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02 18:00:16雨下
關於 "韻味"
其實我還沒有資格寫這個……
只是,兩週前,帶社團的時候,跟學生說起吐字,發現儘管我一再強調,他們卻未意識吐字的至關重要,甚至,在我已經 以實例解釋 為何 不用目前的國語,而必須用 帶著姑蘇音的「中州韻」(四百年前的「蘇州官話」)唱唸崑曲,我的臺大醫學系高材生還是要問「……不是應該盡量讓觀眾聽得懂嗎?」
搞得我第二天,一邊游泳一邊想,到底該怎麼解說,學生才能體會所謂的「韻味」。
「韻味」是不容易體會的,尤其在戲曲沒落的當代。以我自己的學習經驗來說,(最初學歌子戲)只因我當時的本嗓又大又亮,音又準,老師們總是相當「滿意」。絕對不是因為歌子戲粗糙、老師們不講究 ―― 板腔體的劇種,演唱者對語言的掌握,是首要條件,老師們不可能聽不出來「沒有韻味」的問題。老師若沒講,恐怕是覺得年輕人肯學就不錯啦,要多鼓勵,何況我已經「一響遮百醜!」
當時這「一響」,大大地阻礙了我的進步。儘管年歲漸長,加上改唱崑劇(大小嗓),我的嗓子越來越不響,可是我對韻味的「品味」的開發,依舊非常遲緩(真是沒有慧根啊!又不具帕華洛帝的天賦好嗓,還不學卡列拉斯用功一點)。我的老師是最以韻味著稱的了,再怎麼 不要求 我這個「曲友」,也算比一般老師有要求了,怎麼我就這麼不開竅呢?
大概是我骨子裡一向只把語言當作「工具」,沒有把語言當作藝術吧?儘管平時講話很懶,是「含滷蛋」俱樂部的基本成員,我其實已經算發音「能」準確(國、台、英)的人了(台語的入聲字、閉口音、濁音字,或英文的重音、難發的子音和母音,都沒問題),也沒有「怪腔」;但是「咬字」這項跟我所熱愛的戲曲藝術息息相關的重要「基本功」,別說練了,我甚至從來不懂得放足夠的意識去仔細聽和觀察。
另外或許是我受到小時聽的西洋歌劇的影響,習慣先把「音樂」放在「本位」―― 嗓音好壞、音準如何最重要;義大利文歌劇咬字也沒那麼難――不能說歌劇人不講究咬字,但『他們認為唸「準」了,而我們覺得他們根本在含滷蛋』的情況,恐怕比『我們說國樂器已經調準了,而他們還快要崩潰』更嚴重……
崑劇,說穿了,是「文辭本位」的劇種,比任何戲曲劇種都更文辭本位。板腔體劇種就不用說了,顧全「四聲」之後,演員在「音樂」上當然比崑劇有得發揮(否則也無法產生這麼多流派);就是其它曲牌體劇種,也沒那麼多「絕妙好辭」,板位、行腔也沒那麼嚴格的規定(吧?呃,其實我對梨園戲等的樂理並不懂,但我直覺是如此……這這..這方面,大家就將就將就,別挑毛病了)。
因為文辭本位,字唱準最重要(文人才不讓你辜負他的絕妙好辭――也就是說,讓觀眾聽得懂,的確是最重要的,不過,這個「觀眾」,指的是「高水準」的觀眾,懂崑劇的四聲腔格的觀眾,而不是懶得去搞懂崑劇語言的、慣吃「速食」的「現代人」!)腔沒有那麼多變化的自由度,所以吐字衍生的「韻味」越發重要。(絕對不是說京劇的韻味就不重要,可人家京劇韻味唱不足也還能耍花腔、賣高腔不是?)
嗐,我寫半天好像沒有結論,總之,當我10月底聽到許秀年唱戲,突然感動得眼淚快要掉下來(她唱得好是人盡皆知,我感歎的重點是:她的台語怎麼能這麼道地!唱得出這麼一顆顆珠圓玉潤不足以形容的台語「字」),而且也終於開始有一點點會品味崑腔的韻味的時候,就開始受不了學生的「無動於衷」了。我真是個沒耐性的「現代人」啊!
只是,兩週前,帶社團的時候,跟學生說起吐字,發現儘管我一再強調,他們卻未意識吐字的至關重要,甚至,在我已經 以實例解釋 為何 不用目前的國語,而必須用 帶著姑蘇音的「中州韻」(四百年前的「蘇州官話」)唱唸崑曲,我的臺大醫學系高材生還是要問「……不是應該盡量讓觀眾聽得懂嗎?」
搞得我第二天,一邊游泳一邊想,到底該怎麼解說,學生才能體會所謂的「韻味」。
「韻味」是不容易體會的,尤其在戲曲沒落的當代。以我自己的學習經驗來說,(最初學歌子戲)只因我當時的本嗓又大又亮,音又準,老師們總是相當「滿意」。絕對不是因為歌子戲粗糙、老師們不講究 ―― 板腔體的劇種,演唱者對語言的掌握,是首要條件,老師們不可能聽不出來「沒有韻味」的問題。老師若沒講,恐怕是覺得年輕人肯學就不錯啦,要多鼓勵,何況我已經「一響遮百醜!」
當時這「一響」,大大地阻礙了我的進步。儘管年歲漸長,加上改唱崑劇(大小嗓),我的嗓子越來越不響,可是我對韻味的「品味」的開發,依舊非常遲緩(真是沒有慧根啊!又不具帕華洛帝的天賦好嗓,還不學卡列拉斯用功一點)。我的老師是最以韻味著稱的了,再怎麼 不要求 我這個「曲友」,也算比一般老師有要求了,怎麼我就這麼不開竅呢?
大概是我骨子裡一向只把語言當作「工具」,沒有把語言當作藝術吧?儘管平時講話很懶,是「含滷蛋」俱樂部的基本成員,我其實已經算發音「能」準確(國、台、英)的人了(台語的入聲字、閉口音、濁音字,或英文的重音、難發的子音和母音,都沒問題),也沒有「怪腔」;但是「咬字」這項跟我所熱愛的戲曲藝術息息相關的重要「基本功」,別說練了,我甚至從來不懂得放足夠的意識去仔細聽和觀察。
另外或許是我受到小時聽的西洋歌劇的影響,習慣先把「音樂」放在「本位」―― 嗓音好壞、音準如何最重要;義大利文歌劇咬字也沒那麼難――不能說歌劇人不講究咬字,但『他們認為唸「準」了,而我們覺得他們根本在含滷蛋』的情況,恐怕比『我們說國樂器已經調準了,而他們還快要崩潰』更嚴重……
崑劇,說穿了,是「文辭本位」的劇種,比任何戲曲劇種都更文辭本位。板腔體劇種就不用說了,顧全「四聲」之後,演員在「音樂」上當然比崑劇有得發揮(否則也無法產生這麼多流派);就是其它曲牌體劇種,也沒那麼多「絕妙好辭」,板位、行腔也沒那麼嚴格的規定(吧?呃,其實我對梨園戲等的樂理並不懂,但我直覺是如此……這這..這方面,大家就將就將就,別挑毛病了)。
因為文辭本位,字唱準最重要(文人才不讓你辜負他的絕妙好辭――也就是說,讓觀眾聽得懂,的確是最重要的,不過,這個「觀眾」,指的是「高水準」的觀眾,懂崑劇的四聲腔格的觀眾,而不是懶得去搞懂崑劇語言的、慣吃「速食」的「現代人」!)腔沒有那麼多變化的自由度,所以吐字衍生的「韻味」越發重要。(絕對不是說京劇的韻味就不重要,可人家京劇韻味唱不足也還能耍花腔、賣高腔不是?)
嗐,我寫半天好像沒有結論,總之,當我10月底聽到許秀年唱戲,突然感動得眼淚快要掉下來(她唱得好是人盡皆知,我感歎的重點是:她的台語怎麼能這麼道地!唱得出這麼一顆顆珠圓玉潤不足以形容的台語「字」),而且也終於開始有一點點會品味崑腔的韻味的時候,就開始受不了學生的「無動於衷」了。我真是個沒耐性的「現代人」啊!
oykot
2008-03-06 21:57:24
也不介意有人來踢館
(真的要不爽的話, 把留言刪除就是了咩)
只是
您喜歡多問人, 也得找對象
並不是江浙人就懂崑曲
許多專業崑劇演員
對聲調尖團也未必說得出個所以然
總之
您問完, 要自己頭腦清楚地評斷一下
誰講的 哪部份 有道理
一個字, 有一個字的 "正讀"
它很可能有不只一個破音字
也很可能因為在 "行進中" 而改變音調
但是, 那並不影響它 "正讀" 的 "四聲"
一個字(的 "正讀") 也不會因為 "方音念法不同"
而從平聲變成仄聲
(不同的方音, 同一個聲調念起來可能不一樣,
但那與 該字是平是仄 無涉)
同樣的, 也不會因為方音不同, 而使一個 尖字 "變成" 團字
所以 "先" 不管哪種方音 怎麼唸, 它都是個 "尖字"
"下" 也永遠是個團字, 不會變成尖字
-- 除非是 "發音不標準"
發音不標準, 自然不在您的考量範圍內吧 ? 2008-03-07 01:19:00
喔唷唷!不好意思啦!我不是來踢館的,感覺板主好像不高興了...不好意思啦!我是真的不懂,而且身邊的朋友(相對於大陸網友)也不懂,偶然看到您的帖子,心想:哇!是台灣人又是昆曲演員,肯定知道我的問題徵結在哪裡,所以才這樣一直問的!
其實我後來想過一件事:理論上尖團字可以用閩南語判斷,但是閩南語也是難以理解如"先生"一詞可以有不同念法,意義也不一樣,所以要熟悉尖團字之前,恐怕閩南語也得有念得出布袋戲戲詞那樣的程度...唉,還是先念好母語吧
至於說信不信任的問題,倒也不是這樣!我是這樣想的:因為大家說的都不一樣,所以多多求證總是比較保險,而且多問,搞不好突然我就開竅了
我倒是沒想到,我這樣一直問,好像來意不善,不管怎樣,還是請板主多多包涵啦!
版主回應
沒有懷疑您來踢館也不介意有人來踢館
(真的要不爽的話, 把留言刪除就是了咩)
只是
您喜歡多問人, 也得找對象
並不是江浙人就懂崑曲
許多專業崑劇演員
對聲調尖團也未必說得出個所以然
總之
您問完, 要自己頭腦清楚地評斷一下
誰講的 哪部份 有道理
一個字, 有一個字的 "正讀"
它很可能有不只一個破音字
也很可能因為在 "行進中" 而改變音調
但是, 那並不影響它 "正讀" 的 "四聲"
一個字(的 "正讀") 也不會因為 "方音念法不同"
而從平聲變成仄聲
(不同的方音, 同一個聲調念起來可能不一樣,
但那與 該字是平是仄 無涉)
同樣的, 也不會因為方音不同, 而使一個 尖字 "變成" 團字
所以 "先" 不管哪種方音 怎麼唸, 它都是個 "尖字"
"下" 也永遠是個團字, 不會變成尖字
-- 除非是 "發音不標準"
發音不標準, 自然不在您的考量範圍內吧 ? 2008-03-07 01:19:00
oykot
2008-03-04 00:50:49
什麼叫 "不分尖團" ?
如果您要信任每一個人對您說的
(我又不認識您問的那些人是何等來頭)
那我也不知道要回答什麼了 or2
我不是中文系的, 沒念過聲韻學, 您還是另問高明吧 ... 2008-03-04 17:21:15
我發現,對於尖團字...我好像也是分不清楚的!我問了一些住在江南的網友,發現他們對於尖團字的說法竟不太一樣
照版主您剛才說的那個分辨的法則"峨嵋山下少人經"的"下"字,臺語可念成"ha",那這就是團字了吧?但沒想到竟然有人說這字不分尖團....我我我!徹底崩潰...><!!
真是不好意思,為了這個問題我好像"盧"了很久,不過這真是我n大困惑之一,而且我發現會說臺語,好像還是不能夠準確且快速分辨出尖團字...是不是中文系教聲韻學的時候,都會特別提到這個事情啊?如果是的話,那是不是在圖書館就可以找到類似的書呢?
版主回應
下 當然是團字什麼叫 "不分尖團" ?
如果您要信任每一個人對您說的
(我又不認識您問的那些人是何等來頭)
那我也不知道要回答什麼了 or2
我不是中文系的, 沒念過聲韻學, 您還是另問高明吧 ... 2008-03-04 17:21:15
嗯,聲韻學有教關於尖團音的判斷,五分鐘內可以教會你如何判斷,前提是你要隨身帶著廣韻......從廣韻的切語去看。(誰背的起來每個字怎麼切,直接背哪些字是尖團字我看還快些......)
我覺得, 看到一個字就能立即"不假思索地"分辨它的平仄陰陽尖團, 對(想)唱(好)崑曲的人來說, 是很重要的 ... (當然, 會分辨也未必唱得好就是) 2008-04-07 17: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