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7 17:06:59幸福腦 藍海潛能

身心靈與人生關係詳解

身一一追求歡樂

    人有感覺,當然就會希望快樂,然而任何快樂都隱含著痛苦,因此如何讓感覺追求快樂,並且最後使這種快樂沒有痛苦,就是人所要追求的目標。然而,對於身體痛苦、慾望受挫、厭倦生命,這已經不是保健食品能解決的了,要如何化解?

    有身體就會有痛苦,這種痛苦有時讓人覺得很難超越。譬如,人在牙痛的時候就會感覺到牙齒的存在。也就是說,當身體的某一方面出了問題時,我們就會特別注意到它,所以痛苦等於是提醒一個人活在當下。

    其次是慾望。每個人都有慾望,那麼當慾望受到挫折時怎麼辦?大家都喜歡互相祝福"心想 事成",然而心想事成並不容易,因此我們要問:"我想的是什麼?"如果想的是有形的慾望得以滿足,那麼就會與其他人發生衝突。因為你得到的多,別人可能就 得到的少。換言之,一個人心想事成,周圍的人都會有壓力。然而,如果更重視精神上的心想事成,便沒有所謂慾望的問題了。

    與此類似,我們有時候會覺得人生很無奈,因而厭倦生命。由此可知,人的身從感覺開始,追求歡樂,但是這一切都必然有所限制。

身心靈與人生關係詳解

    心一一追求知識

    人有意識,就會希望得到知識,但是真正的知識不是點點滴滴的,而是透明的智慧,也就是覺悟。

    人真的能夠去除無知嗎?無論是在印度教與佛教,或是西方哲學思想中,對於"無知"這個課題都非常關切。因為無知就好像一片帷幕,一個人如果無知,不管你對他說什麼都沒用,因為他看不到你所看到的部分。因此,一個人在意識上最怕的就是無知,旁人根本無能為力。

    如何才能知道"一切",包括對總體的洞見,甚至潛意識的世界?人所看到的只是整體的一 部分,卻常以為自己看到的是全部,這就是無知。我們沒有註意到自己現在所知道的,是過去不知道的事,在過去不知道的時候,以為現在所知道的東西根本不存 在。那麼當我們現在知道以後,也就可以稍微改變過去的無知了。

    然而我們始終無法確定,許多現在所不知道的東西將來是否會出現。誰來告訴我們?又該相信誰​​的話?一個人要是沒有立志學習,不能開放心胸去接受真正的智慧和光明的照耀,又有誰能幫他的忙?

    靈一一追求永恆的存在

    存在是指:人是"有"而不是"沒有"。哲學中常提到Being這個詞,Being也就是"有"。人有存在,就會希望自己的生命永遠存在下去,不要消失。人最怕的是生滅無常,"常"是永恆,"無常"則代表沒有永恆,常常在變化中。

    能夠體悟存在之整體,就永遠化解時間、空間對人的限制。體悟存在的整體,是指由我們自己去發現。一旦體悟了,就代表一個人回到了根源,潛能開發,永遠不生不滅。

    以上說的是生命的三項特質,顯示了三種生命的目標:因為有感覺,需要歡樂,因此要追求長期的、沒有痛苦的歡樂(喜悅);因為有意識,希望能夠了解,因此要覺悟;因為現在存在,所以希望不要消失,找到永恆的真實作為存在的基礎。

    知、情、意三種潛能

    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這是最特別、最深奧的,已經達到最高境界。 所有的宗教在這個境界都相通,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相視而笑,莫逆於心",不再需要任何言語的表達。所有的宗教都是要帶領人們擺脫煩惱和痛苦,追求寧 靜、平安的感受,因此修行到了最後階段,是一種合一的境界。

    人活在世界上,有身、心、靈三個層面,如果忽略靈的層面,就算身心發展得再好,還是會 覺得育所匱乏。心包括知、情、意三個部分,在知的方面,一個人即使很有學問,還是會感到煩惱,因為學問是永遠不夠的,人與人相比僅僅是程度上的相對差別。 尤其是現在知識分工的時代,很多人往往只是某一方面的專家,而談到人文方面的知識,可能相當缺乏。

    再看情感方面。情感的本質是願意以自己的自我與別人的自我互相溝通、互相交流,具體的 表現,就是我付出的愛有人接受,同時別人也要付出愛來讓我接受。愛是流動的,如果只是單向付出,而無法與動機配合一起發展,那麼很快就會陷於枯竭。然而, 當愛與動機一起發展,則容易變質為佔有和控制。所以一旦有了感情,很難避免這部分的煩惱。

    最後談到意志。人的意志是選擇自己要往哪裡奮鬥、做什麼事、往哪裡走。意志的本質是在 還沒達成的情況下設定目標,因此過程常比結果更令人嚮往與憧憬。目標一旦達成,反而會因為與想像中有些落差,而覺得失望。最明顯的例子,兩個戀愛中的人愛 得如膠似漆、死去活來,夢想著有一天能結婚,生活在一起、總是能見面,結婚後卻往往覺得不如想像中的美好,沒多久就雙雙掉進"審美疲勞"甚至"愛情疲勞" 的黑洞。

    由此可見,人的心在知、情、意三方面想要安頓,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人活在世界上,如果只有身與心,那麼快樂對人而言只不過是偶然出現的,而煩惱和痛苦才是正常的。

   身心靈均衡發展 

    釋迎牟尼說"眾生皆苦",音樂試聽四 大聖諦(苦、集、減、道)中的第一諦就是"苦",因為活著本身即是慾望的表現以及慾望要求實現的過程,一個人只要活著,便有求生的慾望,而這就是苦。當慾 望得到滿後足,人會覺得快樂,然而慾望繼續存在,因為人只要活著,慾望將持續運作。所以生命的本身就是苦,"想要活下去",即是一個等待被完成的要求。

    因此人活著必鬚髮展靈的層面。靈的層面本身是不受約束、不受限制的,並且不會因為我擁 有別人就不能擁有。它可以進入一種人我共通的境界,因此是超個人(Trans – personal)的,亦即所有人格所共同享有的一個大的人格。人的靈 是完全一致的,卻因為個人身、心的差別,而彼此隔絕了,所以若想和別人相通,必須提升自己到靈的世界。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如果沒有任何成長課程學習機會,就會被感官帶著走。只有當一個人把自己從感官的世界、心智的思考中解脫出來,才能夠體悟真我,而這個我就是一個無限的我。(藍海身心靈購物網傾情推薦)【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