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11 10:19:38一生亦如夢

金庸的人生觀

金庸人生觀

前陣子,據說在世界日報社論版上,金庸先生自己寫了一篇,他自己對人生觀的看法與體悟,據說好感人呢。

其實,我對金庸先生不太熟悉,他的武俠小說我也只看過「天龍八部、鹿鼎記」,這兩部而已,而且還是沒看完,只是覺得故事中的人物,個個都是武功高強,然後每天都是在那裡打打殺殺、殺殺打打,很沒意思,名字又都好多,這個人跟那個人有世仇、那個人又跟另一個人有仇,打來打去,看得我都頭昏眼花了啦。

我還奇怪,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會迷上「武俠小說」?看武俠小說還不如來看古典小說,還要有趣味性些,紅樓夢人物的名字有四百多位,雖然我也常被這些「落落長」的人名給搞糊塗了,但裡面的詩詞我倒是侹喜歡的。

當然,金庸先生的小說可以風迷全中國人,不是沒有原因的,故事的曲折、俠客的英勇、美人、英雄間難解難分的愛恨情愁,在在都是很扣人心絃的啦。

據說金庸的文筆,真的是有神來之功,一位長輩在香港某報當主編,一天,他們幾位報界的人士們邀約金庸一起吃飯,席間某報的主編突然向金庸說:「金先生我的報紙等著您的小說,清晨要出刊呢。」

金庸馬上放下碗筷說:「好,你們先吃吧,我馬上動筆待會過來。」

金庸就到隔壁桌上書寫,不出二十分鐘,下一篇的連載小說已經出爐了。

金庸在世日報裡,提到他如何走上學佛的路,他的兒子自殺死亡,是他這一生裡最大的悲痛,那時段裡,他變得很喪志,覺得生命毫無意義,兒子的死把他的心也給一拼糾走了,他一直在探索生命、人生的意義是啥?

他就從哲學方面的書籍下手,再閱覽些佛學的書籍,這一看,他從中領悟到無常的事實的意義,大乘教義他不太能夠認同,反倒是原始經典「阿含部」方面,他獲益較多。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路途上,總是會遇到不少瓶頸、挫折,有人會有很大的領悟,有人只是從中讓自己跳過去,但後半段生命裡,還是被前者的影陰啃食著心靈,活著彷彿行屍走路般,毫無意義可言。

金庸的人生,因有他兒子的告別,讓他其中體悟諸法空性,因之,他後期的作品有著佛教的意味在,這樣的成績與體悟是他兒子用生命換來給他的,代價雖然太大了,但這趟生命之學,金庸沒有白白繳學費,他的人生觀從此更豁達與超越。Feb,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