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1 03:24:26幻想家No.5

32的轉念,33的轉變

 2007年,我想,老天給了我一個功課。

任性的拍桌子辭去工作後,我在家裏蹲了一年,每天在家裏收尋工作、發信、等回信,日子在等待發愁與老公爭執為何不稱沒工作的時候生小孩的問題,我在我的原則下反抗逃避的度過。那一陣子,我會與朋友在逛街喝午茶看電影與談論的時間來渡過我自己從小到大人生到底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的疑惑。

總之,日子仍然尋不到意義,我在以為的尋求意義的生活裏追求我認為自己不該平凡的日子。

2008年,我從台灣飛回了紐約,就在我生日的前幾天,在突然間朋友全消失般的離去,沒有人電話,沒得午茶、還是沒有工作,生日的前一天,以為最好的朋友在當日離開,離下警告我的言語,不接電話即離去。生日當天,原本約好的午餐前日被人用text message取消,部落格上留了篇文章卻沒有人和我說一句生日快樂。

 

來到紐約之後,我想這是許久沒在遇見的低潮,因為我選擇極早結婚,體驗到了婚姻有可能是一種compromise的平凡生活,只是我沒想到,我會想掙脫平凡。我抱怨過為何日子總是一成不變,為何,女人,必須要為家庭改變與犧牲,為何,日子只有電視與工作?為何要過循規蹈矩而非消遙、瀟灑??這時候,我還是在想,到底,我要過什麼樣去過我的生活。

 

一直到生日的那天晚上,最後,一個朋友出現,沒有一通電話,我與老公簡單的在一家平常我們吃飯的小餐館吃完飯後,我才了解了這個簡單的道理,原來,不管今天我是不是真的很成功,或是有多不成功,只有我老公簡單的還在那裡。

 

從那天開始,我對於朋友,少了期待。

也許是家庭的關係,我們家的小孩特別重視人家如何對待我的人際關係,在席間,我們一定行為得宜,我們很注重能夠給的氣氛,我們也一定要取得某種程度的關注,現在,我才懂,那是在心理不足所需要一種愛。我未曾於書本、音樂、藝術裏獲得共鳴,我一直需要的是人與陪伴,於是,在這之前,我尋找陪伴,也陪伴。但從那天開始,我懂得,我必須要陪伴我自己。

 

2008年,我給了自己一個新年計畫,要學開車,要寫書,要去學畫,要增加寫作能力。

我決定,我要寫東西,於是,我開始讀書。

讀到林語堂傳2008年的八九月間,那時,我接受了雜誌的邀稿,在畫室學畫,畫,給了我一種穩定的力量,而這簡單名人的傳記,卻更簡單的提胡灌頂。

原來,林語堂初戀的愛人被許配他人後,他自己也接收媒說之言成婚,但在民國追求自由的時代,當當時文人也被自由戀愛的風潮搧動,他與許配的妻子在動亂裏由中國到美國相守到老,在家庭穩定的力量裏,他享受生活美食與寫作,就這麼簡單。

 

我一直以為,藝術需要生活的刺激和歷練,像龐克、像流浪者或像詩人,我一直以為平凡的日子裏,沒有辦法激撞出idea,我還一直以為,平凡的家庭生活,讓我沒有辦法再擁有夢幻與靈感。

 

在林語堂傳後,我才疑惑,是不是平靜的生活才能讓人好好的觀察,才能讓人在擁有平穩扶持的力量後,才能好好的過日子。我接納了平凡,浪漫,並不是指發展在浪漫的表象裏。某天某回我們對生小孩的爭執在腦間閃過,他遮著眼睛,深深的嘆出了口氣,他說:他只想和大家一樣,有一個小孩。

我突然也不想再和大家不同下去了,平靜的家庭生活到底有什麼不好?我問自己到底我為自己堅持將要得到不平凡的生活態度裏得到了什麼?

 

於是,放下了堅持這件事,我就畫畫、寫作、享受平靜。

接下來,大家就知道了,33歲.我懷孕了。

 

一直到現在,我都很平靜的迎接我的新歷程,準備作為一個媽媽並沒有想像中的簡單,但他更沒有想像中的難,日子仍然一天一天的在過,上班、寫作,肚子也就一天一天的膨起來。但在這個時刻,我終於感激平靜與平凡。原來,人都一樣,面臨困惑,結婚,生子,生老病死,從經歷裏發展出不同的故事。能簡單,是一種福氣。

 

最近,我終於不再問人生的意義的這個問題了,這個答案,在下了決定後所要經歷的日子裏驗證,結果會在人生結束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