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你的心
內典所謂之「相」,無論「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或「實相念佛」,或是「著相」、或是法相宗之相,皆與《大乘起信論》一心二門三大「體、相、用」三大之「相」相通。
此「相」有二種意義,一是就「真」、「淨」方面說。一是就「真妄和合」,或說是「染淨和合」說。
其一,端就「淨」的方面講,即是三般若中的觀照般若,即是孟子所謂之良知,內典語錄常見的「靈明不昧、寂然常照」者,亦即「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般若,因為此義與「本體真如」是「相」與「體」的關係,體、相是用來詮釋的語言文字,立義原本相通。
其二,就「真妄和合」說,或稱「如來藏」,或稱「阿黎耶識」。
說成如來藏者,是偏就「真」的方面立說。禪宗特別常提到,從達磨〈二入四行觀〉的「但為客塵妄想所覆」,到五祖〈最上乘論〉的「五陰黑雲之所覆」,都是這層意思,目的是要人先認知此心本體,以確立修行方向,所以很少去討論「妄」的部分。以「真妄和合」本來就具有「真」的成分,故於修行上說「遣妄歸真」。
說成「阿黎耶識」,是偏就「妄」的方面立論,唯識學有很多名相,就是在闡明「妄」的存在狀態,可說是佛教的心理學。惟自從永嘉《證道歌》稱:「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以後,加上禪宗以直指真心為方便法門,唯識學很快趨於沒落,是近代居士佛學,又抬出來講。以其在「真妄和合」的基礎上,所有心識,皆是虛妄,故說「轉識成智」。
所謂真妄和合者,真與妄有別,故說二門,總歸一體,故曰一心,此即內典屢稱「不一不異」者。惟就佛教徒言,認知本體,依體起修,確實比認知妄心來得重要。《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相,是連觀照般若亦在遣除之列,蓋以知見為礙膺之物,心中倘存有細微知見,如一翳在目,空華亂墜,必須遣除。亦即《老子》所謂:「為道日損,損之又損,至於無為。」又謂「滌除玄覽」,所欲滌蕩者,即是此心幽微之知見。為何要排除知見,因為知見即是我執的根本源頭,不除我執,就不入道。但是,必須補充說明,沒有這個知見,你,怎麼知道:真假、是非?怎麼知道:正道、外道?若不能辨識正道,如何入道?
諸大菩薩、善知識,即請參看。(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