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李潼靈應 月琴哽咽/天人菊,再見李潼
李潼靈應 月琴哽咽
‧黃海‧
十二月二十六日,李潼火化那天,我起了一個大早,搭火車趕去羅東,想見老友最後一面。天雨綿綿,沈甸甸的心隨著火車抵達羅東,下了月臺,猛然想到忘了帶李潼家住址和電話號碼,心中焦慮起來。平常打電話給熟悉朋友,懶得翻閱本子,習慣憑著記憶直撥號碼,十年前來羅東看他,就像今天一樣,憑著腦袋儲藏號碼與他連絡,近年與李潼少通音訊,不知能否記得,心裡急急尋索,在火車站電話機座前徘徊發呆,試撥幾次電話不靈光,動過念頭想找經過的高中生問問,羅東大名頂頂之人,該有人認識,卻未必知曉其住處,想打電話到宜蘭文化中心,今天周日應該沒人上班。
望著車站外冷冷雨絲,我努力保持平靜,集中心力,把李潼的影像凝聚腦海,觀想李潼音容笑貌,沈入從前不假思索撥通電話的情境,再一次撥號,通了。
怪不得嫂夫人祝建太老師說,李潼常與朋友有不少感應事蹟。我說起昨天晚上想寫一篇有關螞蟻或火蟻入侵台灣的故事,不知怎麼的,隨手抓起桌上他的「台灣兒女」系列少年小說《我們的祕魔岩》,才翻一下,觸目進入眼簾的文字,為之一怔:「一群大螞蟻,在石椅排成曲折隊形,盤爬上杯子,舔食甘蔗汁。我看著,不想驚擾牠們,……就請牠們好好嚐一次吧。」李潼的文章怎會寫到螞蟻?我怎會這樣湊巧目見觸及?
我又說起,另一段近似的靈應事件:
文訊月刊在李潼去世當天(十二月二十日)來電,要我寫一篇紀念李潼的文稿,一月號要出特輯,作業時間緊迫,第二天封德屏總編又來電,火急催稿,並盼找出李潼與我的合照,我說,搬家的關係,手頭好像沒有照片,李潼那邊應該有的,卻不方便這時候麻煩祝老師索取,想起李潼送我一幅簡筆書畫,也許可以刊用,匆促之間能否找到就不得而知。放下電話,我心裡一團亂,書房與客廳、餐廳也是混合成一團亂,又如何大海撈針找到它?每次找起書籍文件,就常怪怨自己住在這等蹩腳擠迫地方,讀書寫作和工作難以伸展自如,李潼大約十年前送的書畫,是他從自己的《少年龍船隊》摘出「五月的和風…飄揚起來,少年人就要出發」的文詞,畫了簡單幾筆山水,護貝好了寄送我,1998年我搬到永和,一度懸貼書櫃,後來覺得空間擁擠,收藏起來,已多年未曾見過這項珍品,猶豫思索之際,順著自己的直覺摸索,怪怪,打開擺放舊雜誌精裝本書櫃,這張護貝書畫,就在書櫃的邊側之處一索即得,前後不到一分鐘時間,喜出望外。
李潼家門前幾個弔祭花圈,不約而同所題「瀟灑走一回」,刻鏤我心深深幾許,足足為憂鬱者長記為訓。客廳靈堂素樸,李潼優雅微笑沈思的影像,懸在舉目所見的祭桌前方,一進門就聽到輕柔溫婉音樂,靜默莊肅中有如絮絮低語一般的流水潺潺。簾幕之後,李潼酣睡沈深安躺聆賞,偶爾李潼似乎與音樂合奏呢喃不已,回應輕聲細語,猶如抱一支老月琴,三兩聲不成調。哦,太空旅行者沈睡冬眠,太空船即將出發,送行者湧起的離情別緒和濃濃思念,不覺淡化了,親友偶爾的低聲啜泣,猶似雨滴的伴奏。
哦,李潼只是睡了,即將飛向太虛山美水好之境,一如以往的調皮。
祝老師話語聲調如常,許是悲傷之情隱藏在無常人生的大愛裡,許是李潼的乘風飄空,笑歌遠颺彼岸,早有預期,驚濤衝擊己然平靜。三個大大小小的男孩,聽著媽媽差遣,裡裡外外、進進出出,彷彿我們是來此送李潼遠行。祝老師幽然說起剛剛教職退休半年才比較有時間陪伴李潼,以前上班時無暇照顧,李潼從無怨意。
與李潼形同伯牙、子期之交的童慶祥,成就李潼人間友誼另一傳奇。他,滿臉的謙和紋路,一望而知的喜樂君子,開心老童子,好意開車到火車站接我送我,哦,老童子是人間菩薩,七、八年來每天早上六點與李潼在羅東運動公園見面,練氣功,兩人練完氣功就泡茶聊天,無所不談,無所不喜,直到老童子上班為止,李潼要到什麼地方演講──不管屏東、台南、台中、臺北,他幫李潼提皮包跟著去,李潼講授他的小說或兒童文學,老童子教他的客家話。李潼去臺北關渡的和信醫院做癌症治療,老童子隨侍在側,卻常誤以為愁容萎靡的醫生是病人,豁達嘻笑的李潼才是看病的醫生,李潼是無可救藥的凡事樂觀者,常愛說笑,怪不得人緣好,李潼的遠走,牽動多少焦急仰慕、不忍之心。
老童子與李潼,若說是前世雙胞兄弟,絕不妄言,老童子老家在苗栗三義,兄弟姐妹八人,李潼直呼老童子「二哥」,老童子回家看老父老母,李潼亦喜同往,有時責怪你回家為何不告而別。我則在老童子身上覷見李潼人格特質投影,分享趣樂餘蘊,滿足些許懷念之情,早知哥倆這般恬淡自如,悟雲悟水味盎然,早該投奔羅東,湊上一腳,同享福杯。老童子與李潼的人間傳奇,讓我驚覺生命原是如此這般值得歌頌,油然生起我心,身邊老童子,亦無妨當作李潼子。
李潼棺木推入火化之前,我們同唱〈月琴〉、〈偶〉,眾人哽咽,黯然思想起宇宙遊子將八方離去。李潼的大哥與我同年,長李潼十一歲,低沈訴說往事,看著李潼出生,抱著李潼,帶他長大,之後李潼諸多文學榮耀,家人親友喜同分享,李潼一生活得很精彩。
我默默許願成為永遠的童子,瀟灑飄逸,也如李潼與老童子經常歡喜自在,思維常與常有喜樂交會。
(以上文章係根據中央副刊2005年1月9日刊出的〈李潼與老童子傳奇〉一文增補)
---------------------------------------------------------------------
天人菊
再見李潼
‧黃海‧
十二月二十日上午十一時許,突然接到作家六月(劉菊英)女士來自羅東的電話,她哽咽著說:李潼今晨七時許病逝家中,定周日(廿六)火化,一月二日在宜蘭演藝廳舉行追思會。六月聽說李潼病危,當天早上十點和友人從台北趕到羅東,已來不及見他最後一面,她說,李潼走時神態安祥平和,自從發現罹癌至今並未顯得特別瘦削。我驚訝婉嘆,人世無常,燦爛的生命花朵常只能短暫的開放,自一九八O年代初與李潼的文學交往,片斷片斷串連腦際,引發傷感。
大約兩年前,乍聽到李潼罹癌的消息,頗為震驚,印象中他是一個生龍活虎、活潑開朗、很會保健身體的人,那時我與他中斷連絡好幾年了,我適逢家庭變故,又面臨退休窘境,身心不安,遷居永和,呈隱居狀態,與文學界朋友少有連繫,間接得悉他在做化療,病情漸穩定,我只能默禱他平安,希望找機會去看他。兒童文學界陳木城(建安國小校長)熱心關懷文友是出了名的,我買了新電腦,學會使用電子郵件時,有一次探問李潼情況,他在伊眉兒說李潼看起來「壯得像一條牛一樣」,我也欣慰不少。私底下以為李潼各方面都是我望塵莫及的,他身體再怎麼差,也輪不到我擔心,我這個長他十歲、身體開過刀、受過很多傷、大小毛病不斷、被他取綽號「九命怪貓」的文弱書生,怎有資格與他爭短長?我住台北信義路的一些年,他每次來台北開會或領獎,我常撥空與他晤面,有時陪他走到火車站,送他上車,閒話人生和寫作,偶爾他身邊還帶著兒子。科幻人物與兒童文學人物,顯然常有交集時候。
他是天生的樂觀漢子,常是一副嘻笑知足樣子,有孩子緣,兒童心,李潼──正是台語「兒童」的諧音,他對人情世故的洞察和處理卻比遠我練達,相對於我時而身心交瘁,懷憂喪志,總是他在叮嚀我,要我有空去羅東玩,散散心,他說:「如果你不小心出意外的話,我會寫文章罵你,到時你又不能回嘴,不是太遺憾了?」
1991年金門開放觀光,五月間,國家文藝基金會、文建會等單位招待歷屆國家文藝獎得獎人赴金門旅遊,並舉辦文藝座談會,我們同被邀請,三天的相聚相處交流,我發現他生活歷練的豐富,遠遠在我之上,正是他孕育作品的資源所在;他能在歌詞、劇本、小說、少年小說、散文都有成就,卓然成家,實非偶然。記得我第一次聽到「都澎打火機」象徵一種身份,是他說給我聽的,一般年輕人以擁有它為榮,他還用動作描述它的用法。他談到在澎湖當兵的經歷,讓他寫了《再見天人菊》。小說中師生和友人的情誼,引人懷思,藉著吉貝嶼考察的情節,穿插出澎湖開發歷史及先民遺跡,澎湖的鄉土情懷躍然紙上,這本書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1993年冬,我到羅東看他,那時他已放棄教職投入專業寫作,大約剛剛接下圓神出版社「台灣兒女」十冊書稿的寫作案,他開車帶我去羅東運動公園走走,我們徜徉在冬山河邊的公園綠地,白雲青天之下,他一遍一遍吟哦著宋朝禪僧無門和尚的詩句,至今猶讓我低迴: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難怪他寫過膾炙人口的歌詞「月琴」「廟會」「散場電影」,不同文類上的傑出表現和進境,一直讓人刮目相看。他的專業寫作精神,羡煞了所有想像他一樣以寫作為生的人,包括我在內,但我只能當做是副業,太愛寫作,卻不能不顧生活,不能靠寫作吃飯,他卻有其得天獨厚的資質和體力,作家常被形容「蠟燭兩頭燒,流淚到天明」,李潼告訴我,他絕不熬夜,把寫作當成一般人平常的上班,保持規律的作息和定時的運動,讓思考清純,體力充沛,靈感源源不絕。
1999年四月底、五月初吧,靜宜大學文學院由趙天儀院長主持「第三屆全國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以少年小說為主題,我們同時獲邀前往,前一天晚上便進駐靜宜的招待所,我清楚記得第二天大清早李潼已打好了拳,自在悠閒等著大伙兒了,看起來他善於保健保養,不使自己過勞,讓身體機器隨時運轉順利,注意耗費腦力必須儲備體力,憑他的體魄,和樂天知命的個性,怎會英年早逝?林燿德去世於1996年1月15日,我在中華副刊寫了一篇悼念文〈作家往何處去〉,提到李潼與林燿德差不多同時於一九八○年代崛起文壇,兩人是已知台灣僅有的男性職業作家,在林燿德喪禮上,我遇到塊頭百公斤的吳鳴,他說文壇有三條大漢,一向樂觀健朗,是值得驕傲的猛將,林燿德「豹」形體、李潼「猴」形體,吳鳴自己是「熊」形體。如今豹猴皆走了,吳鳴後來放棄寫作,專任大學教職,他也一度是我聯合報的同事。
我中斷寫作幾年,退休後不久(前年秋)重拾禿筆,發現文學嚴重衰微,寫作出路成問題,不知如何自處,去年(2003)初,打電話就教於李潼,他說了一句充滿禪味、值得寫作者咀嚼的話:「寫作,是要讓自己寫起來快樂的;寫作,不要當作苦差事,那樣反而寫不好,不如不寫。」那一次,李潼以其慣常的喜樂幽默回應,反而對我多所關切,一如以往耳提面命善加保重,我以為李潼已經過了危險期,正在安養中,印象中以為他情況穩定,不需特別掛意。近年文壇上少有他作品出現,我也以為他平安無事。
天人菊的宿命勿寧說是天人菊的韌性,澎湖滿山滿谷的天人菊,代表的就是澎湖的生命。如今,也成了李潼另一個永遠的生命。李潼得到34座大獎,造就台灣文壇上難以攀爬超越的孤峰絕頂,他的去世,讓羅東增添了一處文學史蹟勝景。
(以上文章〈天人菊,再見李潼〉--2005年1月號《文訊》刊出)
下一篇:關於我的筆名「黃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