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6 01:50:39
銅豌豆
非營利組織實踐者的反省與展望
教育部 回饋會訊第 78 會訊 / 非營利組織論壇
200502
【編按】本「非營利組織論壇」係由國立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江明修教授擔任顧問,富邦文教基金會主編。本期邀請永續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秘書長何宗勳就其實務經驗談「非營利組織實踐者的反省與展望」。
好友來電,希望我能寫一篇從事非營利組織的經驗分享,並談談對非營組織的想法,文章將刊在回饋雜誌開春第一期。
當時不加思索就答應,原因很簡單,因為回饋雜誌是目前非營利組織中發行量最大,非常雅俗共賞的刊物,也是非營利組織彼此之間交流的平台。
如果有機會將想法寫出來,透過刊物與網路流通,在人海茫茫之中一定可以找到知音,一同結盟來實踐夢想,這將會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所以本文將陳述個人近十多年從事非營利組織工作的經驗與心中對非營利組織的一些想法與夢想,跟大家分享。
與非營利組織結緣,緣自我的高中老師劉仁州先生,他是中華民國道德重整協會創會會長。在一九九三年時,當時筆者從事的是個人廣告設計工作室,由於劉仁州老師有感於當年國內選風惡化,賄選風氣盛行,因此與國內知名顯達人士,共同發起「乾淨選舉救台灣」運動;而他希望我協助推動「乾淨選舉救台南」運動,也因此踏上非營利組織工作的不歸路。
█乾淨選舉運動開啟志業
在當年,我不懂何謂非營利組織,只知道是公益活動。再加上以前服務的廣告公司大都執行公益募款案子,所以在推動上並不困難。由於從事的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加上許多貴人協助,很多困難都化險為夷。隔年很幸運的,有機會跟老師到巴西推動「乾淨選舉救巴西」運動,分享與宣傳台灣的經驗。
這種由台灣發起,行銷國際公益經驗,在那個台灣外交處境艱困、國際能見度不高的年代,真是一件很有意義與光榮的事。而在一個多月的旅行期間的遭遇與經驗,也讓生命留下深刻印象。就這樣,一邊工作賺錢,有空就協助乾淨選舉的工作直到一九九七年。也因為這樣志工服務,之後有再到印度、瑞士等國參與國際會議,分享個人經驗與學習的機會。
推動乾淨選舉那幾年,因為年年有選舉,每年都要忙上幾個月;尤其在民風保守的府城,這種工作非常吃力不討好。因此在運動策略上都採用「策略聯盟」,透過串聯七、八十個非營利組織來作為行動後盾。這當中核心團體約五個左右,這跟目前很多非營利組織在推動策略聯盟的方式很類似。
█URM打下社運基礎
一九九七年左右,有機會接受國內資深社運工作者林宗正牧師「URM草根組織者訓練」,打下社運基礎。緊接著隨成大黃銘欽教授一同發動反七股大煉鋼場,搶救黑面琵鷺。接者參與搶救延平街、搶救台南火車站、搶救烏山頭遺址等……。回想那些年代好像什麼議題都參與,這過程也慢慢體驗到自己應該很適合在非營利組織工作,生命的志向也慢慢摸索出來。
█九八年起,正式進入非營利組織服務。
非常特別的是,前幾份工作都是屬於開創型、議題倡議的組織,包括參與台南市政研究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一年);另外,從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協會秘書長(一年)到永續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一九九八迄今)。每份工作,組織都是從無到有參與,而推動議題都是倡議型。參與類型從環保、文化資產、地區市政研究、教育改革、社區營造、催生社區大學…….等,都有碰觸與渉獵,慢慢地自己也摸索出一套議題分析與操作模式。
█夢想舞台──永續台灣文教基金會
九八年在吳麗卿女士等人支持下,籌辦永續台灣文教基金會,這個組織至今還在參與。對筆者而言,這個機構應該是一個夢想實踐的舞台!機構在經營與運作上非常彈性,透過議題引進、人才培育、發展方案、行動實踐、回饋、分享,初期幾年,在地方可是獨領風騷!機構推動業務重心放在社區營造,因為我們體認到,改革一定從源頭開始,而人與社區是一切基礎。
當年大家重心放在里跟社區發展協會時,我們選擇幾乎沒有資源的「鄰」,推動以「鄰」為主的社區營造,也獲得不錯的成效。近幾年,基金會面臨轉型挑戰,經過沈澱、喘息待變,近日蓄勢待發。
在這段期間,印象最深刻是對「人」的體認。在林朝成教授邀請下,有機會擔任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協會秘書長,開始有機會與全國各地教改精英深入互動共事,讓筆者深深體認到人對理想的信仰與堅持,這種力量是很讓人震撼的。
之後到北部發展,接觸更多這樣的人,更體認到台灣社會能夠不斷進步,背後就是有這麼多的非營利組織工作者在默默努力,他們沒有從政、當官的企圖,只是默默努力,當累積的能量到達某一時刻時,所發出的光芒足以撼動與改變整個社會。因此,在後來的日子裡,不管在任何組織裡,人才培育的事都成為非常重要的事。不管工作量與壓力再怎麼大,人才培育絕不放棄。因為筆者深信,當社會改革有更多與正面力量的人參與,才有進步與前進的動力。
█北上,開啟視野
二○○一那年,在好友林淑娥(目前任職富邦文教基金會)的鼓勵下,有機會到北部來工作,進入副總統呂秀蓮女士所創辦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國展會),當時董事長為蕭新煌教授。
在這組織工作,有別於以往,由於機構創辦人的特殊性,接觸參與的人跟事務也有所不同。這段時間工作內容跟以往雖然差別不大,但因組織跟人不同,影響所及就不一樣。此期間最大的工作心得是,一般就非營利組織而言,通常創辦、出資者或資源擁有者,會主導與決定組織的方向;但在國展會,蕭新煌董事長展現對非營利組織的堅持與專業,在呂副總統的尊重下,工作團隊在兩年內可以全然發揮。
工作重點放在國際觀教育,如何當一個有國際觀的魅力台灣人,培養具有國際事務人才的青年親善大使,並參與教育部終身學習列車,擔任國際觀教育列車長兩年。這是一件有意義的工作,以往累積經驗,剛好可以全然發揮。其後在離職前我們舉辦「台灣青年親善大使」選拔,選出六位優秀青年。之後雖然成為絕響,但在後續的聯絡中發現,這群青年發揮非營利服務精神,積極參與國際志願服務,成就不同凡響。
█環境運動,艱苦漫長
前年短暫又參與約半年教改運動,年底在同鄉陳椒華教授邀請下擔任非核台灣聯盟職執行長。
去年中接任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秘書長,這一年半工作屬性又回到社運界,而重點工作卻是運動能量已經跌到谷底的「反核運動」,還有面對問題叢生、千瘡百孔的環境議題。
從事這個吃力不討好、資源與人力匱乏的工作,難度更高。
說真的,真是一份苦差事。但是工作一年下來,看到以施信民教授為首,及楊肇岳、鄭先祐、陳椒華、張子見等學者無怨無悔、堅持理想,信仰始終如一,真讓人感佩。而當民進黨取得執政權,對這群曾經並肩作戰的夥伴,理應更容易將理想實踐;但事實並非如此,一年下來抗議、陳情不斷,有時真覺得很無奈。最近調出環保聯盟十七年前資料,對照今昔,看看這些運動大老年輕時的英姿,到現在年老白髮蒼蒼,想想真佩服他們!
回顧這十多年非營利組織工作經驗,有一些心得與夢想可以跟大家分享;首先套一句道德重整創辦人普克曼博士說的話:因為人,這個世界產生那麼多問題,因此要解決這些問題,還是需要靠人類。所以,教育更多人具有正面思考,用行動改變社會,不以營利為主的非營利組織,正可以扮演好這個角色。
█築夢一:非營利組織人才育成中心
個人深覺經營好非營利組織有一個非常重要因素,那就是「人」。有適當的「人」之後要有好的「工作團隊」,再來就是組織中董事會或理監事的支持。筆者在這幾年內經歷不同領域的組織環境,感受尤其特別深刻。
往往因為人的因素,讓好的計畫與理想功虧一簣。台灣這幾年經濟富裕,非營利組織蓬勃發展,但卻沒有一個提供非營利組織彼此學習成長的平台或機構。個人有機會到不同國家,發現他們民間興建的培訓場所都非常適合人的深耕與成長。期盼台灣非營利組織能夠有人願意號召結盟,為非營利組織成員謀求好的福利與權利,並催生屬於自己讀培訓機構。
█築夢二:透過策略聯盟,建起社會安全網絡
這是一個訊息多元、資訊爆炸的社會,很多重要的議題倡議,單單靠自己的組織與力量能夠達成的能力非常有限。如何透過「策略聯盟」,長期、有計畫進行社會行銷才能慢慢達成目標。目前教育部每年透過終身學習列車的結合,透過不同議題的設計,結合很多非營利組織力量,在台灣這幾年來算是官方支持,最成功、最持久的案例。未來,期盼在操作模式與議題倡議上,可以再更大膽與多元。
而這樣的合作模式,也可以朝向由民間發動議題,政府協助平台搭建,透過政府的公信力讓效果更加顯著。例如,很多社區中的弱勢者付不起餐費、補習費
……等。
目前也有很多非營利組織在協助,但大多限於經費因素,無法由串聯成線變成面。今天透過「策略聯盟」,每個縣市有數個非營利組織共同合作,結合社區、學校與社會力量,讓家庭與個人問題可以在社區與學校就立刻獲得解決。例如,班上有人付不起學費、午餐費,班級無法解決,由學校處理,或到社區找尋資源;再不行透過「策略聯盟」讓資源交流分享,就不會形成問題;並在全國累積可觀人脈,要求政府編列經費以解決問題。
學生課業輔導也一樣,號召熱心的大學生、退休教師或高科技人才,每週協助貧窮學子義務課輔,每半年或一年,透過隆重官方儀式給予獎勵表揚。這不但是志工台灣真實表現,也可以達成有能力的人幫助沒有能力的人,富有的人幫助較貧窮的人。個人相信,以社區來思考,很多不幸的問題就能夠降到最低。
█築夢三:議題倡議深入社區,落實主權在民
議題的倡議最終要能改變政策,讓最底層的人受惠。如何透過計畫讓議題能深入到社區來討論,透過由下而上改變,才能真正落實主權在民。近年來社區總體營造、社區大學、審議式民主公民會議,都在強調由下而上、市民參與,深化民主成為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以教育部終身學習列車每年結合不同議題,規劃活動數千場次以上,會參與者大多還是屬於社會中上層,學習意願較高的族群,社會底層的弱勢,能接觸的畢竟有限。
如果可以改變操作模式,讓社區發展協會能夠納入我們來推動議題,讓各種主題的列車進入社區裡倡議,並結合學校愛心媽媽。例如;媒體素養列車、創造力列車都可以變成在社區發展協會有類似土風舞或卡拉ok等推動團體,這樣的影響將是全面的。以筆者目前關心的環保問題,如果每個社區都能有關心環保的「環境預警師」,那就如同一個社會安全網絡。每個議題在社區都有人關心、預警,團結起來的力量就很強。
從邱小妹人球事件,之前SARS、九二一大地震等事件,都可以發揮在地服務、救濟功能。讓議題透過策略聯盟發展成公共性議題,不但可以資源整合,降低成本,效益也會很高。
在寫這篇文章時,越寫,就慢慢記憶起過往總總。會去做這種回憶工作,很多都是年過半百,事業有成的。筆者選在邁入四十不惑的日子來整理跟回顧,也頗具反省意義。心想,時間過得還真快。
但慶幸,還未曾後悔、並引以為傲,更重要的是讓心靈獲得寧靜。
期待更多有志一同的朋友,一同加入非營利組織行列,共同為美好的社會而努力。
兔
2008-10-24 11:45:21
請問進去教育部網站後~要點選哪裡才看得到呢?
兔
2008-10-23 10:23:01
請問哪裡有回饋雜誌呀??
我想要看~
版主回應
去教育部網站目前只有網路版沒有紙本
2008-10-23 11:39:07
哈囉~您好~
可提供回饋雜誌開春第一期的網址嗎?
上面給的網址找不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