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與網路智慧 ──黃海
科幻與網路智慧 文/黃海
誇張一點說,科幻小說在它過去成長發展的歷史上,曾經預測了其後科學上的許多發明,諸如登陸月球、太空旅行、人造衛星、原子彈、電燈、留聲機、潛水艇、飛機、輪船、收音機、電視…等等,也就是說,在這些真正的發明出現以前,科幻事物就以小說或虛構文字呈現於讀者面前,人們每每在科學事物實現之後,對照先前的虛構故事,不禁讚嘆前人想像力的先進偉大,至於電腦和網際網路的興起,卻全然不在科幻小說筆下被掃描預測的範圍之內,科幻作者為之扼腕。
如果你家裡的阿公阿媽,或許不懂電腦,除非用錢都是兒孫給的,或是向銀行員以存摺提取,他去提款機價錢領錢時,必須懂得按密碼,懂得與如何與提款機對話,才能順利領到鈔票。電腦和網路無所不在,無人可以逃避。
網路使用的便捷和無遠弗屆,使得全球資訊一體化,將來人人都上網,位址可能不敷使用,根據聯合國人口專家一項最新的報告指出,三百年後人類平均壽命將達到九十五歲,日本人壽命可以達到一百零六歲,到二三00年,全球人口將維持在九十億,印度將超過中國大陸成為全球人口最多國家,大陸排名第二,美國第三,隨著未來資訊發展的需要,人類今後的行動通訊無遠弗屆,個人隱私的維護也得以滿足,更可以用在未來的星際通訊。
光和電速度是一樣的,每秒三十萬公里,地球到月球之間無線電通訊大約來回兩秒半,我們還可以忍受訊息的延遲,地球火星之間則有二十分鐘的距離,使用電話的話,一聲哈囉要四十分鐘才有回應,至於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冥王星則要以小時去計算,將來如果人類移民到太陽系的各星球,星際間的通訊,使用網際網路才有效率,雖然不能立時有回應,但每次接收到的電子郵件訊息量應是完整而大量的,自然比透過無線電的對話效果要好很多。
要說科幻小說全然沒有預測到網際網路的興起,也不盡然,稍微模糊一點加以附會來說,1895年以《時光機器》等書馳名於世的哲理派科幻小說大師威爾斯(H.G.Wells,1866-1946),曾經在1902年構思建議,應該創立一種「未來學科」組成工作小組,讓讓人們可以發現或警覺未來幾年或幾十年以後可能發生的事物,以便事先有所因應,威爾斯這樣的一種先進的、近於科幻式的「凡事豫則立」的構想,其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興起的「未來學」(Futuristicts),堪為比擬印證。威爾斯的預見和遠見,更在1937年談到未來的百科全書「要像一間思想交換所,一棟科學貯藏庫」,百科全書的機構毋須集中一處,可以是網路形式,組成一個真正的世界智庫,這樣的概念和先見之明,不正是今日的全球資訊網(WWW)的寫照?其實毋寧說是科幻作家對未來科技發展所提供的直覺想像可能。更早之前,十七世紀著名的英國哲學家培根( Francis Bacon,1561-1626)在他的烏托邦文學作品《新亞特蘭提斯》(New Atlantis,1627)提到設立解決所有人類問題的機構,從廣義方面來說,網際網路也正是提供提供解決人類資訊問題的一個良好方式。自從1992年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WWW)問世以來,每年幾乎以倍數成長,遠遠超過之前的電報、電話、無線電收音機、電視等所有通訊技術的成長率。
轟動一時的電影《駭客任務》描繪電腦網路發展的極致,人類幾乎被滅絕和奴役,呈現反烏托邦的未來,到時人類只是扮演替機器提供能量的角色而已。反烏托邦的電影震撼人心,描繪科技的夢魘和威脅,有緊張衝突的情節,也較易吸引觀眾;電影故事的理論架構和情節,來自移居加拿大的美國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1948-)的科幻小說。一九八四至一九八八年吉布森的《神經浪遊者》(Neuromancer)科幻三部曲,創造了「賽伯空間」(Cyberspace)名詞,成為科幻作品的時尚兒意,小說中假想一個「資訊世界裡的牛仔」凱斯,他能用頭腦與電腦網路相通,為某一公司所利用,成了網路駭客,網路旅行的幻想美不勝收,讓人眼花撩亂,小說質疑未來電腦中的虛擬真實將成為唯一的真實,肉體的生活反成為一種痛苦,網路空間有如無數的風景畫,人在全世界的網路中不斷的流浪,網路不僅包含人的思想,也包含人類製造的各種系統,如人工智慧和虛擬現實等等。吉布森的小說為科幻世界中開拓了「人機控制」新領域,為他贏得了全部科幻小說的大獎,《神經浪遊者》俺然成為當代的超級科幻經典。
網路結合AI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將可創造另一新奇領域,讓甲地某人的意志「進入」乙地的機器人,成為「遠距臨場機器人」,這項創意發明已然進入科幻話題,電腦科技的進展,帶來賦予機器人智慧的研究方向,這是明顯的科學與科幻糾結,交互影響的例子,雖然目前仍處於發展階段,網際網路結合機器人的應用,卻可以實現智慧機器人為人類服務的目的。家用智慧機器人可能就是後電腦時代的熱門科技產業,目前已經有稱之為「Virbot」(Virtual與Robot的簡稱)的虛擬機器人軟體可以在網路上使用。
打個比方,你可以人在美國紐約,進入電腦網路裡,操作遠在台灣台北或台南家裡的機器人,你將以另一「分身」臨場看到聽到摸到家裡的事物,你用機器人的身分幫忙自己餵狗、澆花、打掃、看家,甚至與妻兒擁抱、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