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11 18:53:26helen
今世不了情
他叫邱大明,她叫刘泽华。
69年前,他为了家国责任,毅然离开新婚5个月的她,走上了北上抗日的征程,她等了6年没有等来他的任何消息,为生计所迫不得不远走他乡,从此两人失散在茫茫人海。
60多年过去了,他已到了耄耋之年,老了想找个人陪陪,经人介绍找来了一位同样丧偶的老太太,但两人在闲聊之后发现,这位老太太竟然就是失散了60多年的她。
泪眼已婆娑,欲哭却还笑,无语竟凝噎,只道相见欢。“失去的60多年已追不回来了,现在希望上苍能多给我点时间,让我们厮守在一起。”他说。
分离:新婚夫妇因抗战失散
69年前,邱大明是国民党20军的一名军官,驻地在四川宣汉。经人介绍,他做了刘泽华(当时叫李德芳)家的上门女婿,夫妻俩相敬如宾,恩爱异常。“那时的日子好美好哟!”刘泽华回忆起来,至今还是一脸甜蜜。
可惜幸福的日子总是太短暂,在乱世就更是这样。1937年卢沟桥一声炮响,日寇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撕碎了很多人的和平梦,也撕碎了很多人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愿望,新婚才5个月的邱大明夫妇自然也不例外。
有一天下午,邱大明所在的部队接到了北上抗日的命令,而出于各种原因考虑,上头竟然要求不得与家属辞别。就这样,邱大明都没来得与刘泽华说一声,就扛着枪打鬼子去了。
一晃6年,邱大明随着部队东奔西走,而邮政系统的破坏使得写信回家都成了一种奢望。刘泽华起初还盼着有邱大明的消息,但年复一年音讯全无,而生活的困顿又是日复一日,终于在坚持了6年后,她下了一个决定——离开家乡,去陪都重庆谋生活。
到了重庆后,刘泽华一边靠帮人洗衣服为生,一边继续打听邱大明的消息。可过了十几年还是没有消息,于是她绝望了,从此打消了重逢的念头。
之后,邱大明和刘泽华各自结婚,生儿育女。邱大明于1954年7月被打成反革命,之后流放到新疆20年,等他有机会送回原籍时,第二个妻子早已改嫁,虽与儿子住在一处,但相处不融洽——儿子始终责怪父亲当年没有尽养育责任。刘泽华没有生养自己的儿女,老伴故去后,一度完全没有依靠。
重逢:托人说媒“缠”上穷汉
1997年一天,寡居多年的刘泽华到江北城三桥洞一朋友家打牌。牌桌上,开朗的刘泽华主动向结识的牌友李蜡芝道出心声:希望找个老伴共度余生。李腊芝立即想到自己的干爹邱大明也是孤身一人。
但因为自己当时每月只有130元的低保,对于干女儿的好意,邱大明推托再三。“1976年我从新疆回到重庆时有3000元的安家费,但那些钱早就贴补家用了,我现在没有一点钱,连铺盖都是破破烂烂的,哪里养得起堂客?”
之后李腊芝把邱大明的情况如实告诉刘泽华:“他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棚棚(在当地是’非常简陋的房屋’的意思)。”但刘泽华却说:“就是个棚棚,也能躲雨,乡下不都是这样的房子嘛!”刘泽华回忆,她当时想起了自己宣汉老家的房子。
接下来,在李腊芝的安排下,刘泽华去邱大明的棚棚作了一回客。“一碗皮蛋和黑椒,半碗回锅肉放在一个自制的桌子上——一个由4根木头支撑起的桌子,床是用硬纸板搭成的,铺盖破破烂烂……”7年过去了,刘泽华依旧清楚地记得看到的棚棚。她说,大概由于“人穷志短”不好意思,邱大明一句话都没有主动对她说,可是她自己当时却跟中了邪一样,“缠”着邱大明:“我一个人,没有儿女的日子,我没法过,你同意了,我就可以去买东西。”
“我们都是苦命人,年轻人在一起是夫妻,年老了在一起是个伴。我的儿子也不要我,我们就一起过吧。”邱大明点头同意后,刘泽华便用自己的积蓄为棚棚置办起生活用品。
相认:结婚对话引出“原配”
1997年11月,宴请了周围的亲友邻居后,刘泽华突然说要有个结婚证。“虽然我们人老了,但也要办个证件,要不会被别人耻笑。”
“嗯,要的,你是哪里人哪?”邱大明说。
“宣汉塔河坝人。”
“那里的人都姓李,哪有姓刘的?”60多年前的记忆,一下子跳回到邱大明的脑海中。
“我本名叫李德芳,后来改了名字了。”文化大革命时,怕别人想起自己曾经嫁过国民党老公,逃到重庆的李德芳改了名。
“你妈姓余吗?”
“你怎么晓得?”
“我是你老公啊!你家招了一个上门女婿,但是他北上抗日,没办法与你家联系啊!”
单听“邱大明”的名字,刘泽华一点都没有想起他是谁,但邱大明话还没说完,刘泽华就“哇”地哭出声来。因为,这段60多年前的短暂婚姻,深刻影响了她的一生——因为与“国民党”有瓜葛,她一个人从宣汉逃难到了重庆,几十年都不敢回老家,后来再嫁,也千方百计选了一个赤贫户——一名重庆“棒棒军”,后来因劳累过度早逝。
“我这一辈子对不住你,耽误了你的青春,我会用我的余生来补偿你。”邱大明也哭出声来。
相守:只恨幸福时光太匆匆
“半夜,她常常从梦里哭醒,她总说,生怕我老头儿一个人先去了,她就不知道该怎么过活了。我又何尝不怕噻?以前一个人孤苦无依的日子,现在好了,总是边劝她边陪着流泪。”邱大明说,他们的一天往往从半夜开始,然后再“眯会眼”。
昨天早上7点,邱大明准时起床,为老伴准备早餐。“今天是汤圆,有时候会是稀饭或者面条。”邱大明向记者介绍,前一天晚上,老伴说想吃汤圆。
“只要刘老太要求,他们家邱老伯总是百依百顺的。”隔壁邻居况大妈说,大概由于60多年的失散,老两口分外珍惜相聚的日子,结合7年来,从来没有吵过嘴。
吃完早饭,邱大明戴着老花眼镜为刘泽华读报。周末的报纸,内容往往单调些,看出老伴没心思听,他从里屋拿出纸牌陪老伴解闷。虽然连输了两把,刘老太却反而兴致大增,邱大伯非常开心。因为医生告诉他,刘老太右半身偏瘫,需要经常活动,打纸牌能帮助她活动右手。
上午11点,老人住的半坡起了山风,邱大明进屋给老伴添了件红背心,又开始准备中午饭。11点半,按时吃饭,主食是面条,外加一个辣椒肉片。吃完午饭,邱大明搀着老伴在家门前的空地上来回地踱步,“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大约半个小时的光景,刘泽华在搀扶下回到椅子坐下,小猫“毛毛”跳到她身上取暖,这个时候,刚刚收拾好桌子的邱大明在里屋刷盆洗锅……
由于住在山腰上,向上走是山坡,向下走也是山坡,而刘泽华右半身偏瘫,老两口更多地只在家门前的空地上活动。邻居况大妈说,这两口子的生活非常规律,买菜做饭、洗衣铺床的活由91岁的邱大明一个人包揽,有空闲的时候,他们就是散步、打牌、读报和看电视。
奇缘感化儿女
“80多岁了,还找老伴,而且还是个吃低保的。”对于刘泽华的选择,她抱养的一儿一女颇为不满。当老两口说出60多年前就是夫妻的情况时,儿女都不相信。为了查证,儿子和儿媳妇亲自跑到宣汉老家去调查。
“在调查查证后,他们对我们的态度好转了许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刘泽华当时之所以有意找一个老伴,很大的原因是她拉扯大的儿女不孝顺她。
“刘老太以前做过10多年的小百货,有钱,有房子,后来在儿女的劝说下把原先的房子卖了,搬去与儿子一起住。但没有想到,为儿女把手头的钱花完之后,他们都不善待她。”据了解情况的老邻居反映,老两口刚结婚时,老邱挨过刘泽华女儿的打。
“现在情况好多了——女儿不再打骂了,而儿子除了每月按时送上100元的生活费,偶尔还会和儿媳、孙儿一起买上些水果前来探望。”而在以前,100元的生活费也是要讨了好几回才能拿到。
69年前,他为了家国责任,毅然离开新婚5个月的她,走上了北上抗日的征程,她等了6年没有等来他的任何消息,为生计所迫不得不远走他乡,从此两人失散在茫茫人海。
60多年过去了,他已到了耄耋之年,老了想找个人陪陪,经人介绍找来了一位同样丧偶的老太太,但两人在闲聊之后发现,这位老太太竟然就是失散了60多年的她。
泪眼已婆娑,欲哭却还笑,无语竟凝噎,只道相见欢。“失去的60多年已追不回来了,现在希望上苍能多给我点时间,让我们厮守在一起。”他说。
分离:新婚夫妇因抗战失散
69年前,邱大明是国民党20军的一名军官,驻地在四川宣汉。经人介绍,他做了刘泽华(当时叫李德芳)家的上门女婿,夫妻俩相敬如宾,恩爱异常。“那时的日子好美好哟!”刘泽华回忆起来,至今还是一脸甜蜜。
可惜幸福的日子总是太短暂,在乱世就更是这样。1937年卢沟桥一声炮响,日寇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撕碎了很多人的和平梦,也撕碎了很多人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愿望,新婚才5个月的邱大明夫妇自然也不例外。
有一天下午,邱大明所在的部队接到了北上抗日的命令,而出于各种原因考虑,上头竟然要求不得与家属辞别。就这样,邱大明都没来得与刘泽华说一声,就扛着枪打鬼子去了。
一晃6年,邱大明随着部队东奔西走,而邮政系统的破坏使得写信回家都成了一种奢望。刘泽华起初还盼着有邱大明的消息,但年复一年音讯全无,而生活的困顿又是日复一日,终于在坚持了6年后,她下了一个决定——离开家乡,去陪都重庆谋生活。
到了重庆后,刘泽华一边靠帮人洗衣服为生,一边继续打听邱大明的消息。可过了十几年还是没有消息,于是她绝望了,从此打消了重逢的念头。
之后,邱大明和刘泽华各自结婚,生儿育女。邱大明于1954年7月被打成反革命,之后流放到新疆20年,等他有机会送回原籍时,第二个妻子早已改嫁,虽与儿子住在一处,但相处不融洽——儿子始终责怪父亲当年没有尽养育责任。刘泽华没有生养自己的儿女,老伴故去后,一度完全没有依靠。
重逢:托人说媒“缠”上穷汉
1997年一天,寡居多年的刘泽华到江北城三桥洞一朋友家打牌。牌桌上,开朗的刘泽华主动向结识的牌友李蜡芝道出心声:希望找个老伴共度余生。李腊芝立即想到自己的干爹邱大明也是孤身一人。
但因为自己当时每月只有130元的低保,对于干女儿的好意,邱大明推托再三。“1976年我从新疆回到重庆时有3000元的安家费,但那些钱早就贴补家用了,我现在没有一点钱,连铺盖都是破破烂烂的,哪里养得起堂客?”
之后李腊芝把邱大明的情况如实告诉刘泽华:“他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棚棚(在当地是’非常简陋的房屋’的意思)。”但刘泽华却说:“就是个棚棚,也能躲雨,乡下不都是这样的房子嘛!”刘泽华回忆,她当时想起了自己宣汉老家的房子。
接下来,在李腊芝的安排下,刘泽华去邱大明的棚棚作了一回客。“一碗皮蛋和黑椒,半碗回锅肉放在一个自制的桌子上——一个由4根木头支撑起的桌子,床是用硬纸板搭成的,铺盖破破烂烂……”7年过去了,刘泽华依旧清楚地记得看到的棚棚。她说,大概由于“人穷志短”不好意思,邱大明一句话都没有主动对她说,可是她自己当时却跟中了邪一样,“缠”着邱大明:“我一个人,没有儿女的日子,我没法过,你同意了,我就可以去买东西。”
“我们都是苦命人,年轻人在一起是夫妻,年老了在一起是个伴。我的儿子也不要我,我们就一起过吧。”邱大明点头同意后,刘泽华便用自己的积蓄为棚棚置办起生活用品。
相认:结婚对话引出“原配”
1997年11月,宴请了周围的亲友邻居后,刘泽华突然说要有个结婚证。“虽然我们人老了,但也要办个证件,要不会被别人耻笑。”
“嗯,要的,你是哪里人哪?”邱大明说。
“宣汉塔河坝人。”
“那里的人都姓李,哪有姓刘的?”60多年前的记忆,一下子跳回到邱大明的脑海中。
“我本名叫李德芳,后来改了名字了。”文化大革命时,怕别人想起自己曾经嫁过国民党老公,逃到重庆的李德芳改了名。
“你妈姓余吗?”
“你怎么晓得?”
“我是你老公啊!你家招了一个上门女婿,但是他北上抗日,没办法与你家联系啊!”
单听“邱大明”的名字,刘泽华一点都没有想起他是谁,但邱大明话还没说完,刘泽华就“哇”地哭出声来。因为,这段60多年前的短暂婚姻,深刻影响了她的一生——因为与“国民党”有瓜葛,她一个人从宣汉逃难到了重庆,几十年都不敢回老家,后来再嫁,也千方百计选了一个赤贫户——一名重庆“棒棒军”,后来因劳累过度早逝。
“我这一辈子对不住你,耽误了你的青春,我会用我的余生来补偿你。”邱大明也哭出声来。
相守:只恨幸福时光太匆匆
“半夜,她常常从梦里哭醒,她总说,生怕我老头儿一个人先去了,她就不知道该怎么过活了。我又何尝不怕噻?以前一个人孤苦无依的日子,现在好了,总是边劝她边陪着流泪。”邱大明说,他们的一天往往从半夜开始,然后再“眯会眼”。
昨天早上7点,邱大明准时起床,为老伴准备早餐。“今天是汤圆,有时候会是稀饭或者面条。”邱大明向记者介绍,前一天晚上,老伴说想吃汤圆。
“只要刘老太要求,他们家邱老伯总是百依百顺的。”隔壁邻居况大妈说,大概由于60多年的失散,老两口分外珍惜相聚的日子,结合7年来,从来没有吵过嘴。
吃完早饭,邱大明戴着老花眼镜为刘泽华读报。周末的报纸,内容往往单调些,看出老伴没心思听,他从里屋拿出纸牌陪老伴解闷。虽然连输了两把,刘老太却反而兴致大增,邱大伯非常开心。因为医生告诉他,刘老太右半身偏瘫,需要经常活动,打纸牌能帮助她活动右手。
上午11点,老人住的半坡起了山风,邱大明进屋给老伴添了件红背心,又开始准备中午饭。11点半,按时吃饭,主食是面条,外加一个辣椒肉片。吃完午饭,邱大明搀着老伴在家门前的空地上来回地踱步,“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大约半个小时的光景,刘泽华在搀扶下回到椅子坐下,小猫“毛毛”跳到她身上取暖,这个时候,刚刚收拾好桌子的邱大明在里屋刷盆洗锅……
由于住在山腰上,向上走是山坡,向下走也是山坡,而刘泽华右半身偏瘫,老两口更多地只在家门前的空地上活动。邻居况大妈说,这两口子的生活非常规律,买菜做饭、洗衣铺床的活由91岁的邱大明一个人包揽,有空闲的时候,他们就是散步、打牌、读报和看电视。
奇缘感化儿女
“80多岁了,还找老伴,而且还是个吃低保的。”对于刘泽华的选择,她抱养的一儿一女颇为不满。当老两口说出60多年前就是夫妻的情况时,儿女都不相信。为了查证,儿子和儿媳妇亲自跑到宣汉老家去调查。
“在调查查证后,他们对我们的态度好转了许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刘泽华当时之所以有意找一个老伴,很大的原因是她拉扯大的儿女不孝顺她。
“刘老太以前做过10多年的小百货,有钱,有房子,后来在儿女的劝说下把原先的房子卖了,搬去与儿子一起住。但没有想到,为儿女把手头的钱花完之后,他们都不善待她。”据了解情况的老邻居反映,老两口刚结婚时,老邱挨过刘泽华女儿的打。
“现在情况好多了——女儿不再打骂了,而儿子除了每月按时送上100元的生活费,偶尔还会和儿媳、孙儿一起买上些水果前来探望。”而在以前,100元的生活费也是要讨了好几回才能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