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09 17:02:46hf5e2r8d0

英式英文 上班族英文雜誌

學英文一點也不難

學英文免出門 在家也可輕鬆學英文

線上填表 免費體驗視聽課程:

http://1314.ws/tutor

大陸上證參考指數及深圳成分參考指數,近日分別突破4000及14000點,創下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的新高記錄,成交量能也同步登高,繼2014年12月9日後,再度寫下1.55兆元人民幣的歷史新高。大陸股市激情表現,連帶激勵香港股市的上揚,恆生指數單周飆漲超過2000點,單日成交量創下歷史天量,逼近3000億港元。隨著港股的大漲,港股通每日105億元人民幣的額度出現首次用罄。港交所總裁李小加表示,滬港通額度未來一定會大幅擴增,以因應兩地投資人的龐大需求。毫無疑問地,滬港通的機制,已讓陸港兩地股市再現風華。股市的熱絡吸引了更多元的資金及投資者參與,尤其是在兩地股市的互連互通下,藉由香港國際化的資金環境與法規體制,除可改善大陸資本市場體質外,也會優化整體的投資環境,提升兩地資本市場的國際競爭力。未來隨著滬港通額度的擴增,兩地資本市場的優勢將日益彰顯,也將加速大陸資本市場改革的步伐。if (typeof(ONEAD) !== "undefined"){ONEAD.cmd = ONEAD.cmd || [];ONEAD.cmd.push(function(){ONEAD_slot('div-inread-ad', 'inread');});} 對照之下,台股加權指數雖逐漸逼近萬點大關,成交量能卻始終不見起色。近期最大成交量頂多1200多億,跟過往萬點關卡時動輒2000多億的量能相比,幾乎少了一半。這對資本市場的發展是極端不利的。因為成交量能是股市的命脈,一個量能低迷不振的市場,除會提高投資風險外,也會拉低本益比、降低企業掛牌上市的誘因,最終弱化證券市場的籌資功能。雖然近期金管會積極推出股市揚升計畫,打算從交易面、發行面及降低稅賦成本面等三大面向著手,解決台股成交量能低靡問題。但仔細檢視內容並比對國際主要證券市場的作法,幾乎可以發現這些措施本來就是一個健全股票市場所應具備的條件,且發行面及成本面的舉措緩不濟急,更遑論無法解決台股市場淺碟子與規模過小的根本問題。金管會近來一直主打金融打亞洲盃的政策,鼓勵國內金融業者向外併購,壯大規模後可以發展成為區域型的金融機構。這樣的思維邏輯其實也可以應用在提升台股量能的政策上。亦即,思考如何擴大台股市場的規模,引入外部活水,或許才是解決台股量能不振的最佳策略。如何進行?台滬(深)港通,是可思考的途徑。從量能提升的角度來看,此雖非唯一辦法,但應該是目前的最佳辦法。由於兩岸三地資本市場的結構具有高度互補性,台灣主要以資通訊等高科技電子產業為主,上海與香港則是以地產及金融產業為主,深圳則是中小企業創業板的大聚落,彼此之間可藉由產業的互補做大資本市場大餅,而由於市場各具特色,也比較不會有資金排擠效應的發生。若能排除政治因素的考量,台滬(深)港通的推動將可產生龐大的互補效果,也能帶動台灣資本市場的發展。日前大陸證監會已釋出兩岸可共同研議台滬通訊息,但金管會卻以短期台股資金可能加快流向陸股、國內並未有共識的說法,給了個軟釘子。這樣論點,大有問題。舉金管會力推的台星通、台日通、台英通的「大三通」政策為例,美其名是想將外部資金引入台股,但同樣的邏輯,這些政策難道就不會加速台股資金外流嗎?從滬港通的實例也可看出,短期資金雖存在羊群效應或獸群現象,會一窩蜂地往資本利得較高之處移動,但長期下來,由於管道是雙向互通的,當另一地因為資金的出走導致投資價值被長期低估時,資金自然而然就會回來。更何況,台滬(深)港通的產業互補效果遠大於台星通、台日通及台英通,其所衍生出來的規模效應(即共同做大市場的大餅),不單僅止於區域資金的投入與流通,更有機會吸引到全球資金的參與。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滬港通的成功,可為借鏡。由於台灣目前的社會氛圍,存在一股逢中必反的氣氛,使得兩岸事務的推動,處處掣肘。從近期的加入亞投行爭議到去年太陽花學運杯葛《兩岸服貿協議》,都是具體的呈現。長期以往,將不利台灣經濟的發展。更不用說,當前中國大陸陸續推出一系列具有高度思維的國際經濟戰略,包括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設立亞投行、規畫一帶一路等,都清楚地昭示著未來大陸的雄心,是要爭取國際話語權,成為國際主要領導人,甚至重建國際政經環境的新秩序。當台灣選擇不願跟大陸打交道時,其實也是做了自斷生路的選擇。台灣,真有本錢這樣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