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02 01:20:47 銅豌豆

.鬥鬧熱走唱隊「河」賴和音樂專輯



說真的,好的東西,再多的文字敘述都是多餘,尤其音樂,只能用「心」感受。

端午跟朋友飽食一頓,整個胃漲暈,慢漫步行到敦南誠品。左看又看,驚見「賴和音樂專輯」。這讓我回想去年在台中時,有一天上「海洋之聲」廣播節目,主持人麗君很興奮拿一張CD來炫耀,就是這張「河」賴和音樂專輯,當天節目播出幾首,我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真實讓人感動。

今天買回家細心聆聽,真的很觸動心旋。一群年輕人可把賴和的詩詮釋如此「動」人,是很久沒聽到的好製作。歌曲的感覺如此剛好,不過份激揚,也不讓人感傷,如此剛好真實觸動心靈,是我繼楊逵「野菊花」、最喜歡的一卷文學CD。

【賴和簡介】節錄賴和文教基金會http://laiho.mit.com.tw/index.htm

賴和,原名賴河,字懶雲。1894年5月28日﹝農曆4月24日﹞生於彰化,1909年進入台灣總督府醫學校,1916年以後在彰化市仔尾開設賴和醫院。1943年1月31日逝世。
賴和憐憫貧苦民眾,平日行醫所得也多用來救濟貧困,因此彰化市民尊稱「彰化媽祖」。它十歲進公學校,十四歲入「小逸堂」從黃倬其先生修習漢文,打下了紮實的漢學基礎。同為應社的詩友陳虛谷就稱讚它「平生慣作性靈詩,珠玉連篇不費思」。
1921年賴和加入台灣文化協會,並當選理事,此後陸續發表新文學作品,如小說「鬥鬧熱」、「一桿稱仔」‧‧‧新詩「覺醒下的犧牲」、「南國哀歌」,及漢詩千餘首。悲天憫人的胸懷表現在文學作上,賴和兼具文采及內涵的優秀作品,對正在萌芽的台灣新文學無疑是一大鼓舞,同時,再賴和擔任民報文藝欄主編時,也不斷對新進作家給予鼓勵和建議,賴和作品描寫受壓迫的人民,凸顯日本殖民政權的不義,其詩句「勇士當為義鬥爭」正可為賴和一生抗日精神的寫照。

【以下是CD簡介】
來自彰化的一群少年仔,想要出唱片。他們想要製作的,是賴和的詩歌專輯,《河》。賴和入樂,並不是個偶然的嘗試。作為台灣新文學的標竿,賴和的文學作品,融合了以日文與漢文交接的當時而言,已臻成熟的結構,和豐富的音樂性。許多漢詩更是由民間曲調發展而成。技術上而言,我們大可將這些作品寫入人人耳熟能詳的歌仔調。許多詩作,賴和本人也在旁邊作了該詩應該屬於何種民間曲風的注釋。我們知道,歌仔戲為了因應電視舞台而發展出「新調」。這也開啟了我們嘗試自己譜曲的先竇。

我們所企劃的《河》,內容縱然嚴肅甚至激進,卻不打算運用剛烈的音樂語言。不是不夠斗膽,而是回顧賴和乖舛的一生,即便他書寫的議題不外乎社會運動;即便他所控訴的不外乎平民受到的經濟壓榨、剝削、人格的摧毀凌辱、政治的迫害;即便到最後他身陷囹圄,他所用來紀錄自己的生命的,還是優雅的詩。

這樣的嘗試在意義上,不只是詠古。創作的過程中,我們不免自我質疑,什麼樣的藝術形式才足以呼應時代對於革命/改革的要求?或許我們仍找不到答案,尤其撫今追昔,我們發現在各自投身的各個運動場域,充滿著亙古無法解決的莫可奈何。即便如此,我們發現音樂有一種能力,就是保存甚至穿越它的時代甚至階級性格。縱使我們聽見了許多賴和的無力感,即便他有著相當的悲劇性,我們卻期待經由音樂的穿針引線,讓他的靈魂走出歷史的相框,讓他的精神朝向一個可能的現實邁進。

又是「新時代」的來臨,賴和多首新詩都被譜成曲,當許多年輕人不再以詩寫實社會、不再唱台語歌、不再關注底層弱勢,有一群「沾著霉味」的少年,用承續傳統也打破傳統的格局,以鋼琴、吉他、鼓、西洋管樂,甚至是電子鍵盤為賴和的文學編曲,不僅讓兩個時代從音樂裡得到共鳴,於今而言亦有屬於我們這個階段的「運動性」意義。
hehe77 2006-06-30 00:40:58

我到沒讀過他的詩跟文章

我是被音樂吸引

楊逵也是

何宗勳 2006-06-29 08:37:12

讀過賴和的舊詩更精彩

東海中文系薛教授說

他可以算是一位悲天憫人的天才詩人

我想還好他剛好在光復前去世

否則不被氣死也會鬱卒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