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31 07:00:00南山子

吳縣潘伯寅平生真賞

  鑄造,是把金屬鎔化成流體,再灌入預先作好的砂範中,金屬冷卻的過程,會有所收縮。只是,薄細的地方會先冷卻定形,厚的地方才會收縮。自古就有控制收縮的方法,這在技能競賽,是容不得的失誤。

  這顆翻鑄趙之謙「吳縣潘伯寅平生真賞」的錫印,何時、何處買到,太久也忘了。通常,印面不能有收縮,所以鑄造時印面應該會朝下。這顆,印面中間下陷,就是鑄造時印面朝上,錫水冷縮時,中間縮到陷下去。正常鈐印,中間印文是蓋不出來,磨掉一些,從側面看,可以看到四角的印文線條比較粗,還平到會發亮,中間的字,就明顯磨不到。

  另一個,澆鑄口通常會留下加工的痕跡。這件鑄口,就是從「平」字下方導流入印範(第四圖),脫去砂範後,它不是用鋸的,大概是用鈍器敲掉,結果傷到印體部分,留下「疤痕」。這讓我很納悶,有經驗的鑄工,不至於此。要追究原因,一是鑄口連結鑄件處,設計不良。一是敲斷的方向。可是,嚴重到傷及鑄體,這真是意外,印框也很薄,到底怎回事,我還真好奇。

  說這些,都是四十年前的舊技術,現在脫蠟鑄造,精密得超過我的想像。只是脫蠟鑄造是用在工業量產。這工很粗,應該是傳統鑄工廠員工,一時興致,作來把玩,被我這老鑄工買到。

 

附:上海博物館藏原印照片

【新浪】新聞中心:〈信劄善本中出的潘祖蔭吳大澂交遊

上一篇:作平凡人

下一篇:文人篆刻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