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5 14:22:53千年老妖

《不要負債人生 - 青年要求中科停工...等五篇~~》+02



老妖雜唸:此篇文章是,轉載於『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郵件中,是有關於全球自然生態與環保等等議題的相關資訊分享~~。好東西一定要和好朋友分享的,也要不吝惜的分享出去喔!喜願妳身體健康,平安快樂,如意順心!~~~

 

※※※※※※※※※※※※※※※※

 

【不要負債人生 – 青年要求中科停工】+02

 

本報2011年11月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反中科熱血青年聯盟高喊中科四期立即停工,為國庫舉債止血。電子業提早進入寒冬,高科技業虧損連連,放無薪假的新聞不間斷,不斷發展科學園區的政策及負債令人坐立不安,根據審計部統計,科學園區從2005年底負債672億餘,到2010年底,已經負債超過1,233億,而這些負債幾乎是全民買單。由各大學組成的反中科熱血青年2日對此召開記者會,要求政府檢討科學園區政策,不要讓負債壓垮這世代年輕人,給他們一個可以安居的未來。

經建會推以數位內容產業及生物技術產業為主要內容的「兩兆雙星」計畫接連遭逢挫敗,據報導,今年虧損恐怕超過2,000億元,面板大廠友達科技也接連3季虧損達404.6億,預估未來兩季還會虧損,友達並因此祭出高層減薪,副總級以上主管減薪15%,並表示短期內不會擴廠。這使得高舉「友達」這塊「看板」的中科四期計畫,再遭人眼白。

政府至今仍以科學園區利多條件吸引面板業、DRAM廠入駐,反中科熱血青年聯盟的林樂昕即指質疑,面板業、DRAM廠是已趨成熟的產業,「政府還要拿人民的納稅錢「扶植」嗎?」科技產業近年來的虧損連連,已經造成不斷開發的科學園區土地,根本供過於求,科學工業園區作業基金的債務卻持續攀升。剝奪了人民權利和資源的科學園區,結果卻是賠錢。

林樂昕表示,政府應極力研究、培植的是具未來市場潛力的「幼稚產業」,讓年輕世代看到未來。

中科四期至今仍因數項條件未滿足環評通過的條件,未能設廠使用,原預估負債489億的中科四期計畫,目前雖已使用近百億經費,反中科青年疾呼停止開發,為負債止血。青年代表說,科學園區簡直像個無底洞的錢坑,不斷吞食人民的納稅錢,「政府為何要為錯誤的政策負債?」

整個631公頃的中科四期,招商至今,只有兩家傳統產業──生產繃帶、束腹帶、三角巾、護具、復健用具的「愛民衛材」,以及生產齒輪、汽機車零件、硬碟機零件的「和勤精機」。反中科青年陳慈慧表示,進駐名單中,根本沒有高科技廠商要進駐,科學園區供過於求的情形已然嚴重到必須與一般工業區搶廠商。

暑假前去彰化農村田野調查的台大學生李威寰則質疑,中科四期可預見成蚊子園區,「政府就為了這一點點的產業跟農人們搶水、搶地,讓農人失業,還要污染我們的蚵仔!」

科學園區舉債日日高昇,年輕世代扛不起。讓學子質疑中科四期成蚊子園區是有依據的,國內目前多處科學園區處於閒置狀態。據審計部資料顯示,銅鑼科學園區的閒置率達83.97%,中科一期(台中科學園區)有40%的廠房空蕩蕩,中科二期(虎尾科學園區)也還有47.43%的土地,沒有廠商進駐。聯盟計算,若再加上已開發卻沒有使用的閒置工業區土地,光是中台灣就有1466.46公頃,相當於57座大安森林公園面積閒置。而這些都是政府以人民納稅錢打造而成的。

剛從高師大研究所畢業的姚量議表示,政府根本不應該繼續開發耗資490億的中科四期,年輕人也不願意為政府錯誤的政策不斷負債。台大法律系學生陳平軒也說不想一畢業就面對負債累累的前程,政府可以將這些投資在中科四期的錢投資在更適合年輕世代的選項。反中科熱血青年聯盟表示,學生們已經無法在承受更高的債務,要求馬政府重新檢討台灣產業發展方向,馬上停止中科四期開發!

前來聲援青年的台北大學不動產城鄉環境系副教授廖本全則提醒全民負起檢驗中科四期的責任,宣稱要建廠的友達是不是放無薪假。他說,當初強烈表達要地要水的主角不見了,卻出現了原應到工業區的路人甲、路人乙,卻跑到科學園區,根本是一齣荒謬劇。

「中科四期所在的南彰化到雲林在中部區域計畫中叫做『黃金農業走廊』,根本不應做工業區的開發。」中科若繼續興建,未來仍會繼續負債300多億。廖本全說明,科學園區負債規劃分「自償」及「非自償」;自償所指的由科學園區自己貸款或發行公債以及由政府編列預算的非自償,都要問誰來償還?他為此下註解「這是一場騙局!」

「二林是農業生產的核心區也是缺水地區地層下陷,為何科學園區設在此地?」廖本全再度提及中科四期的決策過程是一場政治決定,政治力蒙騙專業,因此科學園區起不了經濟力的效用,呼籲政府停止這場荒謬劇。

 

※※※※※※※※※※※※※※※※

 

【哈凱永久屋 一戶僅一房】

 

摘錄自2011年11月2日立報報導

 

10月20日再上監察院抗議的桃園Haggy哈凱部落泰雅族人,要求政府重視哈凱部落住在老舊不堪組合屋長達10年的問題,希望儘速解決居住的基本需求。但哈凱族人代表批評,桃園縣政府原民局於10月27日召開重建說明會,卻又是會議前一天才以電話通知,導致部落多數族人無法出席;且會中為單方面告知部落永久屋設計圖,沒有討論空間。

哈凱部落族人因巴陵壩興建以及風災問題,成為復興鄉原鄉受災部落。讓部落族人多次到行政院、監察院前抗議,並發動網路連署的原因在於,部落認為政府為了石門水庫興建巴陵壩,破壞部落週遭生態;多年來哈凱部落地基下方河岸受側向淘刷作用逐漸造成下滑,加上多次颱風侵襲,巴陵壩終致毀壞,也造成沿岸部落災害,但始終不見政府相關單位如水利署承認疏失。
設計未考慮居住需求

目前雖已經決議要將哈凱部落搬遷到三光部落永久屋基地,但關於永久屋設計,縣府和部落族人仍然尚未達成共識。

哈凱部落族人戴禮娟說,部落族人對於每戶只有17坪可以居住的事實,已經默然接受,但至少在內部設計上,要請原民局給族人一些尊重。

「哈凱部落每戶的人數起碼都在5人以上,一個家庭有5個人,永久屋只設計一個房間,這並沒有考慮到居住問題。」戴禮娟說,10月27日原民局召開的說明會其實只是「告知會議」,族人的反應無法更改與落實,那麼開會的目的何在?

桃園縣政府原民局副局長林日龍說明,重建基地本為林業用地,改為建地有容積受限問題,每一戶能分到的面積就是只有17坪建地。

 

※※※※※※※※※※※※※※※※

 

【紐約垃圾食物達人 專找餐廳丟棄食物】

 

摘錄自2011年11月1日聯合晚報報導

 

紐約市布魯克林區最近出現一批「垃圾食物」達人,他們不是愛吃沒營養的東西,而是真的在垃圾堆中翻找高級餐廳丟棄的昂貴食物。

一般消費者白天要花7美元才能吃到星巴克的沙拉,數小時後,垃圾食物達人可以免費吃到同樣的食物,只不過得動手從垃圾中回收。

在紐約攻讀戲劇大學生艾希麗‧費德斯說:「在垃圾中尋寶,我每周可節省好幾百美元。」她並且帶領紐約郵報記者進行垃圾食物之旅,一個晚上從曼哈頓數家餐廳垃圾中找到的三明治、咖啡、壽司、碗裝沙拉、麵包、飲料等,總計42包,如果以售價計算,達160美元。

這些食物並非腐壞而被餐廳丟棄,有些包裝根本原封未動,也未被廚餘、垃圾汙染。

高級餐廳當天沒有賣完的食物都得丟棄,有些餐廳會在營業時間結束後把多餘的食物捐給慈善機構,慈善機構不收的食物就成為垃圾食物達人的目標。餐廳雖然因為垃圾被亂翻而不勝其擾,但也無可奈何。

從垃圾堆找食物 (dumpster-diving)已成趨勢,數千名紐約客甚至透過Meetup社交網站定期搜刮商店的垃圾堆。這些垃圾堆食物達人並非是反對浪費的環保人士、也不是一窮二白的遊民,純粹是為了省錢。而想要做這種達人,先決條件是有一副「鐵胃」。

 

※※※※※※※※※※※※※※※※

 

【活力奔放的印尼珊瑚大三角 盡在WWF新書】

 

本報2011年11月3日綜合外電報導,周念學編譯,蔡麗伶審校

 

一本272頁史無前例令人震驚用照片、文章考察紀錄的巨作《珊瑚大三角》(The Coral Triangle),內容展現此全球最豐富的海洋環境中人、地區和物種的驚人多樣性。

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Freund Factory合力操刀,讓野生生物攝影師Jurgen Freund 和Stella Chiu-Freund歷經18個月橫跨圍繞在印尼、馬來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索羅門群島和東帝汶間600萬平方公里,包含陸地及海洋的珊瑚大三角(Coral Triangle)區。

世界自然基金會珊瑚大三角區計畫主席, Dr. Lida Pet-Soede博士談到,「此珊瑚大三角考察的目的在說明區域中人與野生生態的連結、他們所面臨的威脅、以及同心協力保護此世界海洋生態中心的夥伴。我們想讓世界對此議題豎起耳朵密切注意,所以我們委託世界級攝影團隊開始執行這項艱巨考察任務。」

這本書涵蓋珊瑚礁、鯨魚、海豚、鯊魚和色彩萬千穿梭在珊瑚礁中的各式魚類超過400張令人驚羨的照片,凸顯出此區獨有的生態豐富性,並隨處夾雜世界各地生態保育專家的相關文章。

從天上飛的鳥到海裡最小的生物,美的事物在這脆弱的海洋環境中無所不在。儘管大家都一定程度了解此區域了,不過珊瑚大三角這個特殊地方依然擁有令我們想像不到的豐富性。

Stella Freund觀察到:「我們在珊瑚大三角拜訪的地方多是一些人居的小島。眼見所及都是漁夫以及他們和妻子孩子所組成的家庭生活,在在都與海洋關係密切。這片海洋滋養著萬物但卻也承受滿大的壓力。」

Pet-Soede博士,「珊瑚大三角擁有豐沛的海洋生態但已掙扎於無法以它的有限資源來滿足人類的無窮需求。如果資源耗費的狀況已無法控制但又不緊急遏止的話,數以百萬以海洋為生的居民將受到牽連。」

珊瑚礁、漁業及糧食安全之珊瑚三角區國家領袖會議

(CTI-CFF)票選過去幾年最為顯著的成就包括CTI-CFF網站、CTI 學習網和CTI-CFF歷史書。這本珊瑚大三角已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亞洲開發銀行(ADB)和Freund Factory所共同出版。將在2011年10月份發行珊瑚大三角(The Coral Triangle)限量書。

 

※※※※※※※※※※※※※※※※

 

【【氣候變遷Q&A】什麼是碳循環?】

 

本報2011年11月3日綜合外電報導,陳巾眉編譯,蔡麗伶審校

 

植物、生物、土壤以及大氣都是碳循環的一部分。照片節錄自英國衛報。就像是「水循環」描述水分子在河流、海洋、陸地和大氣之間的轉移,「碳循環」代表的是碳分子在地球不同的系統中,大氣以及動植物體內的循環過程。

碳循環是地球上生命自然和不可切割的一部分。當動物攝取了植物,葉片上的碳分子就會進入到動物體內。當動物死亡後,軀體腐爛,碳分子和氧氣結合形成二氧化碳。樹木在光合作用的過程即會吸收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產物(葡萄糖)最終形成植物的枝幹。二氧化碳也可能會被海洋吸收,生生不息的循環。

雖然基本的碳循環過程尚未有重大的變化,在過去一百年來,人類已經大幅度地增加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將儲存在地底下數百萬年的碳分子──以石油、煤和天然氣的形式──因為燃燒這些化石燃料因而釋放碳分子到大氣中。強烈的科學證據顯示,這個過程導致了全球暖化。

 

※ 資料來源:英國衛報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