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04 11:45:59野鶴

回家-結構派大師說家庭治療的故事隨讀

書名:回家-結構派大師說家庭治療的故事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作者:米紐慶等

內容簡介: 結構派家族治療大帥米紐慶,累積了三十年經驗寫就本書。當他述說找他治療的家庭所發生的戲劇性故事時,他揭露了掉入陷阱中的家庭成員隱藏的僵化角色,他直接但富同情心的治療風格,解開了婚姻衝突、親子問題、老年與退休適應不良……危機。每一次的治療機緣,都是米紐慶的智慧,與受苦郤拒絕改變的家庭之間精采動人的對話,他富創造力且大膽的為家庭解除危機的方法,讓我們更深入一窺每個家庭的不同運作方式。 本書靈感泉湧又充滿希望的書中,米紐慶引領我們看到家庭核心中潛藏的無窮力量。

隨讀雜想

「回家」,每次拿起這本書,看到書上大大的字眼就會引起心中莫名想哭的情緒。每個人對「家」都有一些的描述--是溫暖的歸屬、是避風港、是可以盡情耍賴與捍衛外侮之所在……常常都是美麗的想法,但在真實的家庭裡卻往往蘊含著許多的危機,並且會對人產生傷害。「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是中國人常說的話,這句話也點出一個人在社會的表現或許是能幹,自主有解決能力的,但當面對自己家庭時卻一籌莫展。

閱讀此書時,相對也引發自己過去的經驗。曾有機會到朋友家居住過一段時間,在他家裡觀察到朋友與家人互動模式,當時的我不曉得如何協助,所以只能保持安靜。但卻從中察覺到一些互動的關聯,於是心想:「似乎我找到了自己與家人的關鍵問題,這該可以回家試試看。」那時在朋友家的身分是局外人,所以對其家中的境況看的很清楚,映射回自己家庭中,自以為找到訣竅可以解決家人的相處之道。

然而回到家中,確實很清楚觀察到家人的相處是互為牽扯與連結,並且形成一個系統,環環相扣。所以當衝突現象出現時,便提醒自己不要陷入其中,成為舊有的循環模式,於是我保持沉默,拒絕被其牽動。初期確實能把持住不受家人互動的干擾,並且也減低了衝突現象,但過了兩個禮拜後立刻舊態復萌,雖然清楚的看到自己被那股力量牽引進去,但卻無力掙扎。過後反思,驚覺自己的能量很薄弱,雖然了解彼此拉扯的動力,但無能為力。所以我便搬離家裡,外出自己居住,然心中卻常有一份愧疚,可又覺得這該是最好的方法。

一個缺口,總會導引出另一個力量進入,水是往低處流動,生命似乎在維持一個動態的平衡。就系統的觀點去思考家庭中的關係,彼此沒有對錯,只是在維持一種平衡的狀況。但是人有七情六慾,在這中間情感力量與作用是非常強大的,彼此間的對應會有種種的情緒與行為,這樣的牽扯,即使人居住在外頭也依舊被牽纏綁住。
突然覺察到自己像一個傀儡,被重重的線給拉住,而這些線也與他人重疊……….。

人生是一連串事件的累積過程。本書作者描述自己的成長經驗,因為這些經歷會累積出個人價值觀與人生信念。而這些觀念與態度會映射到助人的歷程。助人者的角色,即使是客觀的說法也是一種主觀,因為在過程中有助人者的參與與介入,於是助人者也是其中一份子,除非你只是旁觀者。

曾看過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在教堂中禱告,因其生命歷程非常不順利,所以他期待變成上帝來協助他人。有一天上帝回應他的呼喚,讓他實習一天在教堂中的上帝,但告知他不要做任何事,只要傾聽。他很高興的擔任了這個角色,許多人來跟他訴說苦痛與不滿,但他只能傾聽卻什麼事都不能做,到了當天下午時,他終於忍不住插手管了一件事,並等上帝回來後,沾沾自喜的告訴上帝。然而上帝卻告知他插手後的結局並非正面,因為他所聽與看到的只是片段,所以他所協助與介入的參與,反而對造成他人的傷害,因為一個環扣會牽動另外一環扣。」嗯!這好像有一點「蝴蝶效應」的想法。

那助人者是該站在哪一個立場呢?或許該問助人者需要有怎樣的心態呢?作者在書中也曾提到,這些協助的技巧並非全然對案主有幫助,也有可能是失敗的。可是在這些家庭故事裡,曾有一段時間,他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或許那便是一種轉機,一個出口。

家庭故事不斷的更新,每個階段都不盡相同,或許可以尋找到類似的軌跡,但卻又有其相異的地方。每個人在家裡的角色與連接也不同。此時腦中突然想起一種遊戲,兩個人相距一段距離,中間以一條繩子作聯結,彼此施力與拉扯在此繩上,然後看誰有巧勁,可以贏得勝利。然在家庭裡卻是多人多條線,如何在這蛛絲馬跡中,將繩索重新組合或釐清或剪斷,這想來是助人者與其受助者另一段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