮寮給予感覺是為台北市最老的街道,保留著當時生活的街道風貌與巷道尺度,場景呈現了當時地區性的小旅社、商店、街道、交通與常民的日常生活,是一個珍貴的文史體驗空間,似乎可以捕捉到淡淡的舊日風味,某一瞬間,也許真的穿越了時空、不經意間與彼時繁華的老台北錯身而過,而鄉土教育中心及其廣場,亦提供了休憩及教育的功能,該文本影像中紀實了親子至該場域之體驗活動,亦可感受文本創作者對於剝皮寮街區的空間感受,但除了空間感外呢?剝皮寮的存有現象呢?其表徵下的實踐空間呢?除了供憑念之建築與展示空間感外?「活保存」的真實活動場景呢?這是文本詮釋下的反面思索

(五)休閒活動類型

1. 原子小金鋼溶合復古風

Yukl’s Life之台北一遊‧萬華剝皮寮老街寫著:台北市境內最完整的歷史街區之一。是許多攝影人喜愛取景的地方。跟一般印象中的三峽老街、大溪老街不太一樣,這裡比較像是個展演場地。老房子不太有老舊的味道.或許這就是它想展現的「混搭」風格吧!新穎的彩繪畫.跟台中的彩繪村有點類似,也有點像是縮小版、簡單版的宜蘭的藝術中心。來到接近老松國小的這個角落,這邊有好多樹木.剛好還有光影,真的好美呀,原子小金鋼溶合復古風.真是太帥了!有幾間看起來很複古的店面,不過都只有門面看起來有復古風啦,進去裡頭就沒什麼看頭了,搭著電梯來到最高處,可以看到房子的屋頂,跟一旁的大街和公寓有強烈的對比!這個鴨鴨杯子如果有在賣,我一定要買一個回家放,有些地方都滿有古早味,比較起來.三峽老街可能更有味道,不過這裡來拍拍照真的滿不錯的。



照片來源:Yukl’s Life http://yukiblog.tw/read-990-2.html

 

2. 剝皮寮街區是新興景點

幸福小旅行之艋舺.剝皮寮寫著:剝皮寮街區算是新興景點,台北捷運龍山寺站右轉走幾分鐘就到了,逛個剝皮寮街區和旁邊的台北鄉土教育中心,就可花到兩三個小時(當然加上拍照時間),捷運站四周也有一些景點,整體規劃算不錯,胡椒餅.仙草冰棒‧餛飩~好吃,算是很滿足的一趟台北之旅。

文本中詮釋剝皮寮是為攝影取景之好場所,房子為混搭風格,較接近展演的場所,對剝皮寮街區感受到的為復古的門面及舊時的天際線〈屋頂〉,還有原有的樹木光影空間感,其餘為新公共藝術媒介,如:彩繪及彩繪鴨杯等,部落客為剝皮寮下的結語為到此拍拍照真的蠻不錯的。由此紀錄文本顯見:該場域給予該部落客的感覺為復古展演場景,是作為攝影背景,而剝皮寮之真正背景故事卻無法從場景空間、敘事及活動中,讓到訪者明白及感受到,而紀錄文本顯現是現今的歷史混搭展演場所,週休二日獵影好去處,是台北新興的景點。

 

初步結論與建議

經研究者至現況觀察及相關文本分析發現:剝皮寮歷史街區的保存呈現其早期〈清代至戰後〉之建築空間型態,其保存修護的方式較以往古蹟歷史保存的方式略為不同,以保持原樣的斑剝為修護方式,形成另一種歷史的憑證與空間感,再加上新建築元素,如觀景平台與公共藝術,增加空間趣味及吸引與藝術感受媒介,軟體內容以不定期的展覽、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的成立,作為其空間的再利用,由上述可見:文化媒介、文化消費、鄉土教育場域是其歷史建築再利用的策略,為與當代之興起思潮結合,是其營造之意向,然當夜晚降臨,遊客散去,其營造的場域孤立於所處環境,似若不存在的他空間。

而部落格觀光文本統計與分析發現:其觀光行為約略有五種型態:文化體驗:40%、資訊閱讀:36%、人文歷史:10%,尋古探幽:7%、休閒活動:7%。資訊閱讀與文化體驗為主觀光行為之型態,而其部落文本呈現多以至此取景懷舊之空間與事物,成了另一種影象敘事,輔以文字感受舊時光,亦有以趣味新奇看待現存修護與展覽樣貌,另有約合計17%消費行為為到此尋古探幽與人文歷史,以多篇幅深入書寫,是其30個樣本數所呈現之觀光行為現象,而據文本詮釋亦尋不見對於剝皮寮人文底蘊及真正精神的了解,若有也僅為懷舊的空間感及可尋得文史資料,真正的剝皮寮呢?似不被尋見。

綜合上述可知:剝皮寮歷史街區建築再利用之定位與策略,是成功地與台灣當代的觀光消費型態媒合,然就空間的生產與周遭紋理營造層面探討,會發現其為獨然於該環境,周遭居民與觀光客,似若兩個國度,延著龍山寺一路前去剝皮寮中熱絡的常民生活與經濟活動,一至剝皮寮突然產生斷裂感,這是從環境空間與行為之面向,發現的樣貌。

故有如下的建議:

()剝皮寮歷史街區之場所精神再現:真正文化底蘊的展現

空間的形成與意義,不單為其型態與表徵,空間場所精神實為人與之連續產生之活動之意義的延展,呈現歷史脈絡之真實性,而剝皮寮街區之保存型態,雖注入新生命於該場域,卻不見其脈絡之延續,這便失去了其原本精神內涵,場所精神應為延續與再續地綿延,這是歷史建築保存與再利用之場所精神再現宜思索之處,亦方能體現其真正文化底蘊的展現。

()剝皮寮歷史街區與周遭紋理再織:空間感視域交融

行至剝皮寮歷史街區時,會有感覺他空間斷裂之感,而歷史、時空、空間的交互應為共構感,方能展現當地精神,讓觀光真正走入在地,產生視域交融。

()民眾參與再現常民活動:在地化與生活化

歷史建築再利用與活化之新型態已漸為「活保存」,活保存之理念可迴溯至都市保存論述及列斐伏爾之空間生產及日常生活批判理論,藉由日常生活的活動與實踐,使場域具有不斷再生與具延續脈絡的生命力,而這須當地居民之日常生活的實踐方能達成,故民眾參與是剝皮寮歷史街區走向「活保存」的必經路徑。

 

 

參考文獻

1.    史帝芬‧馬爾霍爾著、元校聖譯,海德格與《存在與時間》,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

2.    王志弘,多重的辯證-列斐伏爾空間生產概念三元組演繹與引申,地理學報第五十五期:1-242009

3.    陳馥瑋,說一個剝皮寮的故事分析崩解的都市保存論述,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4.    蘇育南,社區營造中民眾參與空間營造角色課題之初探-以台南縣三個社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5.    潘玉芳,臺北市古蹟保存歷程的回顧與探討,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6.    謝小慧、王聰榮,穿梭於現代與傳統之間-台北紅樓建築形態中的人類行為,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八屆第一次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2005.04.30

7.    侯錦雄、游仁君,北埔傳統聚落空間與觀光行為模式,戶外遊憩研究134〉:69-912000

8.    溫明麗,詮釋典範與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學術研討會,2003.04

9.    徐裕建,近十年〈1990-2000〉台灣「歷史街區保存」的國家政策及社會動力分析-以湖口老街、艋舺剝皮寮及深坑老街為比較個案,古蹟活化再利用國際學術研討會,2001.09.21

10.米復國,萬華剝皮寮老街,台灣美術/卷期50/12-212002.10

11.高小倩,空間的歷史再現與歷史性空間再利用發展之探討-以剝皮寮歷史街區再利用規劃為例,台灣美術/卷期60/48-57134〉:69-912005.04

12.黃昭瑾、林錫銓,歷史建築再利用之核心價值-紫藤廬的實踐與反思,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十二期/57-662010

13.David Seamond作、關華山、魏亞勳譯,現象學與環境行為研究,建築師,2000.06

14.研究案例:網路社群(部落格)小調(九月 18, 2009 by insightxplorer)http://news.ixresearch.com/?p=578

15.ARO觀察: 不同年齡族群網路使用狀況 (台北,20091225 –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http://news.ixresearch.com/?p=1046

16.http://lifenidea.nccu.edu.tw/?q=node/36

17.http://www.ln.edu.hk/mcsln/10th_issue/key_concept_01.shtml

18.http://www.aesthetics.com.cn/s35c402.aspx

19.http://blog.sina.com.tw/mayyu_doggy/article.php?pbgid=6276&entryid=591065

20.http://linda.sopili.net/2010/02/blog-post_22.html

21.http://yukiblog.tw/read-990-2.html

22.http://blog.roodo.com/michelleoboe/archives/10567915.html

23.http://chienjeff.blogspot.tw/2010/02/blog-post_10.html

24.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734/tony0734.html

25.http://cck1616tw.pixnet.net/blog/post/35256755-%E5%89%9D%E7%9A%AE%E5%AF%AE-%E8%88%8A%E6%99%82%E5%85%89

26.http://blog.yam.com/pei123/article/27988327

27.http://mypaper.pchome.com.tw/nakamaa66/post/1321890198

28.http://blueblueseattle.blogspot.tw/search?q=%E5%89%9D%E7%9A%AE%E5%AF%AE

29.http://www.wretch.cc/blog/SUVcougar/32874903

http://blog.xuite.net/sama01/blog



[1]創市際(InsightXplorer)市場研究顧問公司採用『ARO 網路測量研究』互動資料庫、『IX Survey』線上市場研究整合系統 與『ClickTracks』網站瀏覽行為分析工具等多項專業技術,對網路使用行為、適用度以及消費者行為或心理分析,建立全面性行銷資訊分析與諮詢服務。『ARO 網路測量研究』互動資料庫 可充分涵蓋台灣地區網路用戶母體,包括家庭及辦公室網路使用者。創市際與台灣主要網路媒體合作招募,建立具代表性的台灣網路使用者固定樣本群(ARO Panel)。成為台灣地區網路媒體市場上唯一的第三公正數據提供單位。創市際首先建立台灣最具規模之線上研究樣本資料庫 (Online Access Pa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