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17 13:02:30一片心

鸚鵡救火

鸚鵡救火-精衛填海-愚公移山

《舊雜譬喻經》23
  昔有鸚鵡。飛集他山中。山中百鳥畜獸。轉相重愛不相殘害。鸚鵡自念。雖爾不可久也。當歸耳便去。卻後數月大山失火四面皆然。鸚鵡遙見便入水。以羽翅取水飛上空中。以衣毛間水灑之欲滅大火。如是往來往來。天神言。咄鸚鵡。汝何以癡。千里之火寧為汝兩翅水滅乎。鸚鵡曰。我由知而不滅也。我曾客是山中。山中百鳥畜獸。皆仁善悉為兄弟。我不忍見之耳。天神感其至意。則雨滅火也

雜寶藏經(卷2)T04, p0455a(13)佛以智水滅三火緣http://www.buddhist-canon.com/SUTRA/DCX/BenYuan/T040455a.htm
有國名南方山。佛欲往彼國。於中路至一聚落宿。值彼聚落造作吉會。飲酒醉亂。不覺火起燒此聚落。諸人驚怕靡知所趣。各相謂言。我等唯依憑佛。可免火難。便白佛言。世尊。願見救濟。佛言。一切眾生。皆有三火。貪欲瞋怒愚癡之火。我以智水。滅此三火。此言若實。此火當滅。作是語已。火即時滅。諸人歡喜。信重於佛。佛為說法。得須陀洹道。諸比丘疑怪。世尊出世。甚奇甚特。為此村落作大利益。聚落火滅。心垢亦滅。佛言。非但今日為作利益。於過去世。亦曾為彼諸人。作大利益。諸比丘問言。不審世尊。過去利益。其事雲何。佛言。過去之世。雪山一面。有大竹林。多諸鳥獸。依彼林住。有一鸚鵡。名歡喜首。彼時林中。風吹兩竹。共相揩磨。其間火出。燒彼竹林。鳥獸恐怖。無歸依處。爾時鸚鵡。深生悲心。憐彼鳥獸。捉翅到水。以灑火上。悲心精懃故。感帝釋宮。令大震動。釋提桓因。以天眼觀。有何因緣。我宮殿動。乃見世間。有一鸚鵡。心懷大悲。欲救濟火。盡其身力。不能滅火。釋提桓因。即向鸚鵡所。而語之言。此林廣大。數千萬裏。汝之翅羽。所取之水。不過數滴。何以能滅如此大火。鸚鵡答言。我心弘曠。精懃不懈。必當滅火。若盡此身。不能滅者。更受來身。誓必滅之。釋提桓因。感其志意。為降大雨。火即得滅。爾時鸚鵡。今我身是也。爾時林中諸鳥獸者。今大聚落人民是也。我於爾時。為滅彼火。使其得安。今亦滅火。令彼得安。又問復以何緣得見諦道。佛言。此諸人民。迦葉佛時。受持五戒。由是因緣。今得見諦。獲須陀洹道。

太平廣記卷460 禽鳥一 http://www.shulu.net/gd/tpgj/449.htm
有鸚鵡飛集他山,山中禽獸輒相貴重。鸚鵡自念,雖樂不可久也,便去。後數日,山中大火,鸚鵡遙見,便入水濡羽,飛而灑之。天神言:“汝雖有志,意(明抄本意作“竟”。)何足云也?”對曰:“雖知不能,然嘗僑居是山,鄰獸行善,皆為兄弟,不忍見耳。”天神嘉感,即為滅火。--《異苑》

宋.劉義慶《宣驗記》: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LunCong/015/015a-39.htm
有鸚鵡飛及他山。山中禽獸,輒相愛重。鸚鵡自念:「雖樂,不可久也。」便去。後數月,山中大火,鸚鵡遙見,便入水沾羽,飛而灑之。天神曰:「汝雖有志意,何足云也!」對曰:「雖知不能救,然嘗僑居是山,禽獸行善,皆為兄弟,不忍見耳。」天神嘉感,即為滅火。
劉敬叔《異苑》與此同,另有變體,《宣驗記》:「野火焚山。林中有一雉,入水漬羽,飛故滅火。往來疲乏,不以為苦。」換成了雉,可見故事已廣被運用。《宣驗記》抄襲了《舊雜譬喻經》,只字句更簡練。清.周亮工《櫟園書影》第二卷、《魯迅全集》五、偽自由書,《王道詩話》也引用了。--有關前人對鸚鵡救火的研究頗多,如季羨林〈印度文學在中國〉;蔣述卓〈志怪小說與佛教故事〉等。

童話故事:鸚鵡救火
【明慧學校】有一隻鸚鵡,離開家去看外面更廣闊的世界。飛了幾天,它又累又餓地來到了一座山林,打算暫時在這裡安身。一隻小松鼠看到了這只來自異鄉的鸚鵡,馬上蹦蹦跳跳地跑遍了整個山林,把這個消息告訴給所有的動物:“快去看哪,來客人了,來客人了!”動物們為鸚鵡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鳥兒們唱起動聽的歌,小鹿們翩翩起舞,小猴們為鸚鵡採來了好多好多美味的漿果,讓它吃了個飽。鸚鵡面對這一切,十分感動。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所有的飛禽走獸都待鸚鵡特別好,鸚鵡也盡自己的能力為大家做事,大家都很喜歡它。雖然生活得很快樂,但是時間一長,鸚鵡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來。於是它向大家告別說:“這麼多天來,大家對我的照顧,使我非常感激,但我必須回家去了,希望你們多多保重。”動物們依依不捨地把鸚鵡送了一程又一程,還是不得不兩下分手了。過了些日子,不幸的事情發生了。這座山林忽然起了大火。這場火燒得可厲害了,烈燄滾滾,映紅了半邊天,百里之外都看得見。山林中的動物們無處逃竄,死傷無數,情況讓人慘不忍睹。鸚鵡遠遠地望見了這邊的大火,心中暗叫“不好”,它不辭勞苦地日夜趕路,趕到了著火的山林邊。它一次次地飛到附近的河邊,將羽毛在水中沾濕,然後把水灑向山林。也不知這樣來來回回飛了多少趟,鸚鵡累得頭昏眼花,幾次險些被熱浪吞沒,身上的羽毛也被燒焦了,但是火勢一點也沒有減弱,反而越燒越旺。鸚鵡毫不氣餒,還是不斷地灑著水。天上的天神看見了,就對鸚鵡說:“你也太自不量力了,憑你用羽毛灑的那一點水,是根本撲滅不了山火的,你這是何必呢,搞不好還會把自己的性命都搭進去!”鸚鵡回答說:“我知道也許幫不了什麼忙,可是我曾經寄住在那裡,那裡所有的動物都非常善良,待我非常好。無論如何,我一定要為它們竭盡全力,決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們活活被燒死!”
天神聽了這番話,很受感動,立即撲滅了山林大火,鸚鵡的朋友們終於得救了。
鸚鵡的這一行為確實很值得我們學習。重感情、講信義、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朋友、親人遇到危險或困難的時候,我們應該全力地伸出援助之手。

李衛東,<未解之謎:史前曾發生大洪水?>http://cul.news.sina.com.cn/r/2004-08-27/78286.html
天地分離時誘發了一場大洪水,近千米高的海浪呼嘯著撲向地球北半部,吞沒了平原、谷地上一切生靈。只有高原上的牧羊人僥倖活了下來……。這是上古神話傳說和早期宗教裏的記載。相傳,炎帝有個小女兒,聰明漂亮,名叫女娃。有一天,去東海邊玩。突然,巨大的浪峰吞沒了女娃幼小的身軀,她的靈魂化作小鳥,花頭、白嘴、紅足,名精衛,住在北方的發鳩山上。她痛恨波濤毀滅了自己五彩的夢幻。因此常常銜來西山的小石子呀、小木棒呀,投到東海裏去,發誓要將大海填平。《北山經》:炎帝之少女,……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陶淵明「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兩句詩哀悼。據說,東海有「誓水處」,因女娃淹死,精衛鳥(帝女雀)發誓不喝那裏的水。
薩滿教的禽鳥崇拜--鷹,是女性的化身。神諭:母鷹給人間帶來了光、火;後因羽毛裏掉火,山林焚燒,神鷹搬土蓋火,死于大海,魂化薩滿。我認為,"精衛填海"的神話,主要反映了人類對大海的憎恨,恨不能填平。世界各大陸幾乎都有大洪水的記載。我國西南有「伏羲」的傳說:雷公發怒,威臨人間,要給人類降下大災難。烏雲、暴雷、大雨、閃電、巨響,青面撩牙的雷公,持大斧從天上飛下。勇敢的父親用虎叉擊中了雷公的腰部,叉進一個大鐵籠。第二天,父親要到市集上買香料,囑咐兩個孩子:千萬不要給他喝水。狡猾的雷公,裝病欺騙了小女孩,得了幾滴水,恢復神力,掙脫牢籠。為了感謝小女孩,雷公從嘴裏拔下一顆牙,交給孩子說:種在土裏,如有什麼災難,可藏在果實中。父親回來,得知大禍臨頭,連夜趕造木船。孩子把雷公牙種到土裏,結出一個大葫蘆。孩子鋸開了葫蘆,挖出瓤,鑽了進去。這時,傾盆大雨從天而降,地底下噴出了洪水,淹沒了高山,淹到天門,天神們讓雷公退水。大洪水退得快,坐船的父親從空中摔死了。兩小孩倖存,長大結婚,人類又重新繁衍。蒙古族、滿族等的傳說《天宮大戰》就有洪水造民;《老爺嶺》也有洪水滅人,僅剩一個少年被沖到山坡上,與母鹿成婚育子。滿族說「九天女」與「漁郎」婚配,產下子女,在大洪水中淹死了。漢族有大量洪水的記載:《淮南子•覽冥訓》曰:「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蛐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洪興注:"凡洪水淵藪自三百仞以上。"《尚書•堯典》記載說:"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山海經•海內經》記載說:"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楚辭•天問》曰:"洪泉極深,何以填之?地方九則,何以墳之?"《孟子•滕文公》記載說:"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穴。"神話傳說之外,甲骨文「昔」字寫成?,三條曲線是「水」,圓圈中一點是「日」--太陽下到處是水,不見高山、平地。意思是:不可忘了從前曾有洪水氾濫。
精衛填海是「恨」,鸚鵡救火是「愛」。


《列子•湯問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扣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日本藤素 2020-01-05 21:57:14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