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09 09:55:20豪哥(HAO)

2007改變生涯運氣的決定:培養敏感度,像創業家一樣思考

技術會被取代,趨勢會被循環,商業世界沒有定律,唯一不變、可複製的,只有企業家精神。資誠企管顧問公司執行董事林瓊瀛堅信,商業判斷的藝術,其實就像是黑手的功夫,累積知識沒有捷徑也不能投機,但卻能從小地方做起。

採訪.撰文/劉揚銘 lym@managertoday.com.tw  文章來源《經理人月刊》1月號

林瓊瀛資誠企管顧問公司執行董事。曾參加Price Waterhouse國際人才培訓計畫,專長為提供企業經營管理與人力資源整合規畫諮詢。

浪漫的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曾說:「市場經濟就是企業家經濟。」他創造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一詞,把企業家視為資本主義的靈魂、經濟發展的推動者。 在熊彼得眼中,企業家能發現別人看不到的機會、在風險和不確定性中做出決策、並且打破常規,實現經營管理的創新,這些能力聽來遙遠,其實離我們非常近。企業家並非天生註定,它需要一點一滴的培養,而且方法就在我們身邊。

吸納多變數 從多角度、多面向思考

商業判斷是一門藝術,商場上每個人都面臨變化的環境,從來沒有照著做就會成功的定律,「保持彈性是重要的,」資誠企管顧問公司執行董事林瓊瀛說。每個升任管理職的人,都有過去的成功經驗,也因為如此,遇到問題很容易就依照過去的成功模式來做。過去怎麼爬上來,以後也繼續如此。「這就是為什麼經理人的職涯發展愈到高階,就愈要去學會怎麼和外界相處,」林瓊瀛說。

在管理生涯的初階,組織的結構很清楚,有許多明確的經驗法則可以遵循。但愈往高階發展,就有愈多地方仰賴經理人自行判斷,「吸納更多參數,培養自己多角度、多面向的思考精神,然後保有一定程度的決策彈性,根據事態發展去做適度的修正,就能掌握商業判斷的敏感度,」林瓊瀛說。

在林瓊瀛的經驗中,商業決策的判斷常常回歸到最基礎的事實分析:該怎麼做?不這麼做會怎樣?利用SWOT分析,「把圍繞在決策周遭的因素做周密的思考,往往愈有商業直覺與敏感度的人,思慮愈周延。」

如何進行深度的思考呢?他鼓勵先發散、再收斂的思維模式,很多商業考量就像多變數分析,先把部分變數鎖定住、不考慮,然後多放一個變數進來,去考慮會有什麼影響?如果衝擊很微小,就把這個變數丟掉,再考慮下一個,在這個過程中,一步一步釋放出某些假設,就是一個完整的思考過程。

林瓊瀛提到在美國讀研究所的經驗,當時有一堂行銷學考試,他還記得老師給的題目是:百威(Budweiser)到日本賣啤酒,和麥當勞(McDonalds)到印度賣漢堡,你認為誰會成功?為什麼?「當時我看到這個問題,當場傻眼,因為有太多角度可以切入,」林瓊瀛說,雖然日本人很喜歡喝啤酒,但也很愛用國貨;印度人不吃牛肉,麥當勞在那裡能有什麼發展?換個角度想,日本人也很崇洋,麥當勞也不是不可能做豬肉漢堡。

他回憶那段每天沉浸在思考衝擊的日子,那時班上同學的經歷、背景不同,相同的問題從不同的人口中回答出來,每次都和自己的想法截然不同,從那時開始,他發現很多問題不能只用直線的方式思考。
從小地方做起 多看新聞、涉獵商業數據

林瓊瀛表示:「謀之在眾,決之在獨,思考的時候要盡量慎重,決策終究回到人的心志與膽識,」只要能在時效前決定,當然是多算勝、少算不勝。

商業世界判斷的直覺與敏感度,其實都來自對外界訊息多看、多聽。林瓊瀛表示,從最簡單的言談中,就能檢查自己掌握了多少商業知識。 舉例來說,有人在飯局裡問:「你覺得歐元會不會繼續漲?」另一個人問:「我觀察歐元,最近從0.9漲到1.3,你認為會不會繼續再漲?」後者顯然掌握了更多資訊。「我認為往後3年的經濟趨勢向上」和「往後3年經濟趨勢基本上是往上,但我認為有幾個下修的變數可能要掌控,第一是油價,第二是央行對通膨的態度……。」後者顯然又比前者更有商業直覺,但後者的直覺從哪裡來?其實他講的是IMF(國際貨幣基金)公布的資料,報紙上都讀得到,只看我們有沒有做功課、把接觸到的資訊內化成自己的商業判斷觸角。

千萬別小看這些隨手可得的新聞和商業雜誌,培養企業家可以從小地方做起。最近報紙都在討論中信金控,看新聞的人很方便就能去了解什麼叫「連動債」,知道它鎖定兆豐金的股價,只要兆豐金漲,中信金就賺錢,反之中信就賠,所以叫「連動」。

看商業新聞、雜誌、涉獵商業數據,這些「功課」構成一個商業資訊的平台,之後怎麼順利地在眾多選擇裡收斂、做出最佳決策,需要很多的學習。林瓊瀛在大學時養成每天看財經新聞、每個月看幾本商業雜誌的習慣,他說自己「學而後知不足,所以到現在也還在學。」

掌握本業變化 用競爭分析了解自己與對手

商業判斷的敏感度怎麼累積?林瓊瀛建議,從掌握本業的變化開始。透過競爭分析,去了解自己的公司在產業占什麼樣的地位?競爭力如何?競爭分析要求對主要對手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所以也要多涉獵商業動態、管理新知,和部屬一起組讀書會,定期討論也是可能的方法。特殊的專案盡量爭取參加,聽聽多元的看法,「說到最後,現在經營很困難,只有認真才能出頭,」林瓊瀛說。

林瓊瀛也有過青澀的時期,在他還是新人時,前輩帶他去開會,「剛開始可能講不上兩句話,但至少可以看看別人怎麼做,」有時候他發現某位主管很思慮很廣,總能想到自己想不到的角度,就多和對方接觸、多問問題。「千萬不要不懂裝懂,那會局限自己的發展,一問再問,有時甚至要三問、四問,」林瓊瀛表示,問了還是不懂,就勤做功課,出去開會,或內部討論時,臨場能不能提出更多看法,就看得出自己做功課的成果。

「年輕人要臉皮厚一點,因為年輕人最有資格問,」林瓊瀛說:「最困擾的其實是經理人,有時候問部屬怕丟臉,問長官又怕被『K』,問問題也是考驗經理人的人際技巧,」林瓊瀛自己不怕問問題,有事就問前輩,「畢竟他走過這麼多路,他不教我,誰教我?」找到學習對象,就盡量從他身上挖。另外,提問之前的準備也很重要,功課做得足,拋得出磚,才能引得到玉。

新趨勢一波接著一波,經理人常自問,有沒有什麼專業是不敗的?林瓊瀛的答案是:「沒有。」技術會被取代,趨勢會被循環,「唯一不變、可複製的只有企業家精神,」林瓊瀛說,商業世界沒有聖經、沒有定律,因循常規的管理者不能被稱為企業家,否則不會有那麼多人前仆後繼,不斷跌倒再爬起。商業判斷的藝術,其實就像是黑手的功夫,累積知識沒有捷徑也不能投機,但卻能從小地方做起。

培養商業判斷敏感度的資源:
*掌握「現在發生什麼」:看財經新聞、商業雜誌、研究數據,累積相關知識。
*研究自己的本業:利用競爭分析了解公司與對手。
*組織讀書會:定期討論商業書,有興趣的範圍可深入鑽研。
*找到學習對象:多提問,提問前勤做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