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c
2012年底到2013年初
小麻雀還是來趴成一片 在我的紗窗上
原來啊 才發現
它們是來拿東西的
仔仔細細地抽走我一根根紗窗的線
去築巢
難為他們了
這時代找不到到稻草
若有機會看到其中有我幾根紗窗線而築成的塑膠巢
我肯定很光榮而驕傲
呵呵
難為你們了啊 小麻雀
hcc
是啊是啊
路人真是不得了! ^^
evil
真是了不起
hcc
我應該把精彩三篇留言貼成一篇文章啊......
路人
有了大圓鏡智,想什麼就會出現什麼,但是主要是以個人想的為主,染、凈都可以隨意念所照見。
而法性再流露到第七意識的時候(記得第七意識代表執著),會轉成「平等性智」(平等就是執著的相反--不執著),平等性智其中包含了很多種平等,包含看世間萬物的平等,看人間的角度跟所謂的菩薩平等,也有實相境界的平等,譬如說,A跟B兩人都可以看到實相境界,通常各人看各人會不同,但是平等性智可以"攝受"使自己跟對方看一樣,不過不代表看得不一樣就是境界比較差,怎麼說呢?
因為還有一個大圓鏡智在啊,它會主要照出當事人比較喜愛看的形式,同樣說蘋果,A喜歡青蘋果就會出現青色的,B喜歡紅的就會出現紅色,有了平等性智,可以有一樣的體會,也可以出現不一樣,無差別;所以,連"一樣"跟"不一樣"也可以產生平等,不可思議。
再來,法性會把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第六意識就是分別判斷),妙觀察智只有一個特點,就是"準"(不經過判斷而自然對外界現象準確察知),所以顯發完整的人,有時候會不自覺說出對方心中的想法,或是對於現象的脈動或是語言,能夠掌握的很準確,而且敏感度高。
最後,法性走到五官意識(感官知覺),會把五官意識轉成「成所作智」,簡單的說就是實相想什麼都成,而且可以"如實知"(跟真實的一樣清楚),當我們想到蘋果的時候,不但可以出現蘋果,而且還可以吃的到,聞的到,嚐的到,觸的到,因為在實相中,所以可以如實的體會種種想法,全部都是真、善、美, 最重要是在實相中能滿一切願,其實也就六根(清淨根)完整的展現。
以上就是唯識論的重點,轉「識」成「智」,轉依轉依,依什麼而轉,依我們意識而轉,要進入「智鏡」(證自證分)要經過「識鏡」。
至於每個宗教用什麼方式去修,〝歡喜就好〞,我管不著!
繼續體會實相中...........
路人
以前的人也在想這個問題,終於出現了一個很特別的情況可以對照,那就是"熟睡" 跟 "死亡" 的兩種狀態,
這兩種狀態的共同點就是:五、六、七意識都是斷滅的熟睡就是說沒有作夢,作夢的原因通常是因為五官休息了,但是六、七還在運作,所以通常我們所作的夢,都跟日常生活的習性差不多,那熟睡到底跟死了有什麼差別,
想想,如果真的很累很有本事睡了三天身體也不會腐爛,但是只要"死亡"了,三個小時過後身體就會開始發臭,
是什麼讓我們五六七意識都斷滅的時候,還能讓身體維持呼吸,機能的運作正常呢?
因為這樣的差別,早期學者們推斷出還有一個主宰我們生命現象的意識那就是我們說的第八意識,也就是俗稱--靈魂
第八意識比我們的性格情緒更深,主管生命的種種跡象血液的流動,心臟的跳動,呼吸的自主性,求生的意志
跟第八意識絕對都息息相關,同樣的,我們的大腦干預不了這麼深層的意識。
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靈魂離開肉身,肉身就是死亡。
釋迦佛也形容第八意識是「先來後去主人翁」。
第八意識就是我們的生命意識,是生命的主人。
而且第八意識也儲存五六七意識的種種資訊,就像一個大資料庫一般,種下了很多"種子",種子起了現行,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因果"所以常會有一句話說要種好的種子,才有好的報應,其實還真的有點道理...
舉個例來說明意識的作用吧:
當我們看到一個紅蘋果,五官意識接收到這個影像,第六意識就會分出"看到這是蘋果、紅色",第七意識就馬上就知道"這是我喜歡的紅蘋果"存到第八意識就是"我有了一個看到喜歡的紅蘋果的經驗"
那本心呢!?
本心就藏在第八意識裡,因為沒有顯發流露,等於沒有,
本心就是所謂的「如來藏性」、「法性」、「菩提心」、「真如」、「本體」
如果本心法性能夠流露出來,就會"轉識成智",法性流露剛好跟意識的順序相反,第八意識會最先被"轉",第八意識會轉成「大圓鏡智」;大圓鏡智顧名思義就是想鏡子一樣,可以照出種種想見的東西,所以本心顯發的人想看什麼就會出現什麼,就是大圓鏡智"照"的功能,就如同鏡子般,不管是什麼都照,不會只照好看的花,如果有垃圾,鏡子也是會照,不會有所分別、挑剔。
路人
阿水伯所言甚是
我也能體會您的心情。
這樣簡單扼要,講完佛經的重點,但即然說到唯識的部份,我用比較簡單方式來說明一下吧!
只是借用唯識論來輔助認識我們的「本心」所以不需要拘泥於深入了解。
有個概念就夠了...
我們的意識在唯識論來說,簡單分為五、六、七、八
以及在第八意識之後的一個真如法性(本心體性)。
五,就是五官意識,這是最顯而易見的部份,每個人都有五官意識來感受的物質世界,
就是眼、耳、鼻、舌、身五官及其所對應的色聲香味觸等知覺。
再來就是第六意識了,第六意識就是我們的"意"。
就是我們的分別、判斷、記憶的意識,
我們大腦主要發佈的種種命令跟判斷,就是第六意識,
所有我們知識、被教育的種種,第六意識會很快的分辨出來,它介於表意識(五官)跟潛意識之間,可以說是一個分水嶺,譬如說,當我們看到天空,
第六意識會非常立即性的反應出"這是天空,這是藍色"我們所有認知的觀念概念,第六意識能夠馬上回應出來,
簡單的說,第六意識就是分別,判斷,也是記憶。
再來,就進入較深層的潛意識範圍了,怎麼說呢?
有些反應是我們大腦控制不到的,因為比第六意識還要深,所以叫做第七意識;第七意識很特別,主管我們的怒、慾、愛、慢,可以說是人的性格,因為非常的深層所以不受大腦控制,舉例,生氣了氣得半死,然後告訴自己"不要生氣",不會因為自己希望不生氣,就不會生氣;慾望也是,慾望的產生與消失不是由我們自主的意識所能掌握,愛,就是喜不喜歡,非常的主觀,如果很討厭某個人然後命令自己要喜歡對方,就能喜歡對方,根本就不可能;慢,就是自大,其實自卑也是同樣的情況,告訴自己不要自卑(自大),也不可能就這樣子就不自卑(自大)了第七意識雖然會受外在環境影響,但是先天的因素為主要,就算同樣的生長背景與環境,不同人的感受也不會相同的,因為人的性格不同,所產生的情緒也不會一樣,所以,第七意識就是性格,也是我們說的"執著"。
都說到這裡了,難道還有比第七意識更深的意識嗎?
待續....(一次只能PO 1000字)
hcc
謝謝阿水伯啊還願意來這兒晃晃 說些真正有意義的話
那個就請阿水伯啊跟那個香腸伯說一下啦
歡迎一起來做客 改天請你們吃飯啊
住佇打狗ㄟ阿水伯
欲望的過程是一種現象
現象背後有一個本質
現象是「質」
本質就是「量」
哲學的問題
「質」與「量」
也是【金剛經】講的「有」和「空」
現象是「有」
可是含有「空性」
龍樹思想
「有、空、中道」
「量」是空性
「有」看得到的質 物質
把這兩個對立綜合起來
就是「中道」(空有相融不二,中道實相) 就是「合」(空裡面還有的妙有)
從意識相中而超越成實體 自然而然就「不思善 不思惡」了(意識本身的存在不是虛妄 意識的分別才是虛妄)
透過意識所呈的萬象 「觀照」而能成實體稱之為「實相」(在六根中 不假外求)
人活在世間
透過「物質宇宙」及「精神宇宙」才能達到「自然宇宙」(色即空空即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離開人的意識去講天地宇宙不合理 所以原始佛教以你這個〝人〞為單位而講起)
【唯識論】
唯物 唯識 唯心
理論終究還是理論
講認識論的人一堆 而真正體會「存有」不知有多少啊
一直被誤會真〝無奈〞
(越來越不想講了)
2012年底到2013年初
小麻雀還是來趴成一片 在我的紗窗上
原來啊 才發現
它們是來拿東西的
仔仔細細地抽走我一根根紗窗的線
去築巢
難為他們了
這時代找不到到稻草
若有機會看到其中有我幾根紗窗線而築成的塑膠巢
我肯定很光榮而驕傲
呵呵
難為你們了啊 小麻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