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0 22:26:12hatsocks

台北電影節《尋找奇雞》:尼泊爾日常。



尼泊爾電影《尋找奇雞》,以1996年至2006年發生在尼泊爾的十年內戰為背景,講述帕卡的姐姐加入毛派游擊隊,離開前留給帕卡一隻母雞,只要母雞下蛋,帕卡可以用雞蛋換取生活所需,怎料父親將母雞賣給鄰村老翁,為贖回母雞,窮困的帕卡與好友啟蘭(村長孫子)得在時限內湊出一筆「贖金」.....。

要挑《尋找奇雞》的缺點不難,影像光線與構圖雖美,剪接卻有明顯問題,電影節奏不甚流暢,帕卡夜晚惡夢連連的場景,拍的過於冗長也太擺味道,令人感覺不耐。
但我還是喜歡《尋找奇雞》,一來影片很有「生活感」,演員口條或許生澀,不過只要鏡頭一帶到村民們的日常作息,又是如此自然與寫實,非常喜歡劇中幾幕畫面的處理,例如學校教室牆上嵌入的石頭黑板、婦人搗米的一致節奏、村莊裡唯一的一部電話、不斷廣播放送的電影放映會,或是傳統婚禮的禮儀習俗等,忍不住好奇想著,現在的尼泊爾偏遠村莊還像電影裡呈現的模樣嗎?




「我什麼都幫你,現在你不理我,這就叫友誼?」啟蘭。

二來《尋找奇雞》透過兩名男孩尋找母雞的過程,看見尼泊爾內戰對人民的影響。電影選擇孩童做為主角,因為劇本取材自導演 Min Bahadur Bham 的親身經歷,再者影片藉孩童的純真反映生存環境的不純真,帕卡和啟蘭是貧富階級差距懸殊的孩子,他們用真心換真心,用行動表達對彼此的支持,真摯感情對照成人世界紛擾不斷的利益權力之爭,更顯難能可貴;《尋找奇雞》也透過帕卡和啟蘭的雙眼,看見戰爭與死亡,如何在他們心靈刻下難以抹滅的陰影,電影裡,帕卡的姐姐加入毛黨,她追求的到底是更好的生活,或只是被權力單位洗腦與利用的工具?影片最後一幕畫面,鏡頭後景是大批難民離鄉的無奈,前景意外看到姊姊送給帕卡的項鍊,似乎暗示姐姐的死亡,亦或者......帕卡的死亡?!

三來,我蠻欣賞《尋找奇雞》偶爾散發的幽默,相當逗趣,這部作品乍看沒啥力道,但我在書寫文章時,腦海仍會想起電影裡幾個不太重要的配角,例如只會講「是、不」的村民(可惜領便當了)、喝酒欠債到最後買下酒館的年輕人、還有暗戀村長女兒的憨厚老師等等,這些角色其實都還蠻適合發展各自的長篇故事啊。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