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8 06:00:00南山子

徘徊詞演義

徘徊:初作裴回,衍裴徊,類化為徘徊

  徘徊,初作裴回,《史記‧司馬相如傳》:「弭節裴回」凡兩見[1],無註,亦無徘徊字。《漢書》裴回[2]、徘徊、俳佪並見,於〈司馬相如傳〉則前作「俳佪」,後作「徘徊。[3]」與《史記》俱異。《後漢書》裴回四見[4],其義於〈蘇竟傳〉:「眷顧踟躕。」註:「踟躕,猶裴回也。」又:「裴回屏藩。」註:「謂縈繞淹留。」然無作徘徊者。惟〈張衡傳〉所錄〈思玄賦〉:「馬倚輈而俳回[5]」《文選》作徘徊[6]。要之《史記》《後漢書》僅作裴回,《漢書》則多出類化字。

  按裴回類化者三系:其一《漢書‧高后紀》:「俳佪往來。」師古曰:「俳佪,猶傍偟,不進之意也。俳音裴。[7]」音裴,正示其字所由來。見〈司馬相如傳〉,其〈息夫躬傳〉〈李陵傳〉[8]並同。其二〈杜周傳〉:「宿夜徘徊」[9],亦見〈司馬相如傳〉。其三《蔡中郎集‧陳留太守胡公碑》作「靈魂裵𧙪[10]」則循裴字衣類化,此例獨見。其人、衣類化者,俱以表義未允而行於世。

  按《說文‧衣部》:「:長衣衣,非聲。」又〈囗(音圍)。部〉:「:轉也。囗,中象轉形。」段注以《史》《漢》作裴回者「乃長衣引伸之義。」則裴回乃長衣曳裾往來。今通行从彳類化為徘徊者,《說文》所無。《四庫全書》所錄《廣雅》作徘徊,王念孫《廣雅義疏》:「俳佪:便旋也。」《玉篇》:「徘徊,猶彷徨也[11]」音步回切、胡灰切,即顏註《漢書》所本。

  溯裴回从彳類化所起,《水經注‧谷水》:「裴徊欲何之者。3,頁74」此初有別於回字,其後裴從徊類化作徘。則先秦《荀子‧禮論》:「過故鄉,則必徘徊焉。618」《莊子‧盜跖》:「與道徘徊。[12] 郭本頁1006」又《楚辭‧遠遊》:「焉及逝以俳佪。[13]」俱為後人所改。循《說文》釋例,當曰:

徘:徘徊,留連盤桓皃。從彳、裴省聲。俳,徘或從人,

徊:徘徊也。從ㄔ,回亦聲。佪,徊或從人。𧙪,或從衣。



[1]﹝漢﹞司馬遷《史記》(臺南市:大行,1975初版,1978二刷)頁965上、970下。《文選》頁104上、頁110下,俱作徘徊。

[2]﹝漢﹞班固《漢書》(臺北:臺灣商務,1976百衲本)〈禮樂志〉頁229下、〈武五子〉頁785下、〈外戚傳上〉頁1208下。

[3] 同前註,《漢書》上冊,卷57上,頁716上、頁722下。

[4]﹝晉﹞范曄《後漢書》(臺北:臺灣商務,1976百衲本)蘇竟傳、謝弼傳、馬融傳、南匈奴傳。

[5] 同前註《後漢書》中冊,並在頁464、頁879。。

[6]﹝梁﹞蕭統輯、﹝唐﹞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正中書局1971年景﹝清﹞嘉慶間鄱陽胡氏校刊本)頁206

[7] 同前註,《漢書》上冊,頁32下。

[8] 同前註,《漢書》上冊,頁597〈息夫躬傳〉:「鷹隼橫厲鸞俳佪兮。」又下冊頁684下〈李陵傳〉:「俳佪觀虜。」

[9] 同前註,《漢書》下冊,758上。

[10]﹝漢﹞蔡邕《蔡中郎集》(上海: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校刊海原閣本67冊)卷5,頁62E-64/169

[11]﹝梁﹞顧野王《玉篇》(臺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卷上,頁72

[12] 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三民書局,1974初版,1985三刷。)頁180

[13] ﹝宋﹞洪興祖《楚辭補註》(臺北:藝文,1973)頁286

下一篇:胭脂詞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