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南山子釋
心經 南山子釋
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察自我存在的人,在深度探索良知的作用時,會發現,透過感官所認知的境界是虛幻不實的,這個發現同時也超越對環境的感受。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捨身利益眾生的行者!要知道,感官所對應的境界,無非是虛幻的心識作用,虛幻的心識作用,是由感官的認知所引起。一切現象,無非是境界現象投射在虛幻心識,也是從虛幻心識反映出境界現象。對境界的接觸、辨識、選擇,執著等過程,也是如此,虛幻不實。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捨身利益眾生的行者!良知本體是虛靈不昧,寂然常照,沒有產生或喪失的問題,所以說「不生不滅」。在君子不增一分,小人不少一點,甚至男女老幼,都無差別,所以說「不增不減」。只是,這個良知透過感官來認知世界,感官之知,會很自然的產生以自我為立場的自覺意識。這個自覺意識對良知而言,如陰陽伴生,自始共存,無法徹底剝離。就良知本體而言,良知是純淨不受污染,如果從陰陽伴生的角度看,則是被自覺意識所包裹,是污染的,因此才說是「不垢不淨」。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所以說,良知本體是虛靈不昧,寂然常照,祂不是感官的知覺,自然不存在境界、接觸、辨識、選擇、執著的流程。既不存在感官作用的流程,也就沒有感官所對應的境界,更不存在因感官作用所產生的自覺意識。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得故,菩提薩埵。
良知本體受到自覺意識的遮障,而不能發揮本能作用。如果能觀察到良知本體經常被自覺意識所操弄,就能看清良知本體的狀態。往後的起心動念,包括前述由感官意識所建構的流程,也因為對良知本體的認知,而喪失運作的意義,自然超越對環境的感受。而這個能夠觀察的本體,不是念慮思考,是與生俱來的良知。這個良知,不能用知識經驗來詮釋,也不能用「得」來闡述。因為,良知是與生俱來,不是經驗,根本沒有得與失的問題。如果能印證到這句話,才算是真正的覺醒。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順著良知的作用,內心自然沒有牽掛與障礙。自心本體既無牽掛與障礙,對實踐良知的能力,也就沒有不能勝任的問題,自然超越境界所帶來的糾葛與迷失,達到時時處於虛靈不昧的終極境界。
三世諸佛依波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藐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論過去、現在或未來的聖賢,都是順著良知的探索,而印證最終極、絕對平等、絕對正確的認知。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由此可知,從良知的探索而達到覺悟的方法,是最神聖的要訣,也是最光明的要訣,是最終極的要訣,更是無與倫比的要訣。能讓人超越對環境的認知與執著,而處在安穩、真實的境界。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所以說,實踐良知作用的要訣是:捨棄對感官認知的依賴與執著,以良知本心為真實世界,虛心接物,徹頭徹尾地實踐良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