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13 22:47:37客家人

有食無食聊天穿

這是中國自古流傳的民俗節日,出自上古女媧娘娘補天的神話故事。相傳女媧是伏羲的妹妹,在盤古開天時,感於大地太過荒蕪寂寞,於是泥塑出人類。一回,水神與火神發生爭戰,水神因打輸羞憤而撞不周山。殊不知不周山乃撐天支柱,以致天地破了個大洞,頓時生靈塗炭,女媧不忍蒼生受苦,煉石補天解救了眾生。後來,為感念神恩、慶祝人類重生,客家人有了「正月二十補天穿」的習俗。

北台灣客家人還保留著這樣的傳統,對於「天穿日」非常重視,認為正月二十「天穿地漏」,不論家境貧富,「天穿日」都應該休息、不工作。相異於其他族群以元宵為年假的結束,客家得要過了二十才算正式畫下休止符。在以往封建時期,許多地區的官府衙門也都會選在正月二十日舉行「開印」儀式,也就是在這天起正式辦公,直到現今,仍有許多廟宇仍保有在天穿日 「開印」 的儀式。

然而,南部六堆未見拜天穿的風俗,很特別的是宜蘭的福佬客也有這項傳統,甚至,一些福佬人也受到客家人的影響,也有補天穿的動作。可惜,傳統習俗抵不了工商社會的發達,近來無論福佬、客家又鮮少見到了。

耆老認為天穿日當天一定會下雨,天穿日因為已接近春雨時節,下春雨還是可以解釋得過去。農曆正月二十日的「天穿日」,在客家庄有「拜天穿」或「補天穿」的習俗。這一天在天井或門前擺桌拜女媧神,主要祭品是煎甜粄、油追仔(球狀油炸之粄食)和紅粄(紅龜仔粄)。

客家人過年做的甜粄,總要留一塊以備正月二十煎來『拜天穿』,說是要給女媧娘娘用來補天的。這天以前一定是不做事,而且都要穿得很漂亮出去玩。聽老一輩的人說,天穿吃年糕眼睛會比較明亮,還有,不能拿針、不能曬衣服,不能曬棉被,裁縫師可以休息;女孩子就挑這天穿耳洞,就像客家人的除夕一樣沒有忌諱。

宜蘭縣的壯圍鄉有座「補天宮」,香火鼎盛,是台灣最大的女媧娘娘廟。宜蘭人無論是客家、福佬客或者純粹的福佬族群,過去都很常見在補天穿的。天穿的經驗在蘭陽平原很明顯並非客家人所獨有,即便到了習俗式微的今天,至少人們也都還聽過或看過別人補天穿。
  因為天穿日必須休息的緣故,自民國五十一年開始,在新竹、苗栗地區也衍生出另一項天穿日的民俗活動一「山歌比賽」,這一天,全國客家人無論男女老幼,只要是會唱山歌者,皆可參與競賽,近三十幾年,竹東那邊每年這天都舉辦山歌比賽,還分老年、壯年、青年、少年…平板組、小調組的,辦幾十年了,是高手過招的全國性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