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06 00:28:59
阿煌
大陸元老作家 葉永烈筆耕40年 寫作1700萬字 眼明體健
葉永烈:心情愉快眼長明
作者:倪既新 日期:2007.02.18 上海《文匯報》
凡是讀書看報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葉永烈的,因為葉永烈筆耕四十多年,至今一直不斷有引人注目的新著問世。“你從19歲第一次出版著作以來,到底寫了多少本書多少篇文章啊?”有一次我問葉永烈。他笑了,一下子自己也答不上來。反正,在他60初屆的2000年,恰好編完的《葉永烈文集》就有整整50卷,1700萬字。
我相信,凡是做過文字工作的人都能領悟:寫作這1700萬字,意味著需要怎樣的精力、毅力和眼力!
這裏,精力毅力且不說,光說寫作和閱讀所必須勞費的眼力吧,因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留意或者還記得,也就是2000年,葉永烈在他50卷《文集》之外出版的2卷本《追尋歷史真相——我的寫作生涯》的《後記》中,曾經一再表示過:“由於視力日衰,醫生勸我從此可以告別文學創作。”他自己也有“正值花甲退休之年,告別文學”,“準備封筆”的意向。記得那不久後的一天,我在路上巧遇他們夫婦倆閒聊幾句時,就特別注意過他鏡片後的眼睛,心裏深深地為他和讀者惋惜。當然,他的外表並沒有什麼異樣,正如他後來笑說的:“這不像人家缺胳臂少腿的一目了然;眼睛失明只有我自己知道,別人是看不出來的。”不用說,因為視力不濟被迫封筆的最大痛苦和遺憾只有他自己體會。但事實上,那以後的葉永烈並沒有擱筆,他依然新著不斷。
其實,葉永烈的“視力衰竭”早在1991年就發作了。那年有一天晚上他出門,突然發現看到的路燈是花的,他以為是眼鏡片髒了,擦一下再看,還是花的。他不知道這是什麼緣故,回家後也沒當回事情。直到第二天早上起來和妻子一起外出散步時,發現看到的天空也是花的,這才知道不對了。馬上去檢查,跑了三家醫院才確診是視網膜脫落,已經很厲害了。當即在一家大醫院做了手術,但效果不好,以後他的左眼就一點視力也沒有了。而他的右眼又是800度的近視。醫生說,患視網膜脫落的通常只有兩種人:一種是靠眼睛工作的知識份子;一種是入水時眼睛容易震動受傷的跳水運動員。視網膜脫落往往會兩眼相繼發作,所以醫生勸葉永烈換個少用眼睛的職業,他說不能換。醫生就告誡葉永烈,要他儘量不要再寫東西了,因為發展下去別說工作,就是日常生活都將難以自理。
葉永烈是學化學出身寫科普起步的作家,所以對待自己病患用的也就完全是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既然不能改變寫作生涯的軌跡,那就改進寫作工具和寫作方式吧。
他立刻學起了電腦,下決心用電腦來寫作。第二年他就買了一台當時最新的“286”,使自己成了首批換筆的中國作家之一。這一點與其說是他勇於學新、敢於嘗新的本性使然,還不如實事求是的說,根本原因乃是為了減輕自己視力的負擔。十幾年前我到他家去,他就十分欣喜地在當時還非常罕見的家庭電腦上演示給我看:“用電腦不像手寫那樣累,字可以放得很大,眼睛就輕鬆多了。我寫信也是這樣,用電腦列印出來,最後簽個名。”因為用這麼點視力還可以繼續寫作,他為之躊躇滿志:“用了電腦以後我就一直是50萬字50萬字的在寫。唯一感到遺憾的,就是沒有手稿了”。
從做手術到今天,葉永烈的很多重要作品都是在這16年間用那微弱的視力借助電腦寫成的。他每年都出書,即使在打算“封筆”的60歲以後,還是出版了二十多本新書,好多本都有50萬字的篇幅。
他說:“我的螢幕和人家的不一樣,人家是白底黑字,我是藍底白字,而且字特別大。這個距離習慣了,我看書看報也就不用將老花眼鏡戴上脫下的忙乎了。”對這個成功經驗,他曾積極推廣。我的眼睛老花以後,看書寫字特別累,他就教我:“用電腦!因為螢幕和眼睛的距離正好是老光眼的聚焦距離。”果然,那以後我就又能輕鬆地持續工作8小時了。
當然,電腦再好,最後畢竟還得靠眼睛的生理視力來感知。葉永烈說:“我沒有刻意地去保護自己僅有的視力,為了趕稿子,有時仍然免不了落夜工作。”好在他有貼心的太太照顧。他太太說:“我們在國外的兩個孩子都帶來西洋參,他吃了當然對眼睛有好處。另外就是枸杞子。每天早上不管吃麵條還是麥片,我都要給他放點枸杞子,這對眼睛是很好的。開始他都是吃藥,夜光丸,5瓶5瓶開的。現在不吃藥了,就吃點枸杞子。但最主要是他心情始終很愉快。”
有人把眼睛比做汽車的大光燈,車如果沒有動力,大光燈就亮不長。而寫一本50萬字的書,閱讀總量起碼是這字數的10倍,所以,如果沒有整體的健康,也就不能有足夠的精力來維持持久的視力消耗。
葉永烈說,他所謂的鍛煉身體,就是每天傍晚和太太一起到外面去散散步,颳風下雨都不間斷,就此而已。“我沒有刻意的去注意身體怎麼樣。我認為心情愉快最要緊,要坦然地對待各式各樣的問題。那天跟莊則棟聊天,他也說:‘遇事不怒,基本吃素,多多走路’,哈,這是他總結的。”
顯然,這也就是葉永烈保持自己身長健眼長明的基本經驗了。
作者:倪既新 日期:2007.02.18 上海《文匯報》
凡是讀書看報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葉永烈的,因為葉永烈筆耕四十多年,至今一直不斷有引人注目的新著問世。“你從19歲第一次出版著作以來,到底寫了多少本書多少篇文章啊?”有一次我問葉永烈。他笑了,一下子自己也答不上來。反正,在他60初屆的2000年,恰好編完的《葉永烈文集》就有整整50卷,1700萬字。
我相信,凡是做過文字工作的人都能領悟:寫作這1700萬字,意味著需要怎樣的精力、毅力和眼力!
這裏,精力毅力且不說,光說寫作和閱讀所必須勞費的眼力吧,因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留意或者還記得,也就是2000年,葉永烈在他50卷《文集》之外出版的2卷本《追尋歷史真相——我的寫作生涯》的《後記》中,曾經一再表示過:“由於視力日衰,醫生勸我從此可以告別文學創作。”他自己也有“正值花甲退休之年,告別文學”,“準備封筆”的意向。記得那不久後的一天,我在路上巧遇他們夫婦倆閒聊幾句時,就特別注意過他鏡片後的眼睛,心裏深深地為他和讀者惋惜。當然,他的外表並沒有什麼異樣,正如他後來笑說的:“這不像人家缺胳臂少腿的一目了然;眼睛失明只有我自己知道,別人是看不出來的。”不用說,因為視力不濟被迫封筆的最大痛苦和遺憾只有他自己體會。但事實上,那以後的葉永烈並沒有擱筆,他依然新著不斷。
其實,葉永烈的“視力衰竭”早在1991年就發作了。那年有一天晚上他出門,突然發現看到的路燈是花的,他以為是眼鏡片髒了,擦一下再看,還是花的。他不知道這是什麼緣故,回家後也沒當回事情。直到第二天早上起來和妻子一起外出散步時,發現看到的天空也是花的,這才知道不對了。馬上去檢查,跑了三家醫院才確診是視網膜脫落,已經很厲害了。當即在一家大醫院做了手術,但效果不好,以後他的左眼就一點視力也沒有了。而他的右眼又是800度的近視。醫生說,患視網膜脫落的通常只有兩種人:一種是靠眼睛工作的知識份子;一種是入水時眼睛容易震動受傷的跳水運動員。視網膜脫落往往會兩眼相繼發作,所以醫生勸葉永烈換個少用眼睛的職業,他說不能換。醫生就告誡葉永烈,要他儘量不要再寫東西了,因為發展下去別說工作,就是日常生活都將難以自理。
葉永烈是學化學出身寫科普起步的作家,所以對待自己病患用的也就完全是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既然不能改變寫作生涯的軌跡,那就改進寫作工具和寫作方式吧。
他立刻學起了電腦,下決心用電腦來寫作。第二年他就買了一台當時最新的“286”,使自己成了首批換筆的中國作家之一。這一點與其說是他勇於學新、敢於嘗新的本性使然,還不如實事求是的說,根本原因乃是為了減輕自己視力的負擔。十幾年前我到他家去,他就十分欣喜地在當時還非常罕見的家庭電腦上演示給我看:“用電腦不像手寫那樣累,字可以放得很大,眼睛就輕鬆多了。我寫信也是這樣,用電腦列印出來,最後簽個名。”因為用這麼點視力還可以繼續寫作,他為之躊躇滿志:“用了電腦以後我就一直是50萬字50萬字的在寫。唯一感到遺憾的,就是沒有手稿了”。
從做手術到今天,葉永烈的很多重要作品都是在這16年間用那微弱的視力借助電腦寫成的。他每年都出書,即使在打算“封筆”的60歲以後,還是出版了二十多本新書,好多本都有50萬字的篇幅。
他說:“我的螢幕和人家的不一樣,人家是白底黑字,我是藍底白字,而且字特別大。這個距離習慣了,我看書看報也就不用將老花眼鏡戴上脫下的忙乎了。”對這個成功經驗,他曾積極推廣。我的眼睛老花以後,看書寫字特別累,他就教我:“用電腦!因為螢幕和眼睛的距離正好是老光眼的聚焦距離。”果然,那以後我就又能輕鬆地持續工作8小時了。
當然,電腦再好,最後畢竟還得靠眼睛的生理視力來感知。葉永烈說:“我沒有刻意地去保護自己僅有的視力,為了趕稿子,有時仍然免不了落夜工作。”好在他有貼心的太太照顧。他太太說:“我們在國外的兩個孩子都帶來西洋參,他吃了當然對眼睛有好處。另外就是枸杞子。每天早上不管吃麵條還是麥片,我都要給他放點枸杞子,這對眼睛是很好的。開始他都是吃藥,夜光丸,5瓶5瓶開的。現在不吃藥了,就吃點枸杞子。但最主要是他心情始終很愉快。”
有人把眼睛比做汽車的大光燈,車如果沒有動力,大光燈就亮不長。而寫一本50萬字的書,閱讀總量起碼是這字數的10倍,所以,如果沒有整體的健康,也就不能有足夠的精力來維持持久的視力消耗。
葉永烈說,他所謂的鍛煉身體,就是每天傍晚和太太一起到外面去散散步,颳風下雨都不間斷,就此而已。“我沒有刻意的去注意身體怎麼樣。我認為心情愉快最要緊,要坦然地對待各式各樣的問題。那天跟莊則棟聊天,他也說:‘遇事不怒,基本吃素,多多走路’,哈,這是他總結的。”
顯然,這也就是葉永烈保持自己身長健眼長明的基本經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