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9 09:46:29象山慶

偏依'善導',專稱佛名

偏依'善導',專稱佛名(象山慶’23.10.17)

西方淨土思想是依據佛陀在耆闍崛山說《無量壽經》、王捨城說《觀無量壽經》、祇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等三經,詳述彌陀救度及眾生被救之因果,極樂世界之殊勝莊嚴。想在今生領受「真實大利」的行者,應正確了解、貫通淨土三經的大意,依其經文條分縷析的演繹、歸納,點出其金剛眼目;若分別而言,《無量壽經》在於釋迦、彌陀二尊的遣喚:釋尊說阿彌陀佛的因源果海與酬報淨土,而勸往生,謂之發遣;彌陀本願在於平等濟度十方眾生,謂之招喚。此遣彼喚,以「六字名號」惠施一切;是「本願」為宗,「名號」為體。《觀無量壽經》是釋尊權開「要門」,調熟「聖道門」自力難行之定/散諸機,歸入他力念佛;攝機之行,稱名為先,成於往生之益;是「念佛」為宗,「往生」為體。《阿彌陀經》貶少善/少福的自力諸行,勸持多善根/多福德的名號,是「念佛往生」為宗,「所持名號」為體。
三經之宗旨一致:同以「專念名號」得生「彌陀淨土」。《大經》乃真實教,龍現全身,顯說無隱。《觀經》乃方便教,定散為顯,弘願為隱;釋尊廣開淨土之要門,彌陀顯彰大悲之弘願:「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小經》是敷演《觀經》流通分的餘義,唯勸「持名」相續之念佛。
那麼,善導大師為何偏弘《觀經》? 從教史背景,隋唐之際佛教界流行《觀經》, 或以其為淨土教的「止觀」之學,因此當代的開宗祖師,多為此經作疏,如地論(涅槃宗)慧遠(523~592)、天臺智者(538~597)、三論吉藏(549~623),而善導師(613—681)為了楷定(糾正錯誤,立為標準—破邪顯正)此三師之異說(及攝論宗《觀無量壽經》十念往生乃別時意說)而撰作了《四帖疏》。
廣而言之,日本淨土宗人從更多角度析論這個議題,.........
《觀無量壽經》由畺良耶捨於五世紀上於中國南方譯出,為南北朝隋唐之淨土信仰,最具影響力的經典。注疏超過十部,以六、七世紀為高峰。經中之三福、十六觀、九品等,為往生淨土的實踐與往生位階的評準,多被討論與引用。最初是僧稠(480-560)與淨影慧遠(523-592),以修行位階來理解九品,二人對於《觀經》的理解,讓我們了解《觀經》與禪觀有關,「十六行觀」是由觀行而除障滅罪。慧遠《義疏》以「觀佛三昧」為宗,並開五要釋其宗趣;另,智顗(538~597) 《疏》「以心為宗,實相為體」,吉藏(549~623)《義疏》「以實相禪觀為宗」 。
這三位大師中,淨影慧遠是涅槃宗「釋義之高僧」;嘉祥吉藏是三論宗祖師;天台智者是《法華》之宗師。都是當代德高望重、學博解深的名僧(這裡特尊智者大師的修證(五品、三昧),是「靈山法華會聽眾」的菩薩再來),為什麼偏用善導的《四帖疏》為正,而對破此三大師的「謬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