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23 13:04:34魔法哥哥
不知道自己是誰
榮格將集體無意識的內容稱爲原始意象。原始意象的同義詞是原型, 指一種本原的模型,其他相似的存在皆根據這種本原模型而成形。在榮格的心理學著述中,原型僅僅是人類心靈中一些先天的傾向或可能性,這些傾向或可能性一旦被觸發,就能夠以特殊的形態和意義表達出來。榮格認爲“生活中有多少種典型環境就有多少個原型”,他也曾確定和描述過幾十種不同原型,在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這些原型都有發展成爲相應子人格的可能性。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皮婭·美樂蒂認爲,一個孩子是帶著兩個問題來到人世間的:一個是“我是誰?”,一個是“我要如何活下去?”。而孩子也會花一生的時間努力來完成這兩門功課。那麽,我們對自己的子人格瞭解多少呢?一次培訓課上,老師在一張白紙上塗了一個很大的黑點,然後挂在講臺上,接著老師請一位學員閉著眼睛上臺,面部緊貼著塗黑的原點,讓他睜開眼睛。老師問:“你看見了什麽?”他說:“黑黑的,什麽也沒有。”老師請他退後一步,再問:“你看到了什麽?”他回答:“我看到了黑點,還有黑點周圍的白色部分。”老師請他再向後退三步,問他:“這次又看到了什麽?”他答:“看到了黑點、白紙、講臺和你。”最後一次,老師請他站到講臺的對面,問:“現在你看到了什麽?”他高聲回答:“我看到黑點、白紙、黑板、講臺、您本人、還有所有的同學。”
這個在培訓課上經常用到的小插曲叫“盲點”實驗。其實,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或多或少的“盲點”存在,這些“盲點”的存在,使人“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叫人看不清“真相”;也看不到事物發展的多種可能性 。“盲點”來源於我們生命內部,源自生命成長過程裏的傷害、重要刺激、意外事件的體驗等留在我們心靈上的“印痕”。
就我們對自身諸多子人格的認識而言也是這樣,更多時候,我們都在扮演盲人摸象的角色。讓我們重新溫習這個故事,現在就感受一下盲人摸像帶給我們的啓示。那是一群探索欲很強的盲人,他們想要知道大象是什麽樣子,於是,大家輪流撫摸著一頭大象,他們摸得很認真。有一個人在摸了大象肚子後說:“象的樣子像一面牆。”又有人摸到耳朵說:“象的外形似一把扇子。”另一個人摸到腿說:“象好像一根柱子。”有人又摸到鼻子說:“象好像一根管子。”讀到這裏,雖然你不會像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時那樣忍俊不禁,相信你依然會在心裏笑話那些盲人的愚蠢。其實,當我們審視自己的時候,何曾不似盲人摸象般自以爲是,而又真的不知所云爲何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