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15 18:18:56
銅豌豆
.玩火,一場惡質的循環
探討台灣媒體如何忽略環保新聞
文:何宗勳
4月24日,前蘇聯車諾比核災20週年前兩天,自由時報第三版斗大標題「環盟下猛藥 女大學生裸體反核」,配稿有「婦團、環團:恐模糊焦點」、「女學生低調:別只看我的身體」、「台電核四預算,環盟批說謊」、「車諾堡比事件20年 核災遺毒猶存」等,接近整版報導。。
循慣例,當天一早我就被電話叫醒,媒體同業問:「對方傳來可否訪問反核的裸體女學生?」我婉轉告之她「無法接受採訪」,媒體轉而要採訪我,雙方約好十點左右在辦公室見面採訪。看看時間還不到一小時,這時一邊準備上班,電話還是一直不斷湧進。進了辦公室,媒體陸續到達。這時,電視台根據當天報紙的報導內容,再加上她們感興趣的議題發問。而我針對她們提問的表情與期待,用很簡短的時間回答她們發問的內容,再置入行銷我所要訴求的主題,11點以前雙方達成任務而告一段落。
緊接,平面、電台、網路電子媒體陸續透過msn、電話輪流來抱怨,「為何獨給某報,你這種玩法會讓我們抵制你,以後不來採訪…。」「你又玩這招,明天記者會我們會抵制採訪…。」「我看得出來,我瞭解你喜歡操作媒體…。」在花了數小時低聲下氣接受指教後,緊接電台、電視台、平面媒體又都要補採訪,忙到晚上七點才告一段落。法新社也來電,他們很重視環保新聞,要將這條新聞上國際媒體。
新聞會處裡成這樣,也是有原由。4月26日是前蘇聯車諾比核災20週年,對環保團體來說是很重要的日子,這也是台灣反核運動很重要的里程碑。然而,台灣反核運動經過近20多年的努力,在核四宣佈停工,後又復工,重創反核志氣,從此談到反核各政黨與媒體不愛。為此,要引起國人注意,真的是絞盡腦筋。但是我們還是積極在前兩年,舉辦650場校園綠色能源,與環保綠生活演講,與三十多場的環保公共事務人才培訓。
為此,我參考外國反核團體,規劃一系列網路反核影片,有裸體反核、模仿恐怖份子入侵核電廠搞笑等,在車諾比核災前夕一週,每天一部做熱身,希望吸引注意,沒想到一連三天,幾乎沒多少媒體重視與注意,在男生裸體反核推出後,第二天要推女生裸體,我實在很擔心。因為女生裸體,也就是車諾比核災前一天,如果沒把新聞做起來,台灣唯一能引起重視核災安全的時間點又錯失,加上李遠哲院長在國家永續發展會議公開支持核能發電。當然,我在發布影片時,很多媒體也很支持,但寫了還是無法見報。碰巧自由記者之前一直很積極來電,對相關影片很有興趣。在23日裸男反核推出無法引起共鳴,她又來電,我詢問意願後,才跟她合作專題。
「透過一家報紙將新聞作大,來帶動電子媒體跟進,進行議題討論」。這一年來,我透過與不同平面媒體合作,每次都達到一定效果。
「你們根本沒有反核,秘書長要下台...」這是環保聯盟內部大老常常的質疑與壓力。記得兩年前,第一次開記者會,當時是針對總統候選人陳水扁與連戰能源政策比一比,媒體只來TaipeiTimes、中央社、自由時報三個媒體記者。那次記者會我印象深刻,大出我意料之外,在我曾參與教改、文化、社造等議題,我很難想像環保議題如此不討好。開過幾次記者會,我發現在用傳統模式根本不可行時,在加上政府部門很依賴媒體報導的壓力,如果沒有媒體報導,就算你有群眾抗議,政府根本不怕你。我就一直思考如何改變,來突破面對媒體困境。
在NGO工作,人力、物力、財力本來就很有限。以環保聯盟總會來說,秘書長加專職才四人,但要關注與累積的議題非常多與雜。在有限的人力與時間,兩年半來,平均一至兩週的記者會,外加培訓、研討會、抗議陳情、開會等等,新近工作人員只能在作中學,加上沈重的工作壓力,工作人員往往不到半年就吃不消。
外加,近年來台灣媒體生態改變,偏好政治與社會新聞,冷門的環保新聞就被壓縮與邊緣化。而NGO團體虛弱體質,唯一可以在政策上發揮影響力,就只必須借重媒體報導。
「與媒體互動,建立朋友關係」是第一步,一開始面對那麼多媒體名單,真的無從著手。尤其電子媒體流動率之高,還沒見幾次面就換人。後來發現平面媒體比較穩定,就開始一一與之建立起關係。然而與平面媒體建立起好關係,但是記者會召開卻也不一定能見報,而一板一眼開記者會,電子媒體根本沒興趣來。再加上環保新聞冷門,平面記者都會兼很多路線跑,常常在趕場,無法充分溝通議題,除非那議題他有興趣。因此形成,記者會雖然都有來,可是隔天不一定見報,見報也會被壓縮成小版面。
因此我覺得,在新聞議題設計上必須要特別,就是訴求簡單、有力、有創意,才能搏得正視。2005年行政院前六位男大學生裸體抗議,是在想不出辦法下,奮力一搏的結果。而後來也證明以身體對環境破壞控訴是一種強而有力的行動,同時也投好媒體喜歡的聳動刺激。幾次如法泡製,開始吸引媒體注意,漸漸的,記者會他們也開始怕漏新聞,不敢缺席。
而在積極走訪地方時,發現很多環境議題需要結合媒體力量作調查時,我發現透過一家平面媒體合作將新聞作大,可以吸引電子媒體的力量。因為以平常作法,雖然大家都來,但曝光率很低。採取跟平面合作,將專題做大,效果很好,同時也可以省下開記者會的麻煩與不確定性。
然而這時候,平面媒體受到上面長官壓力,開始抱怨,而我們面對這樣壓力,又必須承受「議題曝光」的壓力下。於是,這種惡性的循環成為一種常態,媒體炒作乃成為推動環保運動不得不採取策略。(作者為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秘書長)
本文登於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出版「目擊者」雜誌
2006年五月出版
文:何宗勳
4月24日,前蘇聯車諾比核災20週年前兩天,自由時報第三版斗大標題「環盟下猛藥 女大學生裸體反核」,配稿有「婦團、環團:恐模糊焦點」、「女學生低調:別只看我的身體」、「台電核四預算,環盟批說謊」、「車諾堡比事件20年 核災遺毒猶存」等,接近整版報導。。
循慣例,當天一早我就被電話叫醒,媒體同業問:「對方傳來可否訪問反核的裸體女學生?」我婉轉告之她「無法接受採訪」,媒體轉而要採訪我,雙方約好十點左右在辦公室見面採訪。看看時間還不到一小時,這時一邊準備上班,電話還是一直不斷湧進。進了辦公室,媒體陸續到達。這時,電視台根據當天報紙的報導內容,再加上她們感興趣的議題發問。而我針對她們提問的表情與期待,用很簡短的時間回答她們發問的內容,再置入行銷我所要訴求的主題,11點以前雙方達成任務而告一段落。
緊接,平面、電台、網路電子媒體陸續透過msn、電話輪流來抱怨,「為何獨給某報,你這種玩法會讓我們抵制你,以後不來採訪…。」「你又玩這招,明天記者會我們會抵制採訪…。」「我看得出來,我瞭解你喜歡操作媒體…。」在花了數小時低聲下氣接受指教後,緊接電台、電視台、平面媒體又都要補採訪,忙到晚上七點才告一段落。法新社也來電,他們很重視環保新聞,要將這條新聞上國際媒體。
新聞會處裡成這樣,也是有原由。4月26日是前蘇聯車諾比核災20週年,對環保團體來說是很重要的日子,這也是台灣反核運動很重要的里程碑。然而,台灣反核運動經過近20多年的努力,在核四宣佈停工,後又復工,重創反核志氣,從此談到反核各政黨與媒體不愛。為此,要引起國人注意,真的是絞盡腦筋。但是我們還是積極在前兩年,舉辦650場校園綠色能源,與環保綠生活演講,與三十多場的環保公共事務人才培訓。
為此,我參考外國反核團體,規劃一系列網路反核影片,有裸體反核、模仿恐怖份子入侵核電廠搞笑等,在車諾比核災前夕一週,每天一部做熱身,希望吸引注意,沒想到一連三天,幾乎沒多少媒體重視與注意,在男生裸體反核推出後,第二天要推女生裸體,我實在很擔心。因為女生裸體,也就是車諾比核災前一天,如果沒把新聞做起來,台灣唯一能引起重視核災安全的時間點又錯失,加上李遠哲院長在國家永續發展會議公開支持核能發電。當然,我在發布影片時,很多媒體也很支持,但寫了還是無法見報。碰巧自由記者之前一直很積極來電,對相關影片很有興趣。在23日裸男反核推出無法引起共鳴,她又來電,我詢問意願後,才跟她合作專題。
「透過一家報紙將新聞作大,來帶動電子媒體跟進,進行議題討論」。這一年來,我透過與不同平面媒體合作,每次都達到一定效果。
「你們根本沒有反核,秘書長要下台...」這是環保聯盟內部大老常常的質疑與壓力。記得兩年前,第一次開記者會,當時是針對總統候選人陳水扁與連戰能源政策比一比,媒體只來TaipeiTimes、中央社、自由時報三個媒體記者。那次記者會我印象深刻,大出我意料之外,在我曾參與教改、文化、社造等議題,我很難想像環保議題如此不討好。開過幾次記者會,我發現在用傳統模式根本不可行時,在加上政府部門很依賴媒體報導的壓力,如果沒有媒體報導,就算你有群眾抗議,政府根本不怕你。我就一直思考如何改變,來突破面對媒體困境。
在NGO工作,人力、物力、財力本來就很有限。以環保聯盟總會來說,秘書長加專職才四人,但要關注與累積的議題非常多與雜。在有限的人力與時間,兩年半來,平均一至兩週的記者會,外加培訓、研討會、抗議陳情、開會等等,新近工作人員只能在作中學,加上沈重的工作壓力,工作人員往往不到半年就吃不消。
外加,近年來台灣媒體生態改變,偏好政治與社會新聞,冷門的環保新聞就被壓縮與邊緣化。而NGO團體虛弱體質,唯一可以在政策上發揮影響力,就只必須借重媒體報導。
「與媒體互動,建立朋友關係」是第一步,一開始面對那麼多媒體名單,真的無從著手。尤其電子媒體流動率之高,還沒見幾次面就換人。後來發現平面媒體比較穩定,就開始一一與之建立起關係。然而與平面媒體建立起好關係,但是記者會召開卻也不一定能見報,而一板一眼開記者會,電子媒體根本沒興趣來。再加上環保新聞冷門,平面記者都會兼很多路線跑,常常在趕場,無法充分溝通議題,除非那議題他有興趣。因此形成,記者會雖然都有來,可是隔天不一定見報,見報也會被壓縮成小版面。
因此我覺得,在新聞議題設計上必須要特別,就是訴求簡單、有力、有創意,才能搏得正視。2005年行政院前六位男大學生裸體抗議,是在想不出辦法下,奮力一搏的結果。而後來也證明以身體對環境破壞控訴是一種強而有力的行動,同時也投好媒體喜歡的聳動刺激。幾次如法泡製,開始吸引媒體注意,漸漸的,記者會他們也開始怕漏新聞,不敢缺席。
而在積極走訪地方時,發現很多環境議題需要結合媒體力量作調查時,我發現透過一家平面媒體合作將新聞作大,可以吸引電子媒體的力量。因為以平常作法,雖然大家都來,但曝光率很低。採取跟平面合作,將專題做大,效果很好,同時也可以省下開記者會的麻煩與不確定性。
然而這時候,平面媒體受到上面長官壓力,開始抱怨,而我們面對這樣壓力,又必須承受「議題曝光」的壓力下。於是,這種惡性的循環成為一種常態,媒體炒作乃成為推動環保運動不得不採取策略。(作者為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秘書長)
本文登於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出版「目擊者」雜誌
2006年五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