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30 19:48:19觀自在菩薩

學佛一二在我心

如果人吃素就能飽餐一頓的話,何必索牠一條命?

信仰,一般會被看成是不容質疑的!所以religon是主觀(感性)的、是屬於少數人的價值。但若只依此來瞭解宗教,那這宗教就可能處處隱藏危機,更可能被有心神棍仿冒而變質!因為神棍可以利用「不容質疑」的相同邏輯來「魚目混珠」,以公益名義和「偽善」的表相發行「偽鈔」。修行是要追根究底、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無論我們信不信,都會受到真理的影響。就像當初牛頓剛發現地心引力時,人們譏諷他、攻訐他如魔頭般,但真理卻永遠不受影響地流傳並存在著!同樣地,學佛之人,對於佛的體悟理應該是要相仿的,但是這樣的結果卻不容易是常態,也不需要這樣的結果存在!寬謙法師:其實現在許多出家眾,雖然修的是大乘佛法,但事實上反而比較像是小乘,只修自己的好,還無法有渡救眾生的志願,算聲聞弟子而已。

一般人不一定會看佛經,但多少一定有看過電影。如果你常懷著自私的心去為人處世,那你將只會看到自私的人,永遠看不到自私的自己。我們在學習覺悟之前,應該先學著「菩薩精神」(菩薩=Bodhi-sattva=“覺有情“=”大無畏勇士“之義),也就是恢復有擔當、不倚賴別人、有自立更生的能力。唯有不斷地學習,我們才不至於落入空談的可悲!開山上師:空談是學佛者的悲哀,談得再好、再精闢,那都不是你的東西。

我們往往都只敢面對好欺負的人,對於蠻橫不講理的人,卻選擇逃避、畏懼或默許。宏觀看來,漸漸地,好人就將沒有立足之地。選擇逃避等於變相默許,大吵就有糖吃、講話大聲、氣勢凌人就是對的!有慈悲、同理心的人反而收穫到的是“活該“二字,所以,我們更堅決相信:學佛真功夫要在逆境中求!我們常聽到「無常」,多數的人也害怕「無常」,因為那是一種無法被掌控的必然現象。其實,「無常」不應該單獨被拿出來討論,它應該跟「放下」相提並論才是。看破「無常」和「放下」都不容易,但是如果只一味地被「無常」嚇到而不懂得「放下」,你永遠找不到已經放在你心中的那一把鑰匙!此外,我們更應自覺:與其用「無常」來詮釋佛教或人世間,不如用「善解」來詮釋它!銅鐵已朽,肉身卻不朽,何以故?慈悲與智慧遠勝刀槍,何以不朽?如何讓人也滋潤到解脫法(佛法)的喜樂,而不會讓人覺得自己怪怪的、在說教、給人洗腦、惹人厭?多接觸善知識吧!因為佛經會啟動我們原本深植的佛能量種子!

在電線桿上或某些適當的地方,我們一定都看過貼著一些:請常唸“南無阿彌駝佛“等一些標語,常唸佛號倒底有什麼好處?就算沒好處,但至少這樣的一種行為模式有沒有一些科學上的影響?『文字符號跟聲音一樣,是由共鳴中產生能量的!』台大校長李嗣涔曾做過這樣的一項實驗:如果將「觀音菩薩」寫在紙條上給能「手指識字」的人去感應,會感應到一團強烈的光;但是如果將這四個字改成簡體字的話,光的能量就明顯減弱了很多!利用聲波「高穿透」的特性和深層肌肉來共鳴,的確是能夠打通糾結的氣脈,出聲持咒也有同樣的原理,出聲持咒有把糾結的氣脈震開的良效,能令全身脈通體暢!所以,我們還應該整輩子抱持著負面能量嗎?我們要的,該就是讓如來之光能從我們心中透過心念,再由啟口之道通體釋放出來,並傳給我們四周的人!

如果我們無權選擇跳開(譬如妻小被綁架並受危時)又非得面對可憎和兩舌之人時,勤修楞嚴咒大定功力便成為我們在詭辯中勝出的關鍵!它是創造人、我、事理三贏的關鍵!因此,平常勤加修楞嚴大定很重要!要不我們一定會選擇意氣用事或選擇逃避默許來做ending,但可怕的是經年累月過後,這些被累積下來的爆發能量會一次終極性地去毀滅對方或自殘!所以,唯有平日多修持,才能讓我們更具定力與能量,才能在大定之靜中覺察出對方的破綻,然後可以簡單地「借力使力」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免去被負面情緒俘虜,被一堆的各說各話、自亂陣腳、自我模糊焦點並被自己的嗔心利用而壞了大局。

很多人的痛苦其實都是因為「看不見自己的無形預設立場」而自贊毀他(久處鮑魚之室,久而不聞其臭),除了自己,沒有人能夠造成自己的痛苦,否則大慈悲的世尊,豈不變成全世界最痛苦的人?我們修的其實就是這個「內觀」迴光返照的反省功夫,重新審視自己從小到大的世界宇宙社會觀,開發自己本具的悲智潛能。曾聽朋友說:「佛教在西藏譯為『內觀』,本來就不是被定義為宗教!」所以學佛理當應先「淨空、歸零、依義不依語」,用「依義不依語」擺脫區域風俗文化的「無形預設立場」束縛才是。

你曾對“佈施”有過質疑嗎?跟你分享一個最簡單的道理:“缺什麼,就佈施什麼吧!”那可以是一種很棒的滿足感,也可以是一種無論結果的付出。如果就因果關係來看,你這一世要學、要做、要完成的功課,都是你累世一直沒開竅學會的課題。要開竅也不難,再給自己一次機會!佈施可以是無形的,可以是有形的,它不限於只是食施,更還有法施。當然,當義工也是另一種自我無私的佈施!

讓我們都回歸到佛教所擁有最難能可貴的『平等』、『雙向』溝通的精神,世尊和追隨者本來就是「亦師亦友」的關係,一種「我是已成之佛,你是未成之佛」的真正「平等」心態,而非「頭上安頭、有法可得」的平等。再者,應崇尚原始佛教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四依法」才是佛教的無上法,在「眾中尊」的條文之上!世尊是佛教的原創發現者,莫著「上人相」!所以,法師應該能和信徒在「平等」、「雙向」的溝通基礎上暢所欲言,正視內心潛藏的問題、承認目前的弱點、觀照目前的狀況、不引喻失義、刻舟求劍,最後以「拉回世尊的中心思想,恢復本具的悲智以解決問題」為目,不再是唱高調、打高空、作完全不著邊際的對話或彼此創造粉飾太平的假相。否則您將會發現:眾中尊彼此之間也會有意見相左的嫌隙,到底是該你?還是依我?導致沙門可能也帶上敢怒不敢言的假面具,成了無聊的“門戶之見”,最後,佛教與寺院反而變成了花錢買極樂世界的利益交換仲介所!

學佛求解脫,最忌諱用自己的感官經驗重新排列組合別人的意思,然後證明自己是對的;學佛如果懂得善解經典,也能夠善解人意、對需要幫助的生命付出愛心,如此才不會墮入消極、厭世的「所知障」。楞嚴經記載:如果「以權為實」地用厭世心態來學佛而不知放下對「不執著」的執著的話,此亦為著魔的現象之一。學佛是為了找回自性當中的如意寶珠,恢復本具的慈悲與智慧覺性,學習和諸佛菩薩一樣擁有付出無私無別的大愛、恢復悲智雙運 的能力,就像阿彌陀佛、觀世音、地藏、文殊、普賢、大勢至菩薩無私地愛我們一樣。

學佛得益要訣:「如竹中空,似谷恆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