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6 10:20:25hatsocks
《好萊塢黑名單》:我們終於撐過來了。
美蘇冷戰時期成立的「非美國行為委員會」(HUAC),專門調查左派團體,將與其持反對意見者列為共黨人士,誣陷他們為共黨主義份子與背叛者;曾是好萊塢知名編劇的達頓川波等十名劇作家,為抗議美國政府箝制思想自由,堅持不向強權低頭,遭各大片廠開除與永不錄用懲罰;失去工作的川波為維持家計,不得不匿名創作劇本,他寫下的作品甚至獲得奧斯卡獎的肯定.....。
看完《好萊塢黑名單》,第一個想法是:這部電影若在50年代推出,肯定是政治不正確,但在2016年的今天看來,卻是相當的政治正確;時代不同而社會氛圍與大眾輿論走向也就不同,身為少數(弱勢)族群,若選擇堅持己見並與當下環境(大眾)對抗,不免遭受龐大輿論壓力,有人因此窮困潦倒也有人妻離子散,更有人迫於現實,不得不改變原有立場,轉投向大眾懷抱(為求生存而背叛良心),只有少數人得以撐到人心思惟慢慢轉向他們這一方,立場轉換,生活得以重歸平靜。
影片尾聲,川波獲作家協會肯定,他說:「我們傷害對方,或受到傷害,但其實我們並不想交換那些傷口。我今晚說的這番話並非試圖傷害任何人,而是試圖治癒傷痛,修補多年來不斷被撕裂的傷口。更糟的是,這些傷口都刻在我們身上。」;川波的得獎感言,少了埋怨多了原諒與包容,不禁想起川波妻子在事件暫告一段落時說:「我們終於撐過來了」。這句話聽來既是鬆一口氣亦是難掩哀傷,川波一家「撐過來了」,可是有多少遭誣陷與迫害的人,根本撐不到這一刻?
撕裂的傷口要想癒合,人們得學會不被恐懼與群眾壓力所綁架、得理解「真正的」尊重與包容為何、得徹底明白造成傷害的原因,否則,類似的悲劇只會換上不同面孔(不同立場的戰爭與征服與威嚇),在你我生活中反覆上演類似劇碼。
導演Jay Roach把《好萊塢黑名單》拍的平易近人,兩個小時長度,一路看下來都算流暢而不覺沉悶,只是影片聚焦在川波與友人與家人身上,他們被歸類在「好人陣營」,即使川波有吸毒與情緒管理問題,觀眾也能輕易理解(原諒)他們的難處(並針對川波既是激進份子/受害者/有錢人等多重身分,提出不同看法與意見),反觀負面角色如赫達霍珀(Helen Mirren飾演)或約翰韋恩等人,性格扁平,片中只有看見他們的保守與可惡與不斷壓迫川波等人,卻沒有對赫德等人的出發點(行動)做出更有意思的觀察,不免可惜。
《好萊塢黑名單》不是太了不得的作品,但它有些片段確實安排的巧妙。
例如導演在片中剪入《羅馬假期》的「真理之口」橋段,葛雷哥萊畢克飾演的記者謊騙奧黛莉赫本飾演的公主說:「說謊的人把手伸進真理之口雕像,手就會被咬掉喔。」,公主因為心裡有鬼而不敢嘗試,她請記者先試試,記者小心翼翼地將手放入雕像嘴裡,突然放聲大叫,假裝手掌被雕像咬斷,嚇得公主花容失色。
《羅馬假期》裡的公主謊稱自己是平民,記者則是隱瞞自己的真實身分,兩個人都在說謊,差別在其中一個人掌握真相(記者),得以帶著興味捉弄另一個人;我們若把記者角色視為川波,他對公主的捉弄,不正似川波對赫德霍珀的捉弄,妳擁有實權卻看不清真相,被我(小人物)捉弄而不自知(《羅馬假期》後來甚至贏得奧斯卡最佳劇本獎殊榮);更進一步的聯想,「真理之口」無法測試出「誰在說謊」,不也像在影射「非美國行為委員會」(HUAC)利用恐懼操弄民心並造成對立,卻並不具備指出「誰才是真正的愛國者」的能力啊!
「我要拍一部影片,關於一個人挺身對抗全世界。」寇克道格拉斯。
「嗯,你勾起我的好奇心了。」川波。
《好萊塢黑名單》另一個有意思的戲中戲橋段來自史丹利庫伯力克執導的《萬夫莫敵》片段,寇克道格拉斯飾演的奴隸Spartacus在競技場上敗給黑奴,台上官員們要求黑奴殺了Spartacus,黑奴拒絕服從,反將手中長矛拋向官員;《好萊塢黑名單》剪入《萬夫莫敵》片段,一是藉《萬夫莫敵》的影史地位,再次強調川波對好萊塢電影的影響,一是透過《萬夫莫敵》主角對抗暴政故事,述說川波等人不向強權低頭的決心,一是呼應當時社會的種族隔離問題,不管是川波或黑人或其他弱勢者,唯有團結合作才能爭取到應得的權力。
看完《好萊塢黑名單》,我的奧斯卡男主角提名作品名單已經集滿囉。(灑花)
飾演川波的Bryan Cranston,把角色的不羈與叛逆給演的活靈活現,有著聚集觀眾目光的銀幕魅力,只是今年奧斯卡大風沒有吹向Bryan Cranston,得獎機率實在不高,當然,就算Bryan Cranston沒有獲獎,也無損他的精湛演出啦;另外,飾演川波妻子的戴安蓮恩(Diane Lane),妳怎麼完全沒有老啊?還是如此美麗動人!!!(羨慕)
看完《好萊塢黑名單》,補充幾個小感想。
其一,《萬夫莫敵》結局,Spartacus等人並未推翻暴政,但Spartacus的孩子將有機會在更自由的環境中長大;《萬夫莫敵》的劇情以古喻今,既是批判「非美國行為委員會」的粗暴,也像是川波對早逝作家亞倫赫德的致意。
其二,我沒看過《鐵牛傳》,但我很喜歡川波在片中說的墨西哥鬥牛與男孩的故事,沒有因為鬥牛死亡而歡呼的男孩,述說著男孩(川波和他的妻兒)對充滿歧視與暴力的社會的不安不解與排斥。
其三,川波匿名寫出的《羅馬假期》和《鐵牛傳》劇本,皆獲得奧斯卡提名與獲獎肯定,然而川波恢復掛名編劇後,便與奧斯卡絕緣,包括評價突出的《萬夫莫敵》、《惡魔島》和擔任導演/編劇的《強尼上戰場》等片。
其四,IMDB的《羅馬假期》網頁,編劇名稱保留有 Ian McLellan Hunter(川波借友人的名字發表作品),另外,《鐵牛傳》的編劇名單上,也有出現川波虛構的作者名字:Robert Rich,我挺喜歡IMDB在網頁上保留「非真實作者名稱」的方式,既是種記錄也是種警惕吧。
其五,電影裡,寇克道格拉斯對川波說要改一場戲,他說:「因為庫伯力克導演覺得這場戲不夠好,而我認為他是對的。」;到底庫伯力克導演要求川波更動哪一場戲,我還蠻好奇的哩。(會是寇克道格拉斯在片中播映的兩則《萬夫莫敵》片段?)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