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17 13:49:58hatsocks

2014金馬奇幻:《眾聲喧嘩》:聲音情書。



《眾聲喧嘩》對「聲音」的探索實在太精巧了!
看完簡短電影版《眾聲喧嘩》(95分鐘,改編自劇場大師Robert Lepage作品),好想看8小時完整舞台劇版。

《眾聲喧嘩》電影版僅擷取舞台劇版的其中三個段落。
第一個故事主角是蜜雪兒,一個患有精神疾病的婦女,腦海中常有許多揮之不去的雜音,令她不斷遊走在虛幻與現實間,必須依賴藥物控制才能如常生活。
第二個故事主角是湯馬斯,知名腦科醫師,由於酗酒問題導致他的雙手顫抖而無法執刀,湯馬斯執刀的最後一名病人叫做瑪麗,瑪麗是蜜雪兒的妹妹,一個酒吧駐唱歌手;湯馬斯後來戀上瑪麗的歌聲與脆弱,他問瑪麗可曾看過西斯汀教堂上的創世紀壁畫?他說米開朗基羅繪製的壁畫中,天堂部分像極人的腦部,小天使分布在畫面中的位置,像是各別掌控著人腦的不同感知能力,湯馬斯說:「人腦是最終極的創造者。」
第三個故事主角是瑪麗,她在手術過後出現短暫失語現象,透過復健與練習,慢慢重拾說話能力,然而瑪麗很快發現她不只有失語問題,竟連部分童年回憶與對父親聲音的記憶都遺失了......。



我不喜歡《眾聲喧嘩》的粗顆粒影像,畫質粗糙,看的不太舒服;但它有個動人且縝密的好劇本,深挖與探索聲音與人腦與記憶與音律間的關係。
蜜雪兒有個「眾聲喧嘩」的腦袋,儘管腦中雜音不斷,卻始終找不著「自己的聲音」,直到她走出封閉的心(外在與內在環境),與人交流並重拾對創作的興趣,透過文字創作與朗誦音律的幫助,終於聽見內心的自信回響。
湯馬斯是腦科醫生,他迷戀神祕的大腦運作方式,只是專研一輩子的大腦卻背叛了他,雙手不再穩定的湯馬斯不得不辭去原有工作,後來湯馬斯在酒吧聽見瑪麗充滿生命力的歌聲,寂寞心靈忽然找到落腳的歇處。(被歌聲給撫慰)
至於瑪麗,身為歌手卻失去語言能力,那是最糟糕的懲罰,瑪麗努力不懈的跟大腦對抗,緩慢恢復說話能力,接著又發現自己遺忘摯愛父親的聲音,為找回對父親聲音的記憶,她先請聾啞朋友幫忙讀唇語,解開無聲家庭錄像中的父親話語,然後找來配音員幫忙配音,意圖還原父親的聲音表情,可是每個配音員的腔調和語氣都不合她的意思,直到錄音室的朋友跟她說:「妳何不自己試試呢!」;透過影像與變聲處理,我們發現有聲與無聲、女兒與父親、過去與未來,全都連成一氣成為一體。



聲音,原來擁有這樣多種層次。
聲音,是精神疾病患者腦海中的雜音。
聲音,必須透過大腦神經傳遞命令,我們(人類)才能說話。
聲音,是幫助人們回憶往事與人物的方法之一。
聲音,是一種溝通與創作的管道。(對他人溝通也對自己心靈溝通)
聲音,讓蜜雪兒、湯馬斯和瑪麗感到挫敗,卻也幫助他們重拾生活的勇氣。
聲音,可以很憤怒很情緒化,也可以很溫柔很動人。
聲音,包含有聲與無聲,是藝術,是節奏,是韻律,是回憶,是創作,是各樣愛情。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