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30 11:25:34長樂
尋古之幽 甲骨文部首10 2013 09 25 calligraphy oracle 曰
尋古之幽 甲骨文部首10 2013 09 25 calligraphy oracle 曰
" 曰"指事字。甲骨文從口,一短橫,指明張口出氣說話。金文大同
篆文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曰。
本義為張口說。
《說文》:" 曰,詞也。……亦象口氣出也。"" 曰"的本義為說,
在古籍中,某某人曰,也就是某某人說的意思。《易.乾》:" 子曰:'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孫子兵法.計篇》:" 孫子日:' 兵者國之
大事。' "由說引申為叫做或稱為。《尚書.洪范》:" 一曰水,二曰火
,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馬融《長笛賦》:" 定名曰笛。"
另外," 曰"還可以當語氣詞用於句首。《詩.秦風.渭陽》:" 我
送舅氏,曰至渭陽。"也有將" 曰"用為句中語氣詞的。《詩.豳風.東
山》:" 我東曰歸,我心西悲。"
古籍中有" 曰若"一詞,也是句首助詞,如《尚書.堯典》:" 曰若
稽古帝堯。"蔡沈的《集傳》說:" 曰若者,發語辭。"
" 曰"是個部首字。在漢字中,凡由" 曰"組成的字大都與說話有關
,如" 曷"、" 曶﹙ㄏㄨ﹚ "、" 沓"等。當然,也有些字雖有" 曰"作
為組成部分,但與說話義無關,只是由於其楷書結構中含有" 曰"的筆形
而又難以歸部,只好歸入" 曰"部,如《辭源》中的" 更"、" 曹"、"
曾"、" 替"等字。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曲曳書曹曼替曾
甲骨文中" 曰"字的其他寫法
" 曰"部首變化的字例
" 月"象形字。甲骨文像半月之形,因為月亮缺時多、圓時少,金文
大同,篆文文字化,隸變後楷書寫作月。
本義為月亮。
《說文》:" 月,闕也。大陰之精。象形。"許慎以" 闕"釋" 月"
,是說月亮盈後必闕﹙缺﹚,也是聲訓。" 日"與" 月"相對," 日"謂
" 太陽",所以" 月"謂" 大﹙太﹚陰"。段玉裁解釋說:" 月闕疊韻。
《釋名》云:" ' 月,缺也。滿則缺也。'象不滿之形。"徐灝也說:"
日象圜形,故月象其闕也。"段、徐之說均對。
" 月"的本義為月亮。《詩、齊風.雞鳴》:" 匪東方則明,月出之
光。"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
"因月亮每月一圓一缺,周而復始,所以引申為" 年月"之" 月",成為
計時單位。《尚書.洪范》疏:" 從朔至晦,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
,所以紀一月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
"某些形狀或顏色似月的事物,亦可以稱" 月",如滿月形的團扇稱" 月
扇",人的面貌豐滿稱" 月面",形如滿月的圓琴稱" 月琴",淺藍色如
月色稱" 月白",稱半圓形的" 馬絡頭"為" 月題"等等。
" 月"是個部首字,在漢字中,凡由" 月"組成的字大都與月亮有關
,如" 明"、" 朗"、" 期"、" 朔"、" 望"等字。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明朔育服胃朕望
甲骨文中" 月"字的其他寫法
" 月"部首變化的字例
" 木"象形字。甲骨文像有枝葉,莖幹和根的一棵樹形,金文大同,
篆文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木。
本義為樹。
《說文》:" 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從屮,下象其根。"
許說" 木,冒也",這是聲訓,與" 天,顛也"" 日,實也"" 月,闕也
"" 山,宣也"同例。其實," 木"是一個象形字," 冒地而生"並非本
所獨具的特性。許說" 東方之行",那是古代以五行配五方,即木屬東方
,火屬南方,金屬西方,水屬北方,土屬中央。至於" 從屮",也無道理
。小篆" 木"的上半部,實為樹頭之形。
" 木"的本義為樹。《管子.權修》:" 十年之計,莫如樹木。"《
韓非子.亡征》:" 木雖蠹,無疾風不折。"由樹引申為木材、木料。《
莊子.馬蹄》:" 匠人曰:我善治木。"《荀子.勸學》:" 木直中繩。
"由木料又引申為木制的器具。《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又如是而嫁
,則就木焉。"所謂" 就木",就是進棺材的意思。
" 木"是個部首字。在漢字中,凡由" 木"組成的字大都與樹木有關
,如" 本"、" 朱"、" 朽"、" 李"、" 析"、" 架"等。當然,也有
少數以" 木"得聲的字,如" 沐"、" 霂"、" 蚞(ㄇㄨ、) "等。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村束枚析柳棒棲
甲骨文中" 木"字的其他寫法
" 木"部首變化的字例
" 欠"象形字。甲骨文像人張口出氣打呵欠形,金文欠字上像氣,下
象人上出之形,昂首吐長氣。篆文將口訛為三縷氣,隸變後楷書寫作欠。
本義為打呵欠。
《說文》:" 欠,張口氣悟也。象氣從人上出之形。"" 悟"猶" 通
"義,許慎所謂的" 氣悟"為" 氣通"之義," 張口氣悟"也正是打呵欠
的意思。《儀禮.士相見禮》:" 君子欠伸。"鄭玄注:" 志倦則欠,體
倦則伸。"林嗣環《口技》:"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
以上兩例中," 伸"均為伸懶腰的意思。
至於" 虧欠"" 欠債"等詞中的" 欠",均為假借義。如《紅樓夢.
飛鳥投林曲》:" 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
古代的" 欠身"多表示尊敬之意,即身略側動,表示卻立之狀。如《
元曲選.勘頭巾》:" 只教他欠身的立起銀交椅,惊殺了兩行公吏。"
" 欠"是個部首字。在漢字中,凡由" 欠"組成的字大都與人及人的
動作有關,如" 吹"、" 歡"、" 欣"、" 欲"、" 歇"、" 歌"等。當
然,也有少數漢字雖以" 欠"為其組成部分,但那只是形聲字的聲符,與
" 欠"的本義無關,如" 坎"、" 芡"等。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欣歌歡
甲骨文中" 欠"字的其他寫法
" 欠"部首變化的字例
" 止"象形字,甲骨文像一隻腳的輪廓形。金文和篆文整齊化。隸變
後楷書寫作止。
本義是指人腳;是趾的本字。
《說文》:" 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許說不妥
。王筠說得對:" 止者,趾之古文也。……上象足趾,下象足根。"朱駿
聲也認為許慎所說" 象草木出有址"是無根據的。他說:" 止部文十四,
無一涉草木者,當以足止為本義,象形也。後為借義所專,因加足旁作趾
。"可見" 止"為" 趾"的本字,與" 草木"毫無關係。
" 止"的本義為足。《漢書.刑法志》:" 斬左止。"由足引申為停
止。《易.艮》:" 時止則止,時行則行。"《聊齋誌異.狼》: "一狼
得骨止,一狼乃從。" 由停止引申為息。《詩.秦風.黃鳥》:" 交交
黃鳥,止于桑。"﹙交交,鳥鳴聲。﹚由停止又可引申為留住。《論語.
微子》:" ﹙丈人﹚止子路宿。"
" 止"還能作" 只"的假借字,當範圍副詞用。《莊子.天運篇》:
" 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處。"《聊齋誌異.狼》:" 擔中肉盡,止有
剩骨。"
" 止"是個部首字。在漢字中,凡由" 止"組成的字大都與" 足"義
有關,如" 企"、" 正"、" 此"、" 步"、" 武"、" 歧"、" 歷"等
。當然,也有少數字雖然" 止"卻與" 足"義無關,其中的" 止"只是形
聲字的聲符,如" 齒"、" 址"、" 芷"、" "等字。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正此步武武歷歸
甲骨文中" 止"字的其他寫法
" 止"部首變化的字例
" 歹"象形字。甲骨文像剔去筋肉後的殘骨形,小點為碎屑。金文略
同,篆文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歹。
本義為剔去筋肉後的殘骨。
《說文》:" ,列骨之殘也。"" 列骨"即" 裂骨",指斷裂的骨
頭。" "的本義為死人殘裂的骨頭。所以,從" 歹"的字都同死有關,
如" 殮"、" 殯"、" 歿"、" 殪"、" 殊"、" 殤"、" 殃"等。引申
為壞、危險,如" 好歹"" 歹人"" 殆"。
" 歹"是個部首字。" 歹"只作義符,沒有作聲符的。如" 殊",從
歹,朱聲;" 殀﹙ㄧㄠˇ﹚ ",從歹,夭聲;" 殉",從歹,旬聲;" 殫
",從歹,單﹙ㄉㄢ﹚聲;" 殭(ㄐㄧㄤ) ",從歹, 聲。自《說文》至
一般的字典,詞典,均立" 歹"部。《辭海》寫作" 歹﹙ ﹚ "。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死殃殄殖殘殭殲
甲骨文中" 歹"字的其他寫法
" 歹"部首變化的字例
" 殳"指事、形聲字。甲骨像手持一長把圓頭兵哭有所捶擊形。表示
投擲之義,金文大同,篆文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殳。
本義為投擲。
《說文》:" 殳,以杸﹙ㄕㄨ﹚殊人也。"惠棟認為," 殊人猶殺人
"。" 殳"實為" 杸"的古字。" 殳"是一種柄長一丈二尺的兵器,竹制
無刃,一端有八棱,有時可以撞擊。《詩.衛風.伯兮》:" 伯兮執殳,
為王前驅。"大意是:丈夫手握丈二殳,折為國王打先鋒。《司馬法.定
爵》:" 弓矢御,殳矛守。"這是說:弓箭可以抵御,殳矛可以防守。
" 殳"是個部首字。在漢字中,凡由" 殳"組成的字大都與打、殺、
撞擊有關。如" 段"字是" 椎擊"義," 殺"字是" 殺害"義," 毀"字
是" 破壞"義," 殿"字是" 鎮撫"義," 毆"字是" 打擊"義等。當然
,也有少數漢字雖以" 殳"卻與" 殳"無關,其中的" 殳"只是些形聲字
的聲符,如" 股"、" 羖"、" 投"、" 縠﹙ㄏㄨ′﹚ "、" 觳﹙ㄏㄨ′
﹚ "、" 穀"等字。自《說文》至一般的字典、詞典,均立" 殳"部。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段投殿毀毆
甲骨文中" 殳"字的其他寫法
" 殳"部首變化的字例
與殼字同、音確。
" 毋"象形字。在甲骨文和金文裡毋與母同形,皆從胸前加兩點為
婦女有兩乳之形。表示已產子有乳。因借為禁止之詞,篆文遂將兩乳改為
一橫,表示禁止。以相區別,成了會意字,隸變後楷書寫作毋。
本義為表示禁止或勸阻。相當于不要、別。
《說文》:" 毋,止之也。從女,有奸之者…… "許慎對" 毋"字的
形體分析不妥。" 毋"在金文中本為" 母"字,到小篆才與" 母"字區別
開來。古人言" 毋",猶如今人稱" 莫",所以便借" 毋"表示禁止之意
。
" 毋"的本義為勿或不要。《詩.小雅.角弓》:" 毋教猱升木。"
﹙猱,ㄋㄡ′,猴子。升木,上樹。﹚《史記.項羽本紀》:" 距關,毋
內﹙納﹚諸侯。"由不要又能引申為不。《韓非子.說林下》:" 以我為
君子也,君子安可毋敬也。"" 毋"還可以作" 無"的假借字。《史記.
秦始皇本紀》:" 脛毋毛。"
《禮記.郊特牲》中所說的" 毋追",那是夏代的冠名。值得注意的
是,這裡的" 毋追"必須讀作毗。
在古籍中有" 毋望"一詞,決不是" 不要希望"之意,而是" 非常"
的意思,如《史記.春申君傳》:" 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禍。"
" 毋"是個部首字。在上古時," 母"" 毋"同字,所以從" 毋"的
字多與" 母"" 女"有關,如" 每"、" 毓"等。《說文》立有" 毋"部
,《康熙字典》《辭源》《新華字典》均將" 母"部歸入" 毋"部。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毌毋每毒毓
甲骨文中" 毋"字的其他寫法
" 毋"部首變化的字例
毌音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