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04 11:13:39hatsocks

《搖滾預言》:甜膩卻無苦澀。



《搖滾預言》帶領觀眾一窺搖滾攝影大師Robert Knight如何崛起、如何從旁觀者(攝影師)變成其中一員(挖掘有天份的樂手)、如何擊敗性格中的自卑,贏得自我與家人肯定.....的心路歷程。

《搖滾預言》沒有如預期般地細膩描述Robert怎麼成為攝影師、舞台攝影與靜態攝影的差異、或者預言搖滾樂的未來發展等等;與其說《搖滾預言》是一部關於堅持追夢、永不放棄的熱血電影,我倒覺得它更像是一個男孩為跟家人和朋友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才會不斷付出偌大熱情與能量的「私」電影。
老實說,我對《搖滾預言》的傳遞的訊息與觀感有些保留。
《搖滾預言》的「畫面」打動著我,Robert拍下的一幅幅珍貴照片,都是「曾經」存在的璀璨瞬間,把一個人最青澀、最顛峰、甚至最後時光給凝結在膠卷上,「永恆」保留下來。
然而《搖滾預言》的「故事」卻無法感動我。
從事攝影師多年的Robert對自己缺乏信心,他的自卑源自以往一位好友對他說:「我不想和你做朋友,因為我覺得你不是藝術家。」;也來自家人的不認同,批判著他的職業毫無前途云云;然而經過40多年的不懈耕耘,拍過滾石、槍與玫瑰、吉他之神jimi hendrix、山塔那等知名樂團與樂手照片的Robert,不但人際網絡變的寬廣、拍過的照片市值超過3.5百萬美元、而且還有餘力幫助新興樂團與樂手一把。
Robert的樂於助人,應該包覆著多樣情緒吧,一是努力拉拔後輩,希望好聲音可以被更多人聽見;一是證明自己不僅僅只是攝影師,也可以是伯樂,實際參與他渴望被接受與認可的圈子;還有希望藉由自身的慧眼識英雄與他人的成功,來安撫早年被朋友或家人刺傷的自尊心。




自尊心啊,糾葛著人的一輩子。
我沒有大愛《搖滾預言》,原因也在此。
Robert在片中不斷強調:「我的人脈很廣、他們(樂手們)還沒紅的時候我就認識他們了、我的照片價值超過3百萬美元、以前家人不認同我的工作,可是現在我用賣照片的錢來照顧病重母親.....。」等等,彷彿唯有獲得他人認可,才能證明自己或年輕樂手的肚裡確實「有料」;彷彿唯有獲得商業成功,慧眼相中的樂手與樂團,以及花費大半輩子追求的興趣與喜好才有「存在價值」。
唉,總覺得人的年紀越增長,看事情的角度也越複雜、越難單純;忍不住自問,若是早個十年觀賞《搖滾預言》,我會不會更喜歡這部作品?
看著Robert開心的說誰成功了、我多麼以誰為榮、誰被唱片公司注意到並很快簽下一紙唱片合約.....,我其實更想知道的是在Robert擔任搖滾攝影師的40年間,看走眼了多少人?或有多少具天份的音樂家,持續被廣大樂迷所忽略,未曾真正冒出頭?
不禁想起我頗喜歡的紀錄片《重金屬叔要成名》,影片花了超過2/3的時間講述兩位中年大叔堅持在重金屬搖滾路上拼鬥,鉅細靡遺的描述兩人如何被拒絕又怎麼不斷奮力爬起,直至最後終於再次站上日本搖滾季舞台的過程;反觀《搖滾預言》,Robert像個穩固靠山,讓年輕樂手跳過許多關卡,直接受到唱片高層的重視;他與新興樂團和樂手之間存在的到底是友情?認可?還是彼此利用?我有些分不清。
《搖滾預言》通篇展現成功(與捷徑、人脈的重要性)的甜美果實,卻少了一份挫敗與奮戰不懈的苦澀調味,不免可惜。




若想在《搖滾預言》看到一名拍過許多珍貴影像的攝影師跟觀眾分享他的攝影經驗談,肯定會大失所望;相反的,《搖滾預言》請來多位知名音樂人現身說法,大談他們對音樂的愛,並且大秀吉他神技;喜歡搖滾樂、對殿堂級搖滾歌手如數家珍的朋友,較能在本片獲得觀影上的樂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