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影展《小曉》、《富都青年》:平凡人難以理解的悲傷
很久沒有連續看兩部片,今天任務達成。
先看了《小曉》,接著看《富都青年》,兩部片都在講「身不由己」這件事,《小曉》是ADHD過動症讓女孩小曉成為被歧視與霸凌的對象,《富都青年》則是沒有身份證明的大馬底層幽靈人口,鎮日躲躲藏藏,無法真正地「生活」。儘管兩部片的剪輯都有點碎,偶爾會給我敘事突然斷線的感覺,但它們都在某些部分打動了我。
《小曉》觸及了「包容」的侷限性,只要能「包容(忍受)」與自己不同的人,就能獲得獎勵,就能取得道德上的正確性,這樣的包容是真正的包容,或者只是一種偽裝過的假象?《小曉》片中,薇芳對女兒小曉以及小曉的老師保羅,有著十分複雜的情緒,有時候是嫉妒,有時候怨恨,有時候又是疼惜,這樣奇怪的情感拉扯,要一直到影片後段才讓我恍然大悟,進而理解這對母女在片中一來一往的對峙與衝突,並非來自她們的不同,而是她們的相似。
「人和人的相處都是這樣,距離越近壓力越大。」
小曉在校園中的處境,或是她與老師的互動,是否觸發了薇芳埋藏在內心深處的某些陰影,令她感到恐懼?如果薇芳在女兒身上看見了「自己」,那麼她對女兒的種種不耐,其實是她自我否定的情緒反應(為何我會是這樣與眾不同的人?),而這樣的心情,或許就能解釋親師會上,為何必須是母女兩人同時現身,讓小曉能夠親耳聽見這個世界對於她的真正想法,這個舉動是殘酷的,但也唯有讓女兒認清了現實,未來才不會對人性太過失望?
《小曉》是悲傷的,它的悲傷未必是批判人性之惡,而是人與人之間,始終存在一條難以被跨越(理解)的線,我們在電影中看到小曉的困境,我們同情她,以為自己可以理解她的想法,但當現實生活中出現如小曉這樣的孩子時,我們真能夠接納他們嗎?
《小曉》片中有一隻貓頭鷹,小曉常去看貓頭鷹,小曉覺得自己懂得貓頭鷹在想什麼,但當她想要釋放貓頭鷹時,鳥兒的反應卻跟她預期的不同,貓頭鷹甚至啄傷了小曉(這一幕超像《美國女孩》片中,姊姊和馬兒互動那場戲)。活在牢籠中的貓頭鷹,究竟是習慣籠子或是渴望離開籠子?籠子裡的貓頭鷹是小曉的隱喻,更是群體隱喻,站在籠子裡外的你我(不同種族、病症、職業、階級、性向等所劃分出來的界線),因著際遇的不同,感受性也就不同。這也是為何電影最後落在母親抱著女兒睡覺的畫面有打動我,像是在說,外面的人都不明白她們的情緒為何會如此容易失控,但至少還有妳(母親和女兒)能真正地看懂我。
看完《小曉》接著看《富都青年》,兩部片的調性差很多,但「你們這些活在平凡之中的人們,並不能真正懂得我的悲傷與無奈」的心情,又能彼此共振。《富都青年》聚焦在一對沒有身分證的阿邦和阿迪兄弟身上,他們很努力地生活,並且尋求 NGO 團體的幫助,盼能取得身分證,然而法律制度的缺陷,讓他們的希望不斷落空,而不斷躲避警方追捕、無法在銀行開戶、無法考取駕照、無法行使公民基本權利的日子,讓他們對於未來難以感到樂觀,而當一件意料外的悲劇發生時,這對兄弟的命運被推向更悲慘的地獄...
《富都青年》連兩天拿到金馬影展觀眾票選第一名,看完電影大概可以理解這個結果。對我來說,《富都青年》有讓我想起戴立忍導演的《不能沒有你》,它們都在講弱勢族群的困境,也在談論國家對於這些群體的忽視,帶來許多難以挽回的悲劇(而悲劇不只是單方面的傷害了弱勢者,甚而影響了其他階級的人)。只是,《富都青年》後段焦點大半集中在阿邦的身上,呈現他的痛苦與釋懷,這樣的表現手法確實很能打動人心,但也讓一開始很搶眼的阿迪一角變得平面(也讓阿迪與某個人見面那場戲的力量無法發酵),而覺得有些美中不足。
演員部分,我喜歡《小曉》的演員,陳意涵和林品彤非常棒,兩人在劇中情緒非常激烈極端,但有擦出火花,不過我最喜歡的角色是飾演保羅的劉俊謙,主要是保羅這個角色太妙,看起來很溫柔,但有時候又很霸道,看起來很正派,但當我看到他和小曉的某場對手戲時,我又覺得保羅這個人「怪怪的」,這種無法判定是好是壞的角色設定實在很迷人,可惜這樣精彩的演繹沒能獲得金馬的入圍。
《富都青年》的演員群戲也相當好,飾演阿迪的陳澤耀好讚喔,前半段搶盡鋒頭,完全圈粉。入圍新演員獎的鄧金煌(Money姊)也是一出場就吸引我的目光,戲份不多,但場場暖心,有把影片悲傷的調性給稍稍拉回來一點。另外今年金馬獎的五位男主角入圍作品我都看完了,撒花,我心目中的金馬男主角會給《富都青年》的吳慷仁。吳慷仁不是場場戲都亮眼,但他跟法師對話那一幕,完全就是得獎場該有的氣勢,無論是表情、動作或是導演給予的表演空間,都搭配得恰恰好,這場戲完全擄獲了我的心!!!
最後,《富都青年》片中,阿邦和阿迪有一場跳舞戲超腐的,我真心以為阿邦和阿迪會突然深吻起來...有沒有編劇要幫吳慷仁和陳澤耀配對寫個劇本啊?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