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聯新話》 謝康著
《詩聯新話》 謝康著
香港:南天書業公司,民國四十九年初版[1]
臺北市:中外圖書出版社,六十六年十一月。
謝康(1900-1994),字永年,廣西柳城人,光緒廿六年生。祖莘農,舉人,歷長柳江、龍城兩書院。父滋谷,秀才,廣州師範學堂畢業,歸柳城為勸學所總董[2],有《柳城縣志》。康幼承庭訓,民國五年,柳州中學畢業,教模範高等小學,歷三載,晉為校長,期年,避父總董嫌,辭去,就上海讀大同大學預科,轉考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從吳稚暉習注音字母,聞孫中山講三民主義,決志入黨。十三年,廣東高師、法政大學與廣東農專,合併為國立廣東大學,康自高師文史部畢業,歸廣西為柳州中學校長,主辦廣西《旬報》。
十七年,留學歐州,先後入巴黎大學、法蘭西學院研究,廿六年,獲巴黎大學文科博士,抗日戰起,康時為日內瓦中國代表團情報處及國際聯盟秘書廳編譯,主持「巴黎中國書報社」,並參華法教育會及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與顧維鈞、劉鍇並事抗日外交。廿八年,義大利墨索里尼攻阿比西尼亞,德國希特勒併捷克、奧地利,兵迫萊茵河。其冬,日寇自欽州灣登陸中土,北侵廣西南寧,我海門俱失。康循海道抵安南入柳城,銜命至桂林,主持廣西教育研究所,兼廣西省政府編審室三載,繼轉曲江,長廣東省立文理學院教務。三十二年,鄭彥棻召康至重慶,為國民黨中央訓練團指導員。三十四年,移中央團部秘書、陪都青年館總幹事,兼國際語言學校講師,中央政治學校研究部教授,鼓吹青年抗日。日降之明年,為廣西大學訓導長,轉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兼桂林《中央日報》文藝副刊、《廣西教育研究》月刊主編。旋膺廣西省參議員、國民大會代表。
廣東大學改名中山大學以紀念孫氏,三十八年五月,康應聘講學,時南京已陷,黌舍先期暑假,康遂為「知用學社」籌辦文理學院。其秋,移教海口海南大學。明年五月,海南島陷,復轉香港珠海書院。四十年七月,派葡屬帝汶為領事館長,兼華僑中學校長。四十五年,應聘至香港,教珠海、新亞、崇基、聯合書院及香港在職教師訓練班。五十三年秋入臺定居,歷教東海、師範、政治、中興、文化、中央警官、政戰學校,授社會、文化課。八十三年初卒,年九十五[3]。著述弘富,有《社會問題》《中外社會思想之比較研究》《中國社會制度研究》《瀛海集》《詩聯新話》《詩聯叢話》《中外古今談》《中西文明及文化論叢》[4]。
是書先於四十九年在香港出版,版本今未見。六十六年,臺北市中外圖書出版社列《中外文庫》叢書第二十八種,前有作者近影,次簡歷,次雜誌社王成聖六十一年所撰〈中外文庫總序〉,深以版本之佳善為意。次目錄,分上下編,上編〈詩壇叢話〉分十一節,下編〈楹聯新話〉分二十五節,各節無標目,節下則累砌細目,末標各節頁碼起止範圍。次為康〈詩聯新話自序〉七頁,其意以聯為律詩及駢文之流亞,惟自國初倡白話文,漸薄於世,西文學者,又以西人所無,欲齊文學於西洋之貌,如除書法於藝術之外者,皆過度崇洋云。康謂聯之真善美,能明教化、作鑑戒、著升沉、講陰騭、崇祭祀、敬神明、勵忠義,俱有可取。以梁氏《楹聯叢話》分十類,今世已無應制,遂改訂為輓聯、壽聯、婚嫁喜聯、贈答、譏諷、憂時感事、春聯、閑適、屏對、寫景、故事雜綴、祠廟、廨宇、名勝古蹟、節慶、格言、閨情豔語、集句、詩鐘、巧對諧對,凡二十類。又以坊本《楹聯大觀》《萬有對聯》流於庸俗,五四運動反對仗為謬說。謂楹聯自古無品評,自梁氏之輯,傳播始廣。吳隱《古今楹聯彙刻》為書家作傳,始與詩話、詞話之作鼎立,康在港得見商務印書館所梓,僅有貴州楊和父《集聯彙刊》、湘人陳銳伯弢《抱碧齋聯話》、順德黃偉伯棣華《負暄山館古今聯話》、古逸生《奇趣妙聯集》,及臺北聯友社杜負翁、劉隆民兩家聯話,惟搜羅評選,仍略遜梁書。今雖有報章雜誌助其流傳,而零素片縑,保存不易。康少好律對,所收諸聯,自戰亂以來,遺失且盡,茲因暇豫重拾舊聞,益以新得,彙輯成帙,未及詳加分類,僅避梁書及今人所錄,皆近百三十年事也,各為略述逸聞,間附己作,意存自鏡云。遂以詩論為上編,合為一書。
其次體例要旨十五條,謂補前人所未備、示後學以範例及雅俗共賞,所錄皆所親歷,不蹈舊聞,如舉歐時所見輓聯,及在兩廣時所歷所見諸聯,各為略述本末,它聯話所不及也。惟書中錄徐天嘯題延平郡王祠曰:
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江山,為天下讀書人,頓增顏色;
驅外夷出境,自闢千秋世界,願中國有志者,再鼓雄風。[5]
又謂乙未之歲,丘滄海奉唐景崧抗日,同謁延平王祠,有聯曰:
由秀才封王,為天下讀書人,別開生面;
驅異族出境,語中國有志者,再鼓雄風。[6]
僅略減前聯數字,未能辨其作者。又誤以「養天地正氣」乙聯為孫中山撰[7]。
==聯 選==
康祖莘農題柳州謝氏宗祠曰:
晉崇安石,宋仰疊山,昭代溯淵源,崧生嶽降;
階茁瓊芝,庭森玉樹,祥光輝俎豆,秋實春華。
又題慶遠府三叉鄉謝氏宗祠:
南國家聲,錫圭作寶;
東山世澤,玉樹長春。[8]
康與同學陳家鐸留學巴黎日,家鐸父卒於平南故里,康輓之曰:
與令子有共硯之緣,異域論文,悵望宗邦同灑淚;
知大德立千秋之行,哲人遽杳,長教鄉里詩儀型。[9]
歸國之初,值五十四軍軍長表親陳烈石經卒於滇南,歸葬南嶽,康輓曰:
數萬里雁書惠我,促趁歸舟,粵北奏佳音,幾度燈青談往事;
二十年汗馬立功,特標異蹟,滇南傳噩耗,三居縞素哭終魂。
數聯具見風標。
下一篇:《中國名勝對聯》 鍾仁編、章越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