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07 01:30:46
銅豌豆
․陳蓉怡訪談何宗勳談環保聯盟與環境運動口語草稿
◆地點: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總會
◆記錄人:陳蓉怡
◆記錄日期:2005.06.22
◆記錄時間:14:10~15:10
◆受訪人:何宗勳秘書長
◆受訪者基本資料: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總會/秘書長、永續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非核台灣聯盟/執行長
陳同學:
何老師,我們就按照我之前給您的題目分別按順序請教可以嗎?首先我想請教您,就NGO活動各種類型來講,比方說有抗爭,動員群眾,結合媒體或者是政治力量,哪一種策略會是你們最優先採取的?那它同時也是最有效的策略嗎?當然我們看到最近環盟發動很多抗爭活動?比方說6月5號遊行,所以抗爭會是最重要的嗎?
秘書長:
環保運動,就一個NGO來說,它在做議題倡議,公共政策的宣導,它使用的手段,會和它的組織、定位、特性是佔有很大關係的。環保聯盟,它成立到現在18年多,過去在戒嚴那個年代,還是一個體制外組織、反威權,由於因為工業化的關係,環境被破壞。一些留學國外的學生,看到進步國家對環境的重視,人民積極主動關心環境,這樣思潮深受影響。當年很多知識份子有感於台灣很多公害層出不窮,因此才有這個環保聯盟。
但是環保對當時的民眾來說,還是很陌生,還是經濟優先嘛。所以當時來說要有受害者,才能有共鳴,跟政治受害者,環境受害者有關係。如同當年民進黨當時在草創期,他也是比較新的。民眾也是比較難接受的,也必須要結合一些力量,連結就這樣形成。我們環盟的理念,宗旨很清楚。
你看喔,環境權為基本人權,不得交易或放棄,人類乃依附自然環境而生存;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現在來看還是很先進的對不對。以昨天全國能源會議來說,當環境伴隨民主運動,在民進黨取得政權後,不見得環境有改善。因為執政有他的包袱,既有的問題,民進黨更應該去擺脫它,擺脫不掉,久而久之,包袱就必須繼承。當然也可能還有剛執政經驗不足,因為政治本是溝通、協調,所以就出現落差了。
環盟是一個倡議型的NGO,透過議題分析、策略,再行動,來喚起大眾注意。但隨著社會變遷,現在一些行動與計畫也兼顧柔性訴求。因為抗爭方法一成不變,久而久之媒體與社會大眾會冷感。
而抗爭前提是要有群眾基礎,比方說受害者的投訴,而他們有團結組織等,你看我這邊收到一封鶯歌來的信,我們常收到很多投訴的E-MAIL,但都還要了解、分析。
於是人力有限,我們會去思考,有沒有能力或者時間去幫忙。基本上環盟各地都有分會,會鼓勵分會去協助。以鶯歌地區案例來說,是一個地方的議題,照理應該給北縣環盟去做,但是目前北縣又沒有環盟。所以我會去思考:1我們現況要發展北縣網路嗎,可以讓鶯歌這個點,去建構一個網絡,要不要去發展關係?總會與分會還是要做區隔,分會必須扎根地方,關心地方公共事務,總會是讓各分會,人力、能力更強,資源更豐富。尤其很多地方性議題,在中央無法發聲,中央就由我們來協助。對於地方議題,我們會先去分析那個議題,它所遇見的困境,民眾能動員的能量,民眾的看法,再決定何種操作模式。
陳同學:
因此與群眾結合會比與菁英結合更有用嗎?
秘書長:
應該是這樣說,是相輔相成。我們環盟有學術委員會,這些學識豐富的學者,在很多環保團體都沒有,當有專業的需要,他們可以去支援。而任何運動,沒有地方群眾作基礎,是無法發揮力量的。
陳同學:
當然環盟有自己的策略,但是業界也有自己的遊說團體。特別像在台灣,如果當你們發現可能有這個業界,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利益輸送的事實。這種情況下,你們怎麼因應?
秘書長:
由於臺灣人民普遍的價值與思維,還是很注重經濟發展,這種觀念很根深蒂固。像現在水災,其實你深入去了解,背後都跟不當開發有關,但是由於本位主義作祟、輕忽自己對政策影響力,而不願面對事情本質的真相,把責任都推給政府,人都是很自私啦。
我很相信『商人無祖國』這句名言意義,就像王永慶他們,早年在政府很多優惠政策支持下壯大,現在一邊投資中國,一邊又掐著政府脖子勒索。他們的產業很多污染環境,錢他們賺,受苦的是百姓,然後收拾爛攤子是政府。
最難做的就是反對不當開發的NGO組織,因為是斷人財路嘛。像八輕,我們也都知道,此案關係人之間利益關係的盤根交錯。現在的民進黨跟商人過度結合。所以,如果要反對這種不當的開發,地方的力量相對而言就很重要。政治人物有選票考量,才有改變的可能。很遺憾,八輕此案比較麻煩的地方是,八輕位處人煙稀少的地方,萬一有污染的話,造成比較大的衝擊也是很區域性,如六輕一樣,不會馬上影響到市區,民眾習慣眼見為憑,除非掌握科學證據,不然說服力很有限。再加上財團可以影響媒體廣告、政治獻金等, NGO除非有很強烈的使命感與好的策略,不然作起來是很辛苦的。
所以呢!初期,我們只好透過外部的力量去串聯。例如;反八輕案,我們就從六輕去找線索,去找因為六輕直接或間接的受害者出來反對。在地方無法發揮影響力或受阻時,我們戰場轉中央,把議題拉高到全國性的層次,讓執政黨備感壓力,讓他們覺得本案阻力重重,不是這麼簡單就會通過,而且可能必須付出昂貴的政治代價。
我個人認為,政治力介入的開發案,解決的方法最好還是透過政治力量來解決。以最近反八輕案,部分大眾有機會在媒體上看到一些新聞,但私底下,環保團體的政治遊說一直都沒有停過,不瞞你說,我們遊說層級已經到陳總統。我再舉一個案例,好幾年前的『反濱南案』為什麼會成功?一些關鍵也因為蘇煥智透過政治手法操作,適當包裝才能達到臨門一腳的成效。
社運界的悲哀,就是群眾基礎耕耘不夠,加上環境不利社運發展,很多人社運界衝個兩三年,疲憊了,就會離開,往往後繼無人。
像現在有在環保團體歷練過的張國龍教授,去當環保署署長,一進去就延攬看守臺灣理事長鄭益明當機要、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賴偉傑當主任。環保團體的人才本來匱乏,瞬間少了兩名大將。當然有社運背景的人進入體制內,對政府體質絕對有正面的幫助和貢獻。但如果部分環保團體,面對昔日戰友,現在進入體制內,還要堅持理想的話,就要有蜜月期很快結束的心理準備。
堅持理念的環保團體,尤其還要勇敢對抗體制與財團,基本上就會有他的宿命。像我們最近缺錢,就需要募款!但環境問題一直層出不窮,我們很難喘一氣來好好規劃。例如,我們本來八月份,要感謝這兩年來,幫我們演講近七百五十場的講師,辦一個感恩旅遊活動,也面臨財力問題必須取消。
像我是至少還懂點經營跟行銷,你說要我把這個環盟體質改變,我認為最快都要三、四年才能完成,這段期間還要保證分會與理監事會全面支持。但是我未必會待這麼久啊,而且人的因素很大,變化很多啦。所以你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很多NGO團體起起伏伏這麼大!組織隨著人興或落,有時還會有政治力量介入。
陳同學:
所以對你們沒有比較好嗎?
秘書長:
有好有壞,很難評估,但是錯誤的政策是很可怕的。一些環保團體,不認同環保聯盟這種衝撞體制的運動策略。他們認為守本分,默默在環境保護議題中努力,期許自己每年都進步一點點。但是她們可能沒有想到,今天一個錯誤的政策,可能摧毀掉他們努力一輩子的工作。這種案例,目前不是都隨處可以看到嗎?
我告訴你,不要天真浪漫去相信政治人物。因為政治人物很現實,當你很虛,他是看不起你的啦。所以要先自立自強,讓他們看得起你,知道你有能力與實力。你想想看,要讓政治人物主動找你好呢?還是你去找他呢?未來幾年對於NGO團體是一個關鍵時刻,因為下屆立委減半,中間選民與NGO可以發揮關鍵力量。
肯做事的NGO團體,在理論上來說要募款,是不用擔心的,因為上天會給想做事的人或團體剛好的支持與應許。像環盟這一年半來,可不是單純抗議與政策遊說,我們還花很多時間在人才培育與地方扎根的工作。單單人才培訓部分,就辦了二十多場,到校園演講,去年跟今年合辦了七百五十多場,還有網路、電子報等等,有機會你可以上我們的網站去看看。
陳同學:
所以老師你們有跟大學社團合作嗎?
秘書長:
根據以往資料,是有跟大學社團有合作,但現在環境有很大變化,這點我們倒還沒有去努力。最近我們是比較積極去培養自己的班底。
陳同學:
這一部份我不是很清楚,可以請老師再詳細說清楚一些嗎?
秘書長:
說真的,我們是忙不過來。因為你現在跟社團接觸,要花時間去溝通,而且現在大學生主體意識很強,自己有很多想法。比方說以昨天我們要舉辦的『2005民間能源會議』,如果我們需要大學社團來幫忙,基本行政運作與對話溝通,可能就要花兩個月以上。那我不就累死了,因為實在沒那麼多時間,這部分合作必須要組織健全後才有可能。
陳同學:
所以你們也都有跟社區結合?
秘書長:
就總會來說,在培育人才時,會邀請地方與社區人士參加。但耕耘地方,基本上會以分會為主,因為分會在地方,可以做第一線接觸。環盟地方分會都耕耘不錯,總會會扮演另一種角色,例如專業諮詢,或議題辦全國性的運作等。
陳同學:
老師那我再請教一個問題,政府機構他們本身著重的利益也有不同,所以你們會覺得跟環保署比較好溝通,跟經濟部比較沒辦法對話嗎?
秘書長:
以我跟公部門打交道十多年來的經驗,當然是可以對話,而且還是可以取得不錯成果。但要懂得官場上的『潛規則』。而運作上有檯面上與檯面下,這可是要有『對』的人脈網絡與很細膩的公關政策遊說手法。
陳同學:
所以你們跟政府部門都一直有對話管道的?
秘書長:
我們環保聯盟總會與分會歷屆幹部,有很多進入政府部門單位,甚至有些還擔任縣市長等,因此我們是有很多管道可以和政府對話。但是,要看你想談的是什麼?
但我個人相信,NGO的代言人在談判時,不能違背社運理念與使命。尤其很多資深的社運人士,難免有組織歷史與人情包袱。可是我的經驗告訴我,當理念與使命開始動搖時,就是組織腐敗的開始。而跟你談的人也會慢慢瞧不起你。說真的,在現在那麼複雜的社會關係裡,要維持主體性,要讓人家看得起你,很真不容易。。
陳同學:
那跟在野黨呢?還是沒有辦法對話嗎?
秘書長:
這個部分,說真的,是我跟會長上任以來一直努力的目標。我們當然很希望,尤其是環保運動,如果不能跟國親合作是很不好的。
這部分,我們的努力成果,目前還是很有限,在一些不敏感的政策議題,跟一些國民黨合作。環盟的背景算是深綠,這種歷史包袱,要突破政治上的猜忌,本來就需要時間。但我們地方分會,似乎這方面的問題比較少。
陳同學:
那一個開發案,中央跟地方的立場也有可能不一樣對不對?
秘書長:
這是必然,因為好的政策碰到地方派系、利益…等就會變得很複雜。要讓人對政策導向正面思考與發展,最重要的,除了要有好的官員與民意代表外,民眾積極主動關心,跟參與公共事務,也很重要。但是參與共事務,也是要透過學習。台灣目前有很多參與公共事務的管道與方法,但民眾關心公共事務尚在萌芽階段,由於民眾長期冷漠,要改變還需要很長時間,或碰巧碰到關鍵事件,產生集體改變才有可能。我覺得後者的變,比較有可能與快速,但前提是我們要有充分準備來迎接。
陳同學:
那再請教環盟跟媒體之間的關係,您怎麼去運作媒體,達到你們所希望的議題設定的效果?
秘書長:
與媒體關係,要建立在朋友和伙伴關係上,就像我們跟朋友之間的關係。我問你,你希望你倡議事件時,是記者主動來找你?還是你去拜託記者來報導?你猜那個效果比較好?
陳同學:
嗯...(當時我真的愣住了)。
秘書長:
就一般來說啊,是他們找你還是你去找人家,那個效果比較好?
陳同學:
應該是他們主動來找我吧。
秘書長:
是啊,當然是他們有求於你啊!但說真的,說起來容易,運作可很難!這段改變的過程,可需要時間與人脈關係的經營。我回想,去年剛接任時,每次辦記者會,媒體只有兩三人。說真的,對我長期在經營媒體的人而言,發現環保議題如此弱勢,真是不可思議。當時我的心情與情緒受到很大影響,太震撼啦!所以我開始思考如何改變環盟與媒體關係,包含我個人。第一階段,先建立『勤能補拙』,讓他們相信你的認真與誠意。慢慢關係就會建立起來。
而『人在做,天在看!』上天也會給努的人臨門一腳。去年我們在媒體公關與努力及準備,今年二月十五日『京都議定書』生效,六個大學生,在行政院大門前裸體抗議,造成轟動(說真的,也出乎我預料!),之後充分結合創意與地方網絡,並延續裸體事件,裸泳、屁屁俠等,媒體關係充分獲得改善。當然,這裡還有一些專業操作技巧,無法一一說明。
陳同學:
所以你們跟何美玥之間,也可以談嗎?
秘書長:
可以談啊,基本上她是一個『善良』的技術官僚,但抗壓性弱些,政策上還是受後面那一隻看不見的黑手操控,我想對話的管道是暢通的。
陳同學:
可是報社跟記者立場也可能不一樣,當然記者有議題設定的功能,報社有他自己既定立場,所以是記者跟環盟友善還是報社...?
秘書長:
記者是跟我們當然關係是友善的。報社有他們的立場,這點我們清楚,所以記者有時寫的稿子出不來,我們當然會體諒。更積極的,就會跟記者研究如何寫,讓報社高層願意登。
最近,我們也開始對一些不友善的媒體提出抗議,而我們也發現,有抗議還是有效,報社高層還是會善意回應。至於對一些長期不友善媒體,就不理他,也不發給她們採訪通知,就當他們是『人間蒸發』。
陳同學:
好,那跟業界呢?比方說,跟開發單位比如說鋼鐵廠是不是就比較不好溝通,另比方說,跟觀光業會比較好對話?
秘書長:
其實都是可以互動啦。人嘛!見面三分情。只是,是人都很難擺脫自己立場。跟資本家,盡量保持距離,以策安全啦。說真的,從事社運,還是要有基本生存能力,能不受誘惑,或天生反骨。我說一句實在的,搞這種事情(社運)還是要有一些基本謀生能力跟專業,也要有抗壓性、身體也要照顧好,才能去捍衛正義。不然天天加班,假日無法休息,抗議還要面對警察等,累都累死。基本上,不管跟任何產業都可以對話,因為你代表組織,他也代表組織,雙方都以組織角度來談,不把個人私利放進去,沒有什麼不能對話。
陳同學:可以請您再說得更清楚一些嗎?
秘書長:環保團體不是一味反開發,我們是反對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產業。以六輕來說,當時開發時說會帶動地方發展,結果呢?根本沒有,還帶來環境浩劫與當地民生問題。好了,賺了錢,結果環境破壞,誰來買單呢?還不是政府!政府的錢還不是人民繳稅,所以民眾被剥兩層皮。更可怕,環境破壞部份,有時要好幾代人民來承受。我想如何資訊透明化是非常重要的,台灣很多資訊目前還是封閉耶,單單以報紙來說,你在台北市居然從報紙無法看到台北縣新聞耶,但這兩個縣市是鄰居,怎可以互不關心呢?
陳同學:
像雲林縣閱報率更低,更不要說從什麼網路獲得訊息。
秘書長:
所以要做草根串連,要找熟悉這裡的人脈、文化結構的人,社會運動要有人長期去推,長期打基礎,不然後面跟不上。資源累積會很困難。
陳同學:
那我再請問,當你們在推的時候,團體彼此之間不會有分歧嗎?會不會有意見不一致的時候?
秘書長:
當然有分歧,但是如果要合作,就要取最大公約數。一個成熟、民主社會,本來就會多元跟豐富。團體間,我們彼此包容尊重,取最大公約數,來取得共識。
陳同學:
還有一個問題,我想請問何秘書長環評的問題,就是環評本身它的公信力,它究竟具不具備這個公信力?
秘書長:
我們現在的環評還是有一些缺失,舉例;環評委員的資格跟角色問題,還有開發案環評過後,如果存有很大爭議,沒有相關法源可以翻等,我想環評法的修正是很需要的。
陳同學:
那在這個環評的過程中,環保團體有沒有辦法去參與或者涉入?
秘書長:
是會有聽證會,有機會發言啦,環保團體可以給一些建議。當然委員如果越公正客觀,就會有優勢,很怕橡皮圖章,或有人從中作梗。我想新的署長上任,在這方面如果能夠讓真正關心環境的學者進入,我想會有改善機會。
陳同學:
請問您認為環境教育,台灣環保教育,有沒有比過去進步很多?
秘書長:
有進步,有很多人在努力做扎根工作。像我們辦那個『環保綠生活』師資培訓,就有很多學校衛生股長都來參加。連續兩年七百五十多場校園巡迴演講,也獲得熱烈迴響。我感覺環境教育現在比起過去進步很多。
但仍然有很多進步空間,國小比國中好,國中又比高中好,高中比大學好。特別是年紀越大,觀念就比較弱些。所以未來在成人教育方面要積極與加強。
陳同學:謝謝何老師,打擾何老師很多時間(訪談到此結束)。
◆記錄人:陳蓉怡
◆記錄日期:2005.06.22
◆記錄時間:14:10~15:10
◆受訪人:何宗勳秘書長
◆受訪者基本資料: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總會/秘書長、永續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非核台灣聯盟/執行長
陳同學:
何老師,我們就按照我之前給您的題目分別按順序請教可以嗎?首先我想請教您,就NGO活動各種類型來講,比方說有抗爭,動員群眾,結合媒體或者是政治力量,哪一種策略會是你們最優先採取的?那它同時也是最有效的策略嗎?當然我們看到最近環盟發動很多抗爭活動?比方說6月5號遊行,所以抗爭會是最重要的嗎?
秘書長:
環保運動,就一個NGO來說,它在做議題倡議,公共政策的宣導,它使用的手段,會和它的組織、定位、特性是佔有很大關係的。環保聯盟,它成立到現在18年多,過去在戒嚴那個年代,還是一個體制外組織、反威權,由於因為工業化的關係,環境被破壞。一些留學國外的學生,看到進步國家對環境的重視,人民積極主動關心環境,這樣思潮深受影響。當年很多知識份子有感於台灣很多公害層出不窮,因此才有這個環保聯盟。
但是環保對當時的民眾來說,還是很陌生,還是經濟優先嘛。所以當時來說要有受害者,才能有共鳴,跟政治受害者,環境受害者有關係。如同當年民進黨當時在草創期,他也是比較新的。民眾也是比較難接受的,也必須要結合一些力量,連結就這樣形成。我們環盟的理念,宗旨很清楚。
你看喔,環境權為基本人權,不得交易或放棄,人類乃依附自然環境而生存;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現在來看還是很先進的對不對。以昨天全國能源會議來說,當環境伴隨民主運動,在民進黨取得政權後,不見得環境有改善。因為執政有他的包袱,既有的問題,民進黨更應該去擺脫它,擺脫不掉,久而久之,包袱就必須繼承。當然也可能還有剛執政經驗不足,因為政治本是溝通、協調,所以就出現落差了。
環盟是一個倡議型的NGO,透過議題分析、策略,再行動,來喚起大眾注意。但隨著社會變遷,現在一些行動與計畫也兼顧柔性訴求。因為抗爭方法一成不變,久而久之媒體與社會大眾會冷感。
而抗爭前提是要有群眾基礎,比方說受害者的投訴,而他們有團結組織等,你看我這邊收到一封鶯歌來的信,我們常收到很多投訴的E-MAIL,但都還要了解、分析。
於是人力有限,我們會去思考,有沒有能力或者時間去幫忙。基本上環盟各地都有分會,會鼓勵分會去協助。以鶯歌地區案例來說,是一個地方的議題,照理應該給北縣環盟去做,但是目前北縣又沒有環盟。所以我會去思考:1我們現況要發展北縣網路嗎,可以讓鶯歌這個點,去建構一個網絡,要不要去發展關係?總會與分會還是要做區隔,分會必須扎根地方,關心地方公共事務,總會是讓各分會,人力、能力更強,資源更豐富。尤其很多地方性議題,在中央無法發聲,中央就由我們來協助。對於地方議題,我們會先去分析那個議題,它所遇見的困境,民眾能動員的能量,民眾的看法,再決定何種操作模式。
陳同學:
因此與群眾結合會比與菁英結合更有用嗎?
秘書長:
應該是這樣說,是相輔相成。我們環盟有學術委員會,這些學識豐富的學者,在很多環保團體都沒有,當有專業的需要,他們可以去支援。而任何運動,沒有地方群眾作基礎,是無法發揮力量的。
陳同學:
當然環盟有自己的策略,但是業界也有自己的遊說團體。特別像在台灣,如果當你們發現可能有這個業界,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利益輸送的事實。這種情況下,你們怎麼因應?
秘書長:
由於臺灣人民普遍的價值與思維,還是很注重經濟發展,這種觀念很根深蒂固。像現在水災,其實你深入去了解,背後都跟不當開發有關,但是由於本位主義作祟、輕忽自己對政策影響力,而不願面對事情本質的真相,把責任都推給政府,人都是很自私啦。
我很相信『商人無祖國』這句名言意義,就像王永慶他們,早年在政府很多優惠政策支持下壯大,現在一邊投資中國,一邊又掐著政府脖子勒索。他們的產業很多污染環境,錢他們賺,受苦的是百姓,然後收拾爛攤子是政府。
最難做的就是反對不當開發的NGO組織,因為是斷人財路嘛。像八輕,我們也都知道,此案關係人之間利益關係的盤根交錯。現在的民進黨跟商人過度結合。所以,如果要反對這種不當的開發,地方的力量相對而言就很重要。政治人物有選票考量,才有改變的可能。很遺憾,八輕此案比較麻煩的地方是,八輕位處人煙稀少的地方,萬一有污染的話,造成比較大的衝擊也是很區域性,如六輕一樣,不會馬上影響到市區,民眾習慣眼見為憑,除非掌握科學證據,不然說服力很有限。再加上財團可以影響媒體廣告、政治獻金等, NGO除非有很強烈的使命感與好的策略,不然作起來是很辛苦的。
所以呢!初期,我們只好透過外部的力量去串聯。例如;反八輕案,我們就從六輕去找線索,去找因為六輕直接或間接的受害者出來反對。在地方無法發揮影響力或受阻時,我們戰場轉中央,把議題拉高到全國性的層次,讓執政黨備感壓力,讓他們覺得本案阻力重重,不是這麼簡單就會通過,而且可能必須付出昂貴的政治代價。
我個人認為,政治力介入的開發案,解決的方法最好還是透過政治力量來解決。以最近反八輕案,部分大眾有機會在媒體上看到一些新聞,但私底下,環保團體的政治遊說一直都沒有停過,不瞞你說,我們遊說層級已經到陳總統。我再舉一個案例,好幾年前的『反濱南案』為什麼會成功?一些關鍵也因為蘇煥智透過政治手法操作,適當包裝才能達到臨門一腳的成效。
社運界的悲哀,就是群眾基礎耕耘不夠,加上環境不利社運發展,很多人社運界衝個兩三年,疲憊了,就會離開,往往後繼無人。
像現在有在環保團體歷練過的張國龍教授,去當環保署署長,一進去就延攬看守臺灣理事長鄭益明當機要、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賴偉傑當主任。環保團體的人才本來匱乏,瞬間少了兩名大將。當然有社運背景的人進入體制內,對政府體質絕對有正面的幫助和貢獻。但如果部分環保團體,面對昔日戰友,現在進入體制內,還要堅持理想的話,就要有蜜月期很快結束的心理準備。
堅持理念的環保團體,尤其還要勇敢對抗體制與財團,基本上就會有他的宿命。像我們最近缺錢,就需要募款!但環境問題一直層出不窮,我們很難喘一氣來好好規劃。例如,我們本來八月份,要感謝這兩年來,幫我們演講近七百五十場的講師,辦一個感恩旅遊活動,也面臨財力問題必須取消。
像我是至少還懂點經營跟行銷,你說要我把這個環盟體質改變,我認為最快都要三、四年才能完成,這段期間還要保證分會與理監事會全面支持。但是我未必會待這麼久啊,而且人的因素很大,變化很多啦。所以你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很多NGO團體起起伏伏這麼大!組織隨著人興或落,有時還會有政治力量介入。
陳同學:
所以對你們沒有比較好嗎?
秘書長:
有好有壞,很難評估,但是錯誤的政策是很可怕的。一些環保團體,不認同環保聯盟這種衝撞體制的運動策略。他們認為守本分,默默在環境保護議題中努力,期許自己每年都進步一點點。但是她們可能沒有想到,今天一個錯誤的政策,可能摧毀掉他們努力一輩子的工作。這種案例,目前不是都隨處可以看到嗎?
我告訴你,不要天真浪漫去相信政治人物。因為政治人物很現實,當你很虛,他是看不起你的啦。所以要先自立自強,讓他們看得起你,知道你有能力與實力。你想想看,要讓政治人物主動找你好呢?還是你去找他呢?未來幾年對於NGO團體是一個關鍵時刻,因為下屆立委減半,中間選民與NGO可以發揮關鍵力量。
肯做事的NGO團體,在理論上來說要募款,是不用擔心的,因為上天會給想做事的人或團體剛好的支持與應許。像環盟這一年半來,可不是單純抗議與政策遊說,我們還花很多時間在人才培育與地方扎根的工作。單單人才培訓部分,就辦了二十多場,到校園演講,去年跟今年合辦了七百五十多場,還有網路、電子報等等,有機會你可以上我們的網站去看看。
陳同學:
所以老師你們有跟大學社團合作嗎?
秘書長:
根據以往資料,是有跟大學社團有合作,但現在環境有很大變化,這點我們倒還沒有去努力。最近我們是比較積極去培養自己的班底。
陳同學:
這一部份我不是很清楚,可以請老師再詳細說清楚一些嗎?
秘書長:
說真的,我們是忙不過來。因為你現在跟社團接觸,要花時間去溝通,而且現在大學生主體意識很強,自己有很多想法。比方說以昨天我們要舉辦的『2005民間能源會議』,如果我們需要大學社團來幫忙,基本行政運作與對話溝通,可能就要花兩個月以上。那我不就累死了,因為實在沒那麼多時間,這部分合作必須要組織健全後才有可能。
陳同學:
所以你們也都有跟社區結合?
秘書長:
就總會來說,在培育人才時,會邀請地方與社區人士參加。但耕耘地方,基本上會以分會為主,因為分會在地方,可以做第一線接觸。環盟地方分會都耕耘不錯,總會會扮演另一種角色,例如專業諮詢,或議題辦全國性的運作等。
陳同學:
老師那我再請教一個問題,政府機構他們本身著重的利益也有不同,所以你們會覺得跟環保署比較好溝通,跟經濟部比較沒辦法對話嗎?
秘書長:
以我跟公部門打交道十多年來的經驗,當然是可以對話,而且還是可以取得不錯成果。但要懂得官場上的『潛規則』。而運作上有檯面上與檯面下,這可是要有『對』的人脈網絡與很細膩的公關政策遊說手法。
陳同學:
所以你們跟政府部門都一直有對話管道的?
秘書長:
我們環保聯盟總會與分會歷屆幹部,有很多進入政府部門單位,甚至有些還擔任縣市長等,因此我們是有很多管道可以和政府對話。但是,要看你想談的是什麼?
但我個人相信,NGO的代言人在談判時,不能違背社運理念與使命。尤其很多資深的社運人士,難免有組織歷史與人情包袱。可是我的經驗告訴我,當理念與使命開始動搖時,就是組織腐敗的開始。而跟你談的人也會慢慢瞧不起你。說真的,在現在那麼複雜的社會關係裡,要維持主體性,要讓人家看得起你,很真不容易。。
陳同學:
那跟在野黨呢?還是沒有辦法對話嗎?
秘書長:
這個部分,說真的,是我跟會長上任以來一直努力的目標。我們當然很希望,尤其是環保運動,如果不能跟國親合作是很不好的。
這部分,我們的努力成果,目前還是很有限,在一些不敏感的政策議題,跟一些國民黨合作。環盟的背景算是深綠,這種歷史包袱,要突破政治上的猜忌,本來就需要時間。但我們地方分會,似乎這方面的問題比較少。
陳同學:
那一個開發案,中央跟地方的立場也有可能不一樣對不對?
秘書長:
這是必然,因為好的政策碰到地方派系、利益…等就會變得很複雜。要讓人對政策導向正面思考與發展,最重要的,除了要有好的官員與民意代表外,民眾積極主動關心,跟參與公共事務,也很重要。但是參與共事務,也是要透過學習。台灣目前有很多參與公共事務的管道與方法,但民眾關心公共事務尚在萌芽階段,由於民眾長期冷漠,要改變還需要很長時間,或碰巧碰到關鍵事件,產生集體改變才有可能。我覺得後者的變,比較有可能與快速,但前提是我們要有充分準備來迎接。
陳同學:
那再請教環盟跟媒體之間的關係,您怎麼去運作媒體,達到你們所希望的議題設定的效果?
秘書長:
與媒體關係,要建立在朋友和伙伴關係上,就像我們跟朋友之間的關係。我問你,你希望你倡議事件時,是記者主動來找你?還是你去拜託記者來報導?你猜那個效果比較好?
陳同學:
嗯...(當時我真的愣住了)。
秘書長:
就一般來說啊,是他們找你還是你去找人家,那個效果比較好?
陳同學:
應該是他們主動來找我吧。
秘書長:
是啊,當然是他們有求於你啊!但說真的,說起來容易,運作可很難!這段改變的過程,可需要時間與人脈關係的經營。我回想,去年剛接任時,每次辦記者會,媒體只有兩三人。說真的,對我長期在經營媒體的人而言,發現環保議題如此弱勢,真是不可思議。當時我的心情與情緒受到很大影響,太震撼啦!所以我開始思考如何改變環盟與媒體關係,包含我個人。第一階段,先建立『勤能補拙』,讓他們相信你的認真與誠意。慢慢關係就會建立起來。
而『人在做,天在看!』上天也會給努的人臨門一腳。去年我們在媒體公關與努力及準備,今年二月十五日『京都議定書』生效,六個大學生,在行政院大門前裸體抗議,造成轟動(說真的,也出乎我預料!),之後充分結合創意與地方網絡,並延續裸體事件,裸泳、屁屁俠等,媒體關係充分獲得改善。當然,這裡還有一些專業操作技巧,無法一一說明。
陳同學:
所以你們跟何美玥之間,也可以談嗎?
秘書長:
可以談啊,基本上她是一個『善良』的技術官僚,但抗壓性弱些,政策上還是受後面那一隻看不見的黑手操控,我想對話的管道是暢通的。
陳同學:
可是報社跟記者立場也可能不一樣,當然記者有議題設定的功能,報社有他自己既定立場,所以是記者跟環盟友善還是報社...?
秘書長:
記者是跟我們當然關係是友善的。報社有他們的立場,這點我們清楚,所以記者有時寫的稿子出不來,我們當然會體諒。更積極的,就會跟記者研究如何寫,讓報社高層願意登。
最近,我們也開始對一些不友善的媒體提出抗議,而我們也發現,有抗議還是有效,報社高層還是會善意回應。至於對一些長期不友善媒體,就不理他,也不發給她們採訪通知,就當他們是『人間蒸發』。
陳同學:
好,那跟業界呢?比方說,跟開發單位比如說鋼鐵廠是不是就比較不好溝通,另比方說,跟觀光業會比較好對話?
秘書長:
其實都是可以互動啦。人嘛!見面三分情。只是,是人都很難擺脫自己立場。跟資本家,盡量保持距離,以策安全啦。說真的,從事社運,還是要有基本生存能力,能不受誘惑,或天生反骨。我說一句實在的,搞這種事情(社運)還是要有一些基本謀生能力跟專業,也要有抗壓性、身體也要照顧好,才能去捍衛正義。不然天天加班,假日無法休息,抗議還要面對警察等,累都累死。基本上,不管跟任何產業都可以對話,因為你代表組織,他也代表組織,雙方都以組織角度來談,不把個人私利放進去,沒有什麼不能對話。
陳同學:可以請您再說得更清楚一些嗎?
秘書長:環保團體不是一味反開發,我們是反對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產業。以六輕來說,當時開發時說會帶動地方發展,結果呢?根本沒有,還帶來環境浩劫與當地民生問題。好了,賺了錢,結果環境破壞,誰來買單呢?還不是政府!政府的錢還不是人民繳稅,所以民眾被剥兩層皮。更可怕,環境破壞部份,有時要好幾代人民來承受。我想如何資訊透明化是非常重要的,台灣很多資訊目前還是封閉耶,單單以報紙來說,你在台北市居然從報紙無法看到台北縣新聞耶,但這兩個縣市是鄰居,怎可以互不關心呢?
陳同學:
像雲林縣閱報率更低,更不要說從什麼網路獲得訊息。
秘書長:
所以要做草根串連,要找熟悉這裡的人脈、文化結構的人,社會運動要有人長期去推,長期打基礎,不然後面跟不上。資源累積會很困難。
陳同學:
那我再請問,當你們在推的時候,團體彼此之間不會有分歧嗎?會不會有意見不一致的時候?
秘書長:
當然有分歧,但是如果要合作,就要取最大公約數。一個成熟、民主社會,本來就會多元跟豐富。團體間,我們彼此包容尊重,取最大公約數,來取得共識。
陳同學:
還有一個問題,我想請問何秘書長環評的問題,就是環評本身它的公信力,它究竟具不具備這個公信力?
秘書長:
我們現在的環評還是有一些缺失,舉例;環評委員的資格跟角色問題,還有開發案環評過後,如果存有很大爭議,沒有相關法源可以翻等,我想環評法的修正是很需要的。
陳同學:
那在這個環評的過程中,環保團體有沒有辦法去參與或者涉入?
秘書長:
是會有聽證會,有機會發言啦,環保團體可以給一些建議。當然委員如果越公正客觀,就會有優勢,很怕橡皮圖章,或有人從中作梗。我想新的署長上任,在這方面如果能夠讓真正關心環境的學者進入,我想會有改善機會。
陳同學:
請問您認為環境教育,台灣環保教育,有沒有比過去進步很多?
秘書長:
有進步,有很多人在努力做扎根工作。像我們辦那個『環保綠生活』師資培訓,就有很多學校衛生股長都來參加。連續兩年七百五十多場校園巡迴演講,也獲得熱烈迴響。我感覺環境教育現在比起過去進步很多。
但仍然有很多進步空間,國小比國中好,國中又比高中好,高中比大學好。特別是年紀越大,觀念就比較弱些。所以未來在成人教育方面要積極與加強。
陳同學:謝謝何老師,打擾何老師很多時間(訪談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