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2 16:13:55千年老妖

《【英國轉型城鎮巡禮】BedZED 零碳社區的神話?~~》+04


老妖雜唸:此篇文章是,『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有關於全球生態與環保等等議題的相關資訊分享~~。好東西一定要和好朋友分享的,也要不吝惜的分享出去喔!喜願妳身體健康,平安順心~~~

 

作者:盧喻文


編按: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在2010、2011連續兩年到英國各地的轉型及生態社區取經,為更貼近台灣地小人稠,人口高度集中於都市的特色,今年進一步鎖定大倫敦地區,並遠赴蘇格蘭,分別探訪數個轉型城鎮及自然保育計畫,從中瞭解如何凝聚社區新意識,在環保與經濟發展上取得平衡。本報今起連載專文,與讀者分享來自英倫最前線的韌性思維。

The Beddington Zero Energy Development (BedZED) ,莫聞攝

建築,是與人生活最緊密的場域。根據統計,人的一生約莫有80%的時間都是在室內度過,各種生活能源與物質耗用皆與建築息息相關,如何降低建築本身的物質與能源耗用,成為當前節能減碳風潮備受關注的領域。

位於英國倫敦南郊的貝丁頓社區(Beddington Zero Energy Development,簡稱BedZED),是源於2000年的前衛實驗性計畫,即在探索建築潛能。

長期以來業界努力研發各種低耗能的綠建材或科技設備,常常可看到許多提供參觀的樣品屋,卻難以回答到底能不能實際應用的問題;而BedZED不只是了一間樣品屋,一口氣就蓋了好幾棟,還真住滿了一社區的人,讓綠建築實用化邁向新的可能,也在綠建築與低碳社區領域樹立了神話般的地位。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2007年曾藉著環境信託交流計畫順道參訪此地,並邀請過專家撰文探討這個「英國永續社區的原型」。然而,此行我們再度走訪BedZED,感興趣的是另一個面向:運用先進技術打造的房舍,真能引領我們走向永續生活嗎?為了解開這個疑惑,我們試著從反省的面向來問問題。

達成零碳社區的方式

BedZED的基地過去是荒蕪廢棄的污水處理場,Bio-Region團隊自2000年開始設計施工,整體建築於2002年完工,佔地約1.8公頃。

BedZED社區外觀,莫聞攝

考量到英國高緯度偏冷的氣候,其建築設計的重點側向被動式節能,從建築外殼的絕熱(insulation)、自然通風、自然採光等建築手法,減少建築耗用能源的強度;從能源來源來看,BedZED導入太陽能、生質能等再生發電系統,藉此獲得某程度的能源自足;從減少廢棄物的角度來看,BedZED著手回收利用生活廢水,在廚房流理台下安裝資源分類回收的櫃子,50%的建材是由方圓半徑35公里內取得,並致力於採用低耗能產品,發展綠色運輸。

走進室內,更可輕易看到電表、水表、瓦斯表,供住戶隨時檢視能源耗用程度,將節能減碳融入生活之中。而這些建築手法,讓BedZED達到40%以上的節能成效。

進住  永續生活養成的開始

BedZED的居民數約有200多人,每個人入住的動機不同,除了認同節能住宅理念的居民外,還有受政府補助的低收入戶、純粹為了置產、以及因購屋優惠而來的軍公教人員等等,正因如此,BedZED也成為永續建築中居民生活型態是否永續的一個「前瞻」實驗領域。

早在落成之初,市府提供了資金聘僱環境教育人員,對居民進行相關課程,例如:營造社區農園、低碳生活撇步等,Bio-Rigion建築團隊並發給住戶一本關於如何使用住宅設備的使用手冊;但可惜的是,隨著計畫案結束,研究資金用磬,這些活動也跟著停擺。

英國永續社區BedZED:工作室單元上方的屋頂花園,可供園藝、食物種植與居民聯誼之用(資料照,謝統勝攝)

基於不同動機入住的居民們,是否真正能體會建築設計之初,對環境友善的概念?對此,導覽人員坦承,因目前並未限制居民遵守任何「生活公約」或「社區環境守護守則」,當初堅持的節能減廢精神,未必能繼續傳承。不少住戶即使住在號稱「零碳」的建物中,仍帶著舊的生活習慣,每天製造許多垃圾,更遑論對能耗的珍惜。

人  最重要的關鍵

BedZED社區獲獎章、認證無數。

若將生物圈的永續循環概念運用在人類的生活範疇,那麼永續生活的基礎將取決於人的生活態度。對此,親自走訪過BedZED的中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謝統勝曾撰文表示,以人為本的永續社區行動,讓社區能源自給自足、減少建材消耗、將土地做最有效運用,將人的衝擊減至最低,環境才能生生不息。

經濟、環境與社會三方平衡,是永續發展的支柱,藉由推行環境教育,強化在地參與,對社區(身邊環境)產生認同、歸屬感,才能進而採取守護行動。參訪團對照過往探討BedZED的文章,以及當下對此地的現場觀察,不禁思索,此後Bio-Rigion團隊以及BedZED居民的關鍵任務,應設法提昇民眾集體參與,並在社區落實綠色生活的營造。

其實當前台灣也有不少政府單位出資獎勵與補助的低碳社區計畫,除了「硬」的著力之外,不妨多花心思,設法從外而內、從內而外的滲透、扎根,著力「軟」的面向,來打造所謂的生態社區與綠色生活。我們想,這是看到BedZED近況的限制後,能提供給台灣社會的一點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