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01 20:33:28 銅豌豆

.【傳奇】三百多年前的假墓之謎



一座三百二十多年前的假墓,還能變成古蹟,那可是一件很傳奇的故事。

年初一上午,家族掃完了爺爺跟奶奶的墳墓,依慣例三伯又要請大家去高雄縣路竹鄉一家菜市場內海產攤吃午餐,這家海產店雖然說不出多有名,但海產攤主人跟三伯年輕時是好友,因為念舊,所以傳到子女經營,三伯還是會常來光顧。於是這幾年掃墓,只要是三伯請客就來這裡。

吃了幾道菜,我發現有用味精,連忙請表嫂跟主廚說一聲。沒想到接下來的菜,大夥吃了又覺得怪怪,怎麼味道都沒有呢?我表嫂連忙說,你叫她不要加味精,我要她不要太重口味,結果變成這樣!喔,大家聽了大呼,這樣怎麼吃呢?

用完餐,三伯提議到附近走走、消化消化一下,結果大夥跟車居然又來到一個大墓地。





這裡有別於城市的擁擠,墓地寬廣,古樹參天,人煙稀人,別有一番淡淡幽情。告示牌標示三級古蹟,才知道是明朝一位王爺—寧靖王的墓地。到這裡我才知道,原來五妃廟埋的不是鄭成功的妻妾。長期我都錯以為五妃廟葬的五個妃子是鄭成功的老婆,如今真相大白,我的台灣歷史實在超不及格。

根據記載,寧靖王本名朱術桂,為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遼的後代,長陽郡王的次子。明末年間,清兵攻陷北京之後,隨福王南遷,一度定居金門,後來被唐王封寧靖王。明永曆18年(西元1664年)春天,隨鄭經來臺。

寧靖王來台灣之後,在府城建寧靖王府居住(現在的天后宮)。當時由於正逢明朝即將滅亡之際,局勢一片混亂。寧靖王離開了戰地「中原」,經金門來台。當時正逢清朝建國初期,黑水溝(台灣海峽),適當阻止清兵攻打台灣,讓寧靖王與鄭成功的兒子鄭經在台灣能夠有約二十年休養生息。

由於他是明朝王室,滿清攻入中原後,他先後擁戴幾位皇帝的後代,力圖東山再起,但沒有一位成功。年輕時經歷戰爭的顛波、生離死別與亡國之痛。來到台灣,雖然復國與戰爭的焦慮依然在腦海中時時徘徊,心中卻有一種想好好休息感覺。他知道自己「反清復明」的「政治的象徵」,所以採取「政治消極」,而鄭成功後代也能待之以王禮,彼此相安無事。

三百多年前台灣,開發有限,土壤肥沃、山林茂密,而亞熱帶氣候孕育豐富物產,被16世紀葡萄牙人發現驚呼福爾摩沙美麗之島(Formosa)。那年寧靖王來台灣,漢人移民人口數也不過數十萬人,寬廣土地,稀少人口,只要輕鬆工作,絕對不怕沒飯可吃。

隨著移民人口增多,慢慢往北移,寧靖王選擇在現今的路竹鄉和湖內鄉大湖地區附近從事灌溉。由於土地非常肥沃,一年可以收成三次,歲入極為豐碩,寧靖王也不令嗇很慷慨與佃農分享。這種還富於民,讓人民日漸生活富裕,非常受到老百姓擁護與愛戴。

根據古書記載,寧靖王的面貌非常魁偉、鬚眉秀美、善常文學、喜佩劍,其人品雄偉、沈潛寡言、勇敢無驕。尤其他善翰墨,書法剛勁有力,在閒暇之餘,府城很多廟宇匾額都以能讓寧靖王題字為榮,他也很願意滿足民眾需要。而這些匾額、墨寶有幸留存至今,成為價值不凡的珍貴文物。

但是好景不長,清朝發現統一大業還留一個尾巴,而也知道鄭成功後代與寧靖王在台灣受到民眾愛載,這當中又跨個黑水溝,那可真是如芒背在刺。

其實清朝建國初期,並不是對台灣沒有野心,也懂得「以漢治漢之術」。由於清人沒有水師,他們利用鄭成功所培養出來的降將施琅於一六六五年(永曆十九年、康熙四年)四月十五日首次攻台,沒想到出師不利,遇上颱風,損失慘重。隨後一年期間,多次努力,但天時地利無法配合,加上朝廷也覺得勞師耗費頗巨,同時也懂忙於整治內部無暇想其他,就將施琅召回北京,打入冷宮長達十七年。在北京施琅一度潦倒不堪,甚至到依靠妻妾變賣飾物,做女紅維持家計。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一六八一年(永曆三十五年、康熙二十年),鄭經病亡,他的兒子鄭克爽還年幼,沒想到引發內部權力鬥爭,消息傳出,一時間政治局勢不穩。而清朝在經過十多年休養生息,也慢慢上軌道,於是為了避免台灣壯大,決定再戰一舉拿下台灣。

而命運還真會作弄人,當清廷決定出兵台灣時,找來找去還是找到當年出兵攻打台灣的施琅。這時的施琅已非年輕氣盛,他知道此役非贏不可,而台灣氣候與地形特殊,非智取不可。經過兩年準備,在鄭克爽內部紛擾脆弱之際,一六八三年先拿下澎湖。這一戰,震驚台灣內地。當年七月十九日年僅14歲鄭克塽在一群無勇無謀大丞誘勸下,向清朝納土稱臣,他與文武官員全部薙髮結辮降清。鄭成功在台灣建立東寧王國經歷三代,共計二十三年終於滅亡。鄭氏之亡不在武功,而在內亂,實在讓人不勝欷噓。

當鄭經病逝,內部權力鬥爭四起,早已不過問政治的寧靖王不禁又想起亡國之痛。他對近親友好表示,只要鄭氏投降清朝,他就決定自殺殉國。

鄭克爽投降那天,由於元配羅氏早逝,寧靖王召集侍姬二妾袁氏、王氏及侍女梅姐、荷姐、秀姑。他告訴她們,自己要將與明鄭共存亡,決定自殺殉國,並讓她們各自在找人嫁了,不要為他守寡。

沒想到這五位侍姬,當場痛哭失聲,並表示願意全都願追隨盡節,並願先至九泉相待,於是五人更完新衣,就先寧靖王上吊自縊。隔天,寧靖王在拜祭祖先後,特地燒毀田契,把數十甲田地全數送給佃戶,然後懸梁投環自縊。死前並作一首絕命詩: 

艱辛避海外,總為數莖髮
於今事畢矣,祖宗應容納

中國歷史上,君王對於戰功會威脅到他地位或戰敗的君臣,都不會給他們有好的下場,沒有誅其九族無法斷後患。表面上鄭克爽受降,還有官位,但暗地裡清朝帝王心中那股不安「反清復明」陰霾還是存在,其後對鄭家遺族的對待,對跟鄭成功有關的史蹟無不徹底破壞,可以得知。而這股風氣延續至近代,國民黨、共產黨,甚至民進黨都可以看到這樣影子。台灣雖有民主化的基礎,作法不至太明顯、過份,但共產黨本質還很古老的中國。

可能是冥冥之中庇佑,寧靖王對湖內鄉民恩澤,在他死後鄉民給予回報。為擔心清兵「毀墓鞭屍」,鄉民將寧靖王整座墳深埋地底下,還在附近造了一百多座的假墳,以混淆清軍的搜索。直到昭和十二年(1937年),發現遭人盜墓毀棺,但卻發現棺木裡面並沒有骨骸,寧靖王到底深埋何處,至今能然是謎。

台灣終戰後,湖內鄉民發起重建寧靖王墓,在路竹鄉也建有寧靖王廟,名為「華山殿」,這可以說是「寧靖王文物紀念館」。寧靖王雖然死後至今三百二十多年,但後人並沒有將他遺忘。他生前對路竹、湖內鄉親照顧,死後成了當地的守護神,如今,他已永遠的活在湖內鄉人的心中。

大家如果有機會經過湖內鄉,絕對不能錯過這裡有座風景優美,歲月長達三百多年的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