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16 10:02:09一片心

梵志吐壺

一、《舊雜譬喻經》:梵志吐壺
昔有國王持婦女急,正夫人謂太子:「我篇汝母,生不見國中,欲一出,汝可曰王。」如是至三,太子白王。王則聽。太子自為禦車,出群臣於道路,奉迎為拜。夫人出其手開帳,令人得見之。太子見女人而如是,便詐腹痛而還。夫人言:「我無相甚矣。」太子自念,我母尚如此,何況餘乎?夜便委國去入山中遊觀,時道旁有樹,下有好泉水。太子上樹,逢見梵志獨行來入水洗浴,出飯食,作術吐出一壺,壼中有女人,與於屏處作家室,梵志遂得臥。女人則復作術,吐出一壺,壺中有年少男子,復與共臥已,便吞壺。須臾,梵志起復內婦著壺中。吞之已,作杖而去,太子歸國白王,請道人及諸臣下,持作三人食著一邊,梵志既至言:「我獨自耳。」太子曰:「道人當出婦共食。」道人不得止,出婦。太子謂婦:「當出男子共食。」如是至三,不得止,出男子共食已便去。王問太子:「汝何因知之?」笑曰:「我母欲觀國中,我為禦車,母出手令人得見之。我念女人能多欲,便詐腹痛運入山。見是道人藏婦腹中當有姦。如是女人姦不可絕,願大王赦宮中自在行來。」王則敕後宮中,其欲行者從志也。師曰:「天下不可信女人也。」

二、荀氏《靈鬼志》:道人奇術
太元十二年,有道人自外國來,能吞刀吐火,吐珠玉金銀。自說其所受術,即白衣,非沙門也。嘗行,見一人擔擔,上有小籠子,可受升餘。語擔人云:「吾步行疲極,欲寄君擔。」擔人甚怪之,慮是狂人,便語之曰:「自可爾耳,君欲何許自厝耶?」其人笑曰:「君若見許,正欲入君此籠中。」擔人愈怪其奇,「君能入籠便是神人也。」乃下擔,即入籠中,籠不更大,其人亦不更小,擔之亦不覺重於先。既行數十裏,樹下住食。擔人呼共食,云:「我自有食。」不肯出,止住籠中,飲食器物羅列,餚饌豐賟亦辦。反呼擔人食,未半,語擔人曰:「我欲與婦共食。」即從口中吐出一女子,年二十許,衣裙容貌甚美,二人便共食。食欲竟,其夫便臥。婦語擔人:「我有外夫,欲來共食。夫覺,君勿道之。」婦便口中出一年少丈夫,共食,籠中便有三人,寬急之事,亦復不異。有頃,其夫動,如欲覺,婦便以外夫納口中。夫起,語擔人曰:「可去!」即以婦納口中,次及食器物。

三、吳均《續齊諧記》:許彥鵝籠
陽羨許彥於綏安山行,遇一書生,年十七八,臥路側,云腳痛,求寄鵝籠中。彥以為戲言,書生便入籠,籠亦不更廣,書生亦不更小,宛然與雙鵝並座,鵝亦不驚。彥負籠而去,都不覺重。前行息樹下,書生乃出籠謂彥曰:「欲為君薄設。」彥曰:「善。」乃口中吐出一銅奩子,奩子中具諸餚撰,酒數行,謂彥曰:「向將一婦人自隨,今欲暫邀之。」彥曰:「善。」又於口中吐一女子年可十五六,衣服綺麗,容貌殊絕,共座宴。俄而書生醉臥,此女謂彥曰:「雖與書生結夫妻,而實懷怨,向亦竊得一男子同行,書生既眠,暫喚之,君幸勿言。」彥曰:「善。」女子於口中吐出一男子,年可二十三四,亦穎悟可愛,乃與彥敘寒溫。書生臥欲覺,女子口吐一錦行障遮書生,書生乃留女子共臥,男子謂彥曰:「此女雖有情,心亦不盡,向復竊得一女人同行,今欲暫見之,願君勿洩。」彥曰:「善。」男子又於口中吐一婦人,年可二十許,共酌:戲談甚久,聞書生動聲,男子曰:「二人眠已覺。」因取所吐女人,還納口中,須臾,書生處女乃出謂彥曰:「書生欲起。」乃吞向男子,獨對彥坐。然後書生起謂彥曰:「暫眠遂久,君獨坐,當悒悒耶?日又晚,當與君別。」遂吞其女子,諸器皿悉納口中,留大銅盤可二尺廣。與彥別曰:「無以藉君,與君相憶也。」彥大元中為蘭台令史,以盤餉侍中張散,散看其銘題,云是永平三年作。

黃繼豪,<淺析《舊雜譬喻經》梵志吐壺之漢化過程>,【貝葉】第八期,頁57-61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MAG/mag93518.htm
「道人奇術」:荀氏《靈鬼志》,收在《法苑珠林》」61、《太平御覽》359。「許彥鵝籠」:吳均(469─530)《續齊諧記》。唐段成式(863年卒)《酉陽雜俎續集》貶誤篇:「釋氏《雜譬喻經》云:『昔梵志作術,吐出一壺,中有女子與屏,處作家室。梵志少息,女復作術,吐出一壺,中有男子,復與共臥。梵志覺,次第互吞之,柱杖而去。』余以吳均嘗覽此事,訝其說以為至怪也。」
而吳.康僧會《舊雜譬喻經》所載「梵志吐壺」,亦源於他經;《中國小說史略》:「而此一事,則復有他經為本,如《觀佛三昧海經》」卷一,說觀佛苦行時白毫毛相云:『天見毛內有百億光,其光微妙,不可具宣。於其光中,現化菩薩,皆修苦行,如此不異。菩薩不小,毛不更大。』當又為梵志吐壺之淵源矣。」周氏又說:「魏晉以來,漸譯釋典,天竺故事亦流傳世間,文人喜其穎異,于有意或無意中用之,遂蛻化為國有,如晉人荀氏作《靈鬼志》亦記道人入籠子中事,尚云來自外國,至吳均記,乃為中國之書生。」更直接說出了早在吳均作「許彥鵝籠」故事以前,荀氏已在《靈鬼志》中採用此佛經故事。吳均。印度「梵志吐壺」的故事自三世紀來華,到完全中國化吳均(卒於520年)之佳作,約經過150年。
「梵志吐壺」悟了「天下女人不可信」。第二篇主角:「有道人自外國來」。比第一篇的梵志神通,能「吞刀吐火,吐珠玉金銀」,亦能吞吐諸種器物,更能躲在小籠子裏休憇而「擔之亦不覺重於先」。此文通篇是荀氏的敍述,前段「語擔人云:吾步行疲極,欲寄君擔。乃道人自言,更合於小說形式;而其後的第三人稱,更是荀氏的敘述。真有語病之處是「籠不更大,其人亦不更小」。又第一篇「梵志口中吐壺,壺中有女;女人口中吐壺,壺中有男」的兩隻壺省去,直接吐出女、男。而最大的不同是添了一個擔人與小籠,讓道人進籠表演他的奇術。第三篇,再漢化,具體變為「鵝籠」,擔人為陽羨「許彥」,及十、七八歲的中國書生;而女子吐出的男人,又吐一女子。主旨也轉為「男女情愛之互不信任」。最後,書生贈與銅盤,更富於人情味與真實性。

張靜二,<「壺中人」故事的演化─從幻術說起>,【佛教文學與藝術學研討會】論文集(文學部份),佛學會議論文彙編2(1998),頁329-376,臺北.法鼓文化2001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NX012/nx86758.htm
美國黑金 2020-01-10 00:58:07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