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5 08:54:20象山慶

念佛人-不倒翁

念佛人與不倒翁(象山慶24.7.24)

   唐摭言》歷史最早的不倒翁是捕醉仙,又名酒鬍子,是勸酒的工具,用木頭刻成人形,上細下粗。飲酒時,人們圍桌而坐,由年齡長者捻轉捕醉仙,指向誰就飲酒,再由飲酒者捻轉,如此往復,直到盡興。宋.竇革《酒譜·酒令》:今之世酒令,其類尤多,有捕醉仙者,為禺人轉之,以指席者。南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席刻木為人,而銳其下,置於盤中,左右攲側,僛僛然如舞狀,久之力勁乃靜。視其傳籌所至,酬之以杯,謂之勸酒胡。」唐.盧汪<酒胡子長歌>:「胡貌類人,變有意趣,然而傾側不定,緩急由人,不在酒胡也。

    後人改造這個人偶,成了頭戴烏紗、身着官袍的玩具。明,徐文長<不倒翁>:「烏紗玉帶儼然官,此翁原來泥半團;忽然將你來打碎,通身上下無心肝。」以諷喻那些善應時勢而久保權位的人[1]齊白石<不倒翁>三詩:能供兒戲此翁乖,打倒休扶快起來。頭上齊眉紗帽黑,雖無肝膽有官階。」「烏紗白帽儼然官,不倒原是泥半團。將汝忽然來打破,通身何處有心肝。」「秋扇搖搖兩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笑君不肯打倒來,自信胸中無點墨。」另,池北偶為漫畫《不倒翁倒了》題詩此翁就不倒,自在又逍遙。賠錢無所謂,補貼伸手要。廠長照樣當,不愁烏紗帽。如今世道變,無法撈稻草。虧損得關門,靠山沒處找。時來厄運到,不倒翁倒了。」[2]都是暗嘲社會上攀權附勢者的形象。

    但是,民間的不倒翁卻是另一種趣味,清.趙翼《陔餘叢考》卷33:「兒童嬉戲有不倒翁,糊紙做醉漢狀,虛其中而實其底,雖按捺,旋轉不倒也。日本更塑造為許願吉祥物,以「達摩」祖師(Dharma為不倒翁,汲取他東渡中國傳禪法的典故,以「七倒八起」的禪坐造型,讚賞其百折不撓的智慧,能隨眾生因緣而施教,經千山萬水亦不退轉[3]。據說,台灣有以土地公(婆)為不倒翁,取其「福德正神」的諧音:扶得正

對淨土門而言,這可喻為一種信仰的象徵:念佛人對於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乘彼願力,定得往生」的決定深信而無疑,由此佛力住持於心,得不退轉,如不倒翁」之順教修行,永除疑錯;不為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之所退失傾動。」也就是一心信受釋尊、彌陀,及諸佛所說之淨土了義法,不被任何以聖道(通途)門而錯解淨土(特殊)義的各種「異說/別解」所迷惑、動搖。如兒歌所唱:

  說你呆,你不呆,鬍子一把樣子像小孩;

  說你呆,你不呆,推你倒下,你又站起來[4]

任憑你使力推倒,他左右搖擺之後又回到本來樣子。有如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的本願念佛人,大智若愚,於機法二種深信不顛倒、不退轉;就這樣一心念佛到老,平生業成、命終往生;心念單純如初生兒--與無量壽對比,我輩確如小孩;彌陀慈父亦視我為小孩,於守愚念佛中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被推倒了又站起來,不抗拒(隨緣),也不扭曲(不變),無所住而生其心、身娑婆而心淨土,即所謂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1] 民間說法,來自春秋楚國卞和,荊山採得璞,先後獻予楚厲王楚武王,被宮廷玉匠陷害,砍斷了他的腿。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在哭了三天三夜,文王知曉其事,嘆為「扳不倒之翁」。

[2] 秦濤2014歷史上的不倒翁何謂不倒翁?肚裏有重心,立足才得穩;仕途之道也如此。本書揭了權臣的老底,開了歷史的後門,從正史撿出34個權謀的代表人物。

[3] 【不倒翁】—自覺覺他

[4] 另一種版本: 說你呆,你真呆,鬍子一大把,樣子像小孩;說你呆,你不呆,把你推一推,你又歪一歪;要你躺下去,你又站起來。

上一篇:藕思(DM).6~10

下一篇:藕思(DM).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