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行書之我見 中華民國書法教學研究學會 理事 王興華講師
學習行書之我見 中華民國書法教學研究學會 理事 王興華講師
§前言:
我國書法的發展,溯自公元前1400年殷商時期的甲骨文起,逐步演變成篆、隸、草、行、楷等書體。後三者的萌芽期大約在東漢時期,而行書相傳是東漢末期由劉德昇(公元146-189年)所創。到了東晉時,王羲之等書法家崛起,把行書帶向完美的境界,並寫出千古行書之冠的蘭亭序,成為後世學習行書者奉為圭臬的字帖。
§行書的特色:
行書是介於楷書及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它不像楷書那麼拘謹嚴肅,也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認。行書的點劃應接如行雲流水般,筆斷意連,主筆沉?,連筆輕健,起伏輕快而自然,不拘不縱,清勁舒展,形態妍美,所以在書法創作上被應用得最廣,也最能得到觀賞者的認同,因此,歷來有「不會行書的書法家只是半個書法家」的說法。
§行書與楷書的比較:
一.楷書是靜態的如坐姿,行書則是動態的如步姿。
二.楷書運筆一絲不茍,行書則比較舒展自如,筆劃之間可以連筆、搭筆,
可以藕斷絲連。
三.楷書字體要求大小整齊劃一,行書則大小錯落,行氣明顯。
§學習行書的方法:
1.以楷書為基礎: 根據字體演變的過程來看,最後完成最為成熟的是唐朝的楷書,由於它的歷練甚久,於是在筆法的使用和字形結構的變化也是最豐富的,所以學習行書以楷做為基礎是必要的。
2.以臨摩蘭亭序來入門: 蘭亭行書的結構,基本上與楷書是相通的,例如左邊小右邊大,橫劃較輕豎劃較重,還有,字的結構都是往右上方上斜的,結體也一定是內密外疏的,至於撇捺的關係、字型等關係,都是跟楷書的結構原理相通的。
3.注意寫行書的要領: ?運筆要活潑、自然、不造作。?要筆斷意連,使字的氣脈連貫順暢。?要剛柔並濟,讓字的直線條和曲線條搭併得恰到好處,不致予人太生硬或太軟弱的感覺。?要虛實分明,也就是有筆劃處要表現清楚,沒筆劃處以游絲或比較輕的帶筆帶過去。?要有所變化,包括布局的疏和密,用筆的輕和重,墨色的濃和淡,以及字形結體的差異,都要讓它產生變化,使整個作品給人的感受就是非常豐富的。
§三大行書簡介:
1.蘭亭序(附件一):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
由於王羲之是在酒後極為愉快放鬆的心情下所寫,故全篇表現的神韻非常自然,結構嚴謹,筆法完美,有如行雲流水、瀟灑飄逸、疏密相間、布白巧妙,無論橫、豎、點、撇、鉤、折、捺均極盡用筆使鋒之妙,遂被歷代書家推崇為「天下第一行書」。可惜該真跡已隨唐太宗殉葬於昭陵中,永絕於世,不過,太宗皇帝生前曾命弘文館拓書名手馮承素及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等人鉤摹數本,其中以馮承素的墨跡摹本(神龍本)墨色最活,躍然紙上,摹寫精細,牽絲映帶、纖毫畢現,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展現,基本上可以窺見王羲之原作風貌,公認為最好摹本。
2.祭姪文稿(附件二):
全稱祭姪季明文稿,為顏真卿書於唐乾元元年(公元7
3.黃州寒食詩帖(附件三): 又稱寒食帖,是蘇軾被貶至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寫下的,共2
寒食帖曾流失海外,二次世界大戰後,我國外交部長王世杰私囑友人在日本訪覓,得知下落後,即以重金購回藏之於台北故宮博物館,可謂天佑國寶。
§行書的應用:
從歷代書法家所留下來的作品,以行書最為大宗,可見行書在書法界裡是主流,現在也是使用最普遍的一種書體,在各種場合都可以發現,例如:一幅行氣流動的行書作品,掛在家中的壁上,典
§結論:
總之,要寫好行書,首先要具備楷書的基礎,有了基礎就可以把重心移到行書上。從臨摹先賢的法帖開始,包括其單一字的筆法、結構、氣韻,以及整體的布局、配置、行氣、落款等,都要仔細觀察、認真推敲、反覆練習,直至臨出它的精?為止,就可出帖自運了。
一般而言,臨帖以先臨王羲之的蘭亭序和集字聖教序,也可掺趙孟頫的字。第二階段可以加上比較蕭洒飄逸的米芾的字,最後一階段就可臨像王鐸那種氣勢較為磅礴的字。
最後要強調的是無論寫那一種字體,要寫好別無他法,唯有持之以恆勤練而已,所謂「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穫」,願所有同好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