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1 09:31:00南山子

鉢字演義

 佛教傳入中國,梵語漢譯,有些專有名詞就成了舶來語。單字者,又有省減,塔、剎、缽皆是,今天推出這一題。

======

:佛徒食器也,從金,本聲。缽,或從缶。,或從皿,聲。

  《說文》無、缽、字。《漢書‧東方朔傳》:「置守宮盂下」,顏師古(581-645)注:「盂,食器也,若盋而大,今之所謂盋盂也。盋音撥。[1]顏注為防轉寫致誤,特出其詞,並注其音。後人盔,盔從皿灰聲,於顏注,聲符未諧。

  今本《玉篇》經唐孫強、宋陳彭年等增修,已非顧氏舊本[2],亦無缽、,然有盔:苦回切,鉢也。[3]又:鉢:補末切,器也。[4]二字。盔義通而異讀,盔字即孫強誤讀《漢書》顏注所增也。其後《廣韻‧灰韻‧恢紐》苦回切:「盔:盔器,盂盛者也。[5]仍承其誤。至《康熙字典‧盔》:「《廣韻》苦回切、《集韻》《韻會》枯回切,並塊平聲。盂器。又《玉篇》也。又《正字通》:『俗呼首鎧曰盔。』[6]仍承舊誤,不敢遽改,惟別出首鎧義。盔字從皿灰聲,皿,飯食器也,於首鎧之義無取,灰聲亦不知所本。是其字舊籍相承,其來已久,至晚明始假借為盔鎧字。

  次檢《說文‧新附》有:「盋:盋器,盂屬,从皿、犮聲。或从金从本。北末切。[7]犮撥雙聲,又註或體,然無盔字,徐氏固深於鑒裁也《廣韻》錄盔字外,〈末韻‧撥紐〉又有:「鉢:鉢器也,亦作,顔師古注《漢書》曰:,食器也。[8]又:「盋:上同。」益知顏注當作「」字。

  字者,﹝晉﹞鳩摩羅什譯《金剛經》:「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唐修《晉書‧佛圖澄傳》:「澄即取盛水,燒香之。[9]亦為孫強攔入《玉篇》。《敕修百丈清規》卷五〈辦道具〉:「梵云多羅,此云應量器,今略云,又呼云,即華梵兼名。」蓋佛徒所常持之飯食器,圓形、略扁、平底、斂口。其質、色、方寸,依定制為如法,應受人天供養。又為應腹分量而食之食器,故又譯作應器、應量器。律制,出家行者必用制定之。其質以鐵或陶,故字從金、從缶。若石則惟佛可用,自然不作字也。



[1]﹝漢﹞班固撰《漢書》(臺北:臺灣商務《百衲本》2冊)下冊,頁813下。

[2]《四庫全書總目‧重修玉篇》:「梁大同九年(543),黃門侍郎兼大學博士顧野王撰;唐上元元年(674),富春孫強增加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陳彭年、吳銳、邱雍等重修。

[3] 前註《玉篇》卷15,新編卷中頁40

[4] 前註《玉篇》卷16,新編卷中頁42-43。又卷18,新編卷中頁51

[5] 前註《宋本廣韻》頁96

[6]﹝清﹞康熙欽定《康熙字典》(臺北:文化圖書,1976再版)頁722

[7] 徐註《說文解字》頁104

[8] 前註《宋本廣韻》頁485

[9]﹝唐﹞魏徵等纂《晉書》(臺北:藝文印書館翻武英殿本)列傳第65,頁1624

 

上一篇:塞字演義

下一篇:團字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