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靈魂是愛做的》:負面人生養成日記。
公民老師張凱文戀上中年男子高晉武,凱文在知道晉武罹患愛滋病且有妻子的情況下,依然決心與他走下去。然而,凱文是同志一事忽然在校園內傳開,網路甚至謠傳他有愛滋病,面對流言蜚語與校方和家長會的指責和攻擊,凱文該如何是好?
《我的靈魂是愛做的》藉凱文一角,探討社會對於同志與性平教育的偏見和歧視,即便學校課綱有性平教育,但礙於保守的社會氛圍,凱文被禁止在課堂上深入討論相關議題;凱文上課前,教室黑板上寫著大大的「GAY」字,那是學生對於可能是「同志」的老師的嘲弄(不會有人在黑板寫下Straight作為捉弄的主題);晉武的妻子曉薇即便知道丈夫的「秘密」,但他們依然繼續維繫著「夫妻身分」,符合家庭(社會)對於他們的期待;凱文不管有沒有罹患愛滋病,都因為一篇網路文章的指控,必須針對自身的「清白」做出回應,校方與家長會的行為是可被理解的「擔憂」,或是欠缺對愛滋病的認識,並以恐懼之名行對他人進行權益侵犯?
《我的靈魂是愛做的》有很多可被探討的議題,只是觀眾常被凱文的任性、情緒化的反應給帶離主題。例如凱文在課堂上質問學生:「你懂得尊重別人嗎?」下一場戲,他就忽然從母親家中搬離,沒有想過這件事會對母親的影響;或是在課堂上問學生:公投公平嗎、政府能夠代表多數人的民意嗎?話才問完,凱文馬上以粗暴的方式沒收學生手機,並且語帶威脅地說:「不要挑戰對老師的尊重」;或者凱文私下跟曉薇見面,直接要求對方跟晉武分手,甚至提議「妳可以找別人做試管嬰兒。」;或是晉武因傷入院,凱文在醫院大吵大鬧並責備護士小姐:「妳有沒有同理心啊?!」......
《我的靈魂是愛做的》的英文片名叫做「The Teacher」,凱文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一個公民老師該有的反應。觀賞電影時,我邊看邊搖頭邊看邊覺得這個角色也太自私太討人厭了吧。但我又無法不注意到凱文的每一個反應,都剛好符合他片中講過的話:他就是不懂尊重、蠻橫無禮、欠缺同理心、且欠缺安全性知識的人。
《我的靈魂是愛做的》給了觀眾一個很不討喜的角色,而這樣的不討喜,會否是導演的刻意設計?用以諷刺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嘴上道理說一套,但做的事情又是另外一套、諷刺人的偏執,只看得到自身的壓迫,卻不願去理解他人或許有著相似的不安與恐懼、諷刺歧視不只存在傳統守舊人士身上,很多以進步自稱的人,也常常抱持著同等錯誤、荒謬、歧視的態度?中文片名《我的靈魂是愛做的》,成了一種反義詞,凱文的靈魂不是愛做的,而是充滿酸苦、憤怒、焦慮、不安、具有攻擊性。
或許有些觀眾看這部片子會覺得受到冒犯,而這樣的冒犯是來自凱文的同志與公民老師身分、或純粹從「凱文的行為」去論斷他的對錯?我們在討論一個人一件事時,很難不去注意到「標籤」所造成的影響,擔心凱文一角會讓大眾對同志與愛滋病存在更多偏見(至少我在看片過程中一直感到很不安)。
然而,《我的靈魂是愛做的》用一個看似進步但充滿偏見的同志老師角色,訴說:公民老師可能欠缺民主素養、欠缺正確的性觀念(無論他是不是同志)、而社會對於愛滋病的不夠理解與焦慮,以及大眾對於同志族群仍存在歧視,會對既是同志又害怕愛滋病的凱文造成深刻影響,讓他習慣先一步否定他人的可能善意,並以刺蝟(高度防備心/扭曲)的方式去面對世界(例如他對學生與母親與曉薇與醫院人員的互動)。
從這個脈絡來解讀,《我的靈魂是愛做的》可以是藉由毫不討喜的凱文角色,反過頭來看凱文之所以會變成如此的原因(群體暴力扭曲了個體,個體的扭曲又變成群體暴力的一部分)。
我無法確認陳敏郎導演拍這部影片的真正意圖,只能依據影片給我的感覺做出回應。《我的靈魂是愛做的》之於我的問題:一,內容很多細節沒有交代清楚,例如凱文與晉武關係的戛然而止(我其實有懷疑晉武是以生病為藉口,用來疏離凱文),或是學生突然跟老師道歉,也欠缺對學生視角的補充。
二,影片的剪輯,一場固定鏡頭的場景,一直剪一直剪,導致演員的表演變得鬆散無法一氣呵成。電影裡凱文搬離家前跟母親的對手戲,本該是演員展現演技的時刻,沒想影片大刀一剪,邱志宇演出的凱文從前一秒還跟媽媽說要搬出去,下一秒突然淚流滿面,而且還流了一串好長的鼻涕,嗯......從沒有鼻涕到有一串鼻涕(或口水?)這段戲中間到底發生什麼事?!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張詩盈身上,她的戲被剪得好瑣碎,大大影響到我對這個角色的觀感。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上一篇:《大餓》:正向人生,陽光普照?
下一篇:《練愛iNG》:戲假,情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