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30 11:20:58長樂
尋古之幽 甲骨文部首08 2013 08 28 calligraphy oracle 弓
尋古之幽 甲骨文部首08 2013 08 28 calligraphy oracle 弓
" 弓"象形字。甲骨文像一張弓形,左邊是弓背,右邊是弓弦像古代
武士使用的強弓。金文省去弦,是弓鬆弛時的樣子,篆文整齊化,仍有弓
的模樣。隸變後楷書寫作弓。很難看出弓形了。
本義為射箭或發彈丸的工具。
《說文》:" 弓,以近窮遠。象形。"許說正確,弓能射箭,從近處
射向遠處,所以許慎說" 以近窮遠"。
" 弓"的本義是射箭的武器。《詩.大雅.公劉》:" 弓矢斯張,干
戈戚揚,爰方啟行。"(斯,語助詞。張,準備好。干,盾。戚,斧。揚
,鉞。爰,於是。方,開始。啟行,出發。)因為弓是彎曲狀的,所以"
弓"又當" 彎曲"講,彎腰可稱為" 弓腰",如段成式《酉陽雜俎》:"
舞袖弓腰渾忘卻,蛾眉空帶九秋霜。"
古代常以" 弓長"作為" 張"的隱語。比如南朝宋明帝劉彧以王景文
外戚貴盛,張永屢有戰功,擔心將來難制,因編歌謠歌道:" 一士不可親
,弓長射殺人。"" 一士"為" 王"字,指王景文;" 弓長"為" 張"字
,指張永。
上古獵人常用弓丈量距離,所以後來也就將丈量田畝的工具稱為" 弓
"。五尺為一弓,二百四十方弓為一畝。
" 弓"是個部首字。在漢字中,凡由" 弓"組成的字大都與" 弓"義
有關,如" 弦"、" 弛"、" 張"、" 弩"、" 強"、" 引"等。當然,
也有些字雖從" 弓"卻與" 弓"義無關,如" 穹"、" 芎"等,其中的"
弓"只是這些形聲字的聲符。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引弛弦張弱強
甲骨文中" 弓"字的其他寫法
" 弓"部首變化的字例
" ",象形字。是彖的省略。在甲骨文中彖字像宰殺懸掛的牲體
形,金文將頭扭轉,以突出宰殺後的情狀,篆文訛變為二體。並將其上部
獨立出來作為部首,以便將帶頭的字統括在一起,其實並不是獨立
的字,隸變後楷書寫作。如今規範化,將其寫作。實際上現代漢字裡
帶頭的字並不是從取義,而有由其他字形變來的。
本義指宰殺後懸掛的牲體。
《說文》:" ,豕之頭。象其銳而上見也。"所謂" 象其銳而上見
",是說豬的喙部特別長,並且尖而有力,能掘地為穴,破土覓食。
" "一般不獨立成字,僅作部首使用。在《說文》中真正屬於"
"部的字,大都與豬有關。如" 彘"就是豬。《方言》:" 豬,……關東
西或謂之彘。"《孟子.盡心》:" 「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
者足以無失肉矣」。但有些漢字,其字義本與豬無關,只因楷書結構中含
有" "( )的筆形而又難以歸部,就只好歸入" "部,如" 歸"、
" 帚"等。在現行的漢語工具書中,大部立" "部(包括、、等
筆形的字)。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帚彗彘彙
" "部首變化的字例
" ",象形字。甲骨文或像五撇或像四撇,或像三撇用為" 肜"表
示擊鼓而祭,據此" "當為鼓聲之象徵符號。金文大同,後另加義符肉
" 月"寫作" 肜"。篆文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
本義當為鼓聲的象徵符號。
《說文》:" ,毛飾畫也。象形"。對" 毛飾畫文"的詮釋歷來不
一致。段玉裁認為:" 飾者,刷也;飾畫者,刷而畫之;毛者,聿(筆)
也。……毛所飾畫之文成。須髮皆毛屬也。故皆以為之屬而從。"
高亨先生認為" 毛飾畫文"為二義,即" 毛飾畫文"和" 以筆畫文,皆謂
之"。張舜徽先生認為" 毛、飾、畫、文"指四事," 謂凡從之字有
屬毛者,須、髟是也。;有屬飾者,下云:' 其飾也'是也;有屬畫者
,彤下云:' 其畫也'是也;有屬文者,彪下云:' 象其也'是也。
若此諸字,雖同從,而所象各異。"(《說文解字約注》)張氏見解精
辟而全面,概括出了" "所象之各形,可供參考。
" "不能獨立成字,僅作部首使用。從《說文解字》到《新華字典
》均立" "部。有些字的字義與" "的本義無關,但因它們的楷書結
構中含有" "的筆形而又難以歸部,就只好歸入" "部,如" 彭"、
" 衫"、" 杉"等字。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彤彥彩彭衫
" "部首變化的字例
" 彳"象形字。甲骨文" 彳"是行字左邊的形體,是一個十字路口形
,金文大同,篆文的" 彳"當是由半條街訛變來的,隸變後楷書寫作彳。
本義當為半條街。
《說文》:" 彳,小步也。象人脛, 三屬相連也。"許說不妥。"
彳"的本義為路口。" 小步"僅為" 彳"的引申義。段玉裁解釋" 象人脛
、三屬相連"說:" 三屬者,上為股,中為脛,下為足也。單舉脛者,舉
中以該(包括) "上下也。脛動而股與足隨之。這無疑是牽強附會之辭,
與" 彳"的形體和本義相距甚遠。
" 彳"字一般不單獨使用,它常與" 亍"字連用,組成" 彳亍"一
詞,表示小步或走走停停的意思。《文選.潘岳(射雉賦)》:" 彳亍中
輟。"李贄《觀漲》:" 彳亍上灘舟。"
" 彳"是個部首字。在漢字中,凡由" 彳"組成的字大都與行為、動
作或趨向有關,如" 往"、" 征"、" 待"、" 徑"、" 徙"、" 徐"、
" 御"、" 循"等。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往征徒得御徹
" 彳"部首變化的字例
" 心"象形字。甲骨文像心臟之形,金文略有變心但也像一顆心,篆
文整齊化,但變得不太像心的外形,像" 心"的切開剖面圖像,楷書緣此
寫作心。
本義為心臟。
《說文》:" 心,人心,土臟,在身之中。象形。"許慎對" 心"的
分析,基本正確。古代五行說以五行配五臟。古文《尚書》說:" 脾木也
,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腎水也。"而金文《尚書》說:" 肝木也,
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腎水也。"(見許慎《五經異義》)許慎是採
用古文《尚書》說解" 心"字的。
" 心"的本義是心臟。《孟子.告子上》:" 心之官則思。"引申為
心思。《詩.小雅.巧言》:"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在人身體的中
部,所以可以引申為中央、中心。《搜神記.韓馮妻》:" 日出當心。"
現在的" 心虛"一詞,多指理虧氣餒,如" 作賊心虛"。可是古籍中的"
心虛"多指謙虛不自滿,如《淮南子.原道》:" 心虛而應當。"《北堂
書鈔.談賦》:" 辭簡心虛。"這兩例中的" 心虛",均有謙虛不自滿之
意。
" 心"是個部首字。在楷書中,當" 心"出現在一個字的左邊時多寫
作" ",出現在一個字的下部時多寫作" 心"或" "。在漢字中,凡
由" 心"組成的字大都與內心活動有關,如" 憶"、" 憂"、" 懷"、"
思"、" 念"、" 愁"、" 慕"、" 恭"等字。當然也有從" 心"得聲的
形聲字,與" 心"義無關。如" 芯"、" 沁"等。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志念忤恆憂懷懋
甲骨文中" 心"字的其他寫法
" 心"部首變化的字例
" 戈"象形字。甲骨文的" 戈"字,正是戈的白描圖像,戈桿上有尖
頭的一長橫乃是戈頭,上端短為柲帽,下端為鐏,可以插立地上。金文的
" 戈"字更為美觀逼真,甚至特意在戈頭後面補畫上了纓穗。篆文的" 戈
"字在下部增添一橫,強調人手的持能,因而成為一個指事字。整體字形
線條明晰,但象形的韻味卻失去了許多,楷書緣此寫作戈。
本義:為一種長柄橫刃的兵器。
《說文》:" 戈,平頭戟也。從弋,一橫之。象形。"許慎認為" 戈
"是" 平頭戟"的象形字是正確的,但說" 從弋,一橫之"則迂曲難通。
王筠說:" 弋者,橛也。非戈所當從。一橫之之語,又不可解,蓋後人所
附益。"王氏之言,頗有道理。
" 戈"的本義是兵器的一種。《詩.秦風.無衣》:" 王于興師,修
我戈矛。"《筍子.議兵》:"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因為
戈頭部分很像雄雞昂首鳴叫的樣子,所以漢代也稱戈為" 雞嗚"。" 戈"
由兵器的一種引申為泛指武器。《三元里抗英》:" 守軍發炮數響,各自
棄甲投戈,望風而走。"" 干戈"連用,泛指戰爭,如王粲《從軍》:"
身服干戈事,豈得念所私? "有時單用" 戈"字也可作為戰爭的代稱,如
《後漢書.公孫述傳》:" 偃武息戈。"杜甫《秦州》:" 鳳林戈未息。"
" 戈"是個部首字。在漢字中,凡由" 戈"組成的字大都與兵器、戰
爭、殺戮有關,如" 戊"、" 戍"、" 伐"、" 戎"、" 戒"、" 戟"等
。後世以部首編纂的常用漢語工具書,均立" 戈"部。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戊戌戒或戔戰戲
甲骨文中" 戈"字的其他寫法
" 戈"部首變化的字例
" 戶",象形字。甲骨文像一個單扇門,金文大同,篆文整齊化,但
逐漸失去門扇的象形韻味,隸變後楷書寫作戶。
本義為單扇門。
《說文》:" 戶,護也。半門曰戶。象形。"許慎以" 護"釋" 戶"
,是聲訓。《釋名.釋宮》:" 戶,護也。所以謹護閉塞也。"可見,"
戶"之所以稱" 戶",亦有護衛之意。《玉篇》對" 戶"的作用及其與"
門"的區別說得明白:" 戶,所以出入也。一扉曰戶,兩扉曰門。"
" 戶"的本義為單扇門。《詩.小雅.斯干》:" 築室百堵,西南其
戶。"(百堵,形容房屋多。)《論語.雍也》:" 誰能出不由戶? "引
申為住戶。《易.訟》:" 人三百戶。"《清稗類鈔.馮婉貞》:" 環村
居者皆獵戶。"
" 戶"由本義又能引申為出入口、洞穴。《禮記.月令》:(仲春之
月)" 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蟄虫咸動,啟戶始出。"" 戶"還有
一個特殊的意義,當" 酒量"講。白居易《久不見韓侍郎戰題四以寄之
》:" 戶大嫌甜酒,才高笑小詩。"
" 戶"是個部首字。在漢字中,凡由" 戶"組成的字大都與門戶有關
,如" 房"、" 扉"、" 所"等。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房肩戾扇扃扈扉
甲骨文中" 戶"字的其他寫法
" 戶"部首變化的字例
" 手",象形字。甲骨文手與金文手,林義光氏以為「象掌及五指之
形」上部是五個指頭,下部是手臂,篆文整齊化,也很像一只手的形象,
隸變後楷書寫作手而象形的手不見了。
本義為腕以下的指掌部份。
《說文》:" 手,拳也。象形。"段玉裁說:" 今人舒之為手,卷之
為拳,其實一也,故以手與拳二篆互訓。"《說文》釋" 拳"為" 手",
嚴格來說,應是屈手謂之拳,正如《玉篇》所說:" 拳,屈手也。"
" 手"的本義為人體上肢的總稱,一般指腕以下能持物的部分。《詩
.邶風.擊鼓》:"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馬中錫《中山狼傳》:" 遂
舉手助先生操刃共殪狼,棄道上而去。"(殪,殺死。)引申為親手。《
晉書.紀瞻傳》:" 好讀書,或手自抄寫。"又引申為手跡。《漢書.郊
祀志上》:" 天子識其手,問之,果為書。"
在古籍中,由" 手"組成的詞往往有" 親手"、" 親自"義。如:"
手札" " 手記" " 手書",指親筆信;" 手跡"是親手寫的字或親手作
的物品;" 手刃",多指親手勞作;" 手詔",是指帝王親手寫的詔書;
" 手戰",多指親身作戰等等。
" 手"是個部首字,作偏旁時寫作" "。在漢字中,凡由" 手"或
" "組成的字大都與手及手的動作有關,如" 拿"、" 拳"、" 掌"、
" 摹"、" 招"、" 抬"、" 指"、" 掙"等。《說文》《康熙字典》《
辭源》將" "部歸入" 手"部。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扎打扶抑折拿攀
甲骨文中" 手"字的其他寫法
" 手"部首變化的字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