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5 10:56:20象山慶

信,為念佛往生因

信為道源功德母,念佛乃是成佛因(象山慶23.12.23)

《六十華嚴‧賢首菩薩品》:「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是一切學佛人常聽常說的法語。然而,一般人又說佛法是「智慧」之教,因此,《大智度論》整合「信、智」的關係而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兩者似有先後,而不能偏廢。兩者在修學過程,須相輔相成;若缺一而單行,可能增長「無明愚痴」或「邪見諂曲」,都很危險。
上述是理想上「法」的融通,但落於現實上「機」有差別,也就是眾生根性的偏重與取向,有些人信強智弱,也有人智強信弱(若兩者均等或全缺,另當別論),這就要因材(契機)施教(說法):或取長補短、或先此後彼,總之由易入難的調熟、轉進、到家;時節因緣上或許有頓漸、快慢、直迂的對比,最終目標都是信智圓滿而成佛。因此,教相上就有「宗門/教下」或「聖道/淨土」的判釋與施設;這裡只說後者,並含攝前者:
聖道門:斷惑證真,心境一如,重於「智」而能度
淨土門:破疑生信,機法一體,專在「信」而能入
聖道門總括聖教八萬四千法門,或化約為禪宗/教門,再統稱約「諸行」;淨土門則不入於一代化前之教,而另有「別意、別趣」,所謂「一代施化之,為說念佛」、「化前教益,終歸念佛」,依佛出世之本懷而獨立成宗。此門此宗此法,偏為末法五濁罪苦(常沒)凡夫之平等救度,而兼攝三乘一切聖凡利鈍(聖道)之機,以功德迴向、乘佛本願而同生安樂國。其始終之關鍵在於「信」受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無邊智慧與無盡慈悲,以四十八願攝受十方眾生,同往涅槃之淨土、同享無量之光壽,而速成佛,度眾生。
信是「心淨」為性,「樂善」為業,深重的勝解「諸法實理」、「三寶淨德」及「世出世善」,以此為因而發起「有為者亦若是」能得能成的希望(深忍為因),並樂於依此修持而證果(樂欲是果)。可以說,信是對於「真理(實相)、三寶(功德)、眾善(正行)」有深入的理解及強烈的願求,是一種由解而行的動力與支撐,故稱為修道之源、功德之母,依此欣樂之心而堅決的投入佛法大海。聖道修行以此為起點而邁進, 信入、智度,相輔相成,順序上是先入而後度,這符合佛教之修行「信解行證」及智慧「聞思修證」之次第。淨土念佛更以信為始終一貫。
之所以如此強調信之重要、信之功能,就在於「念佛往生淨土成佛」之法,易行易入而難說難信,是以淨土三經與祖師諸論,無所不用其極的想方設教,乃至苦口婆心的付囑叮嚀,就為了眾生於此法門的起信破疑;善導大師《觀經疏》特為此詳述了機法二種深信,並延伸為觀經.小經.佛語.觀經.自心的「七信」,總稱「以人立信」,並開啟後文的「以行立信」,讓一切本願念佛人無疑無慮,不被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左右而專注奉行 。
信,為念佛往生因 - 淨土門 : 人生忽如寄,樂邦歸去來 - udn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