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5-18 07:51:37光爸

當母愛蔓延時……

母親節又到了,光妹一家人祝大家母親節快樂!

當了媽媽以後
從去年四月一號開始,根據「兩性工作平等法」正式請育嬰假以來,真正成為「專人保母」已經邁入了第二個年頭。對我們一家四口(肚子裡還有一個)而言,今年是個新的開始,包括我們的手工雜貨店即將開幕、振君的社區營造工作也會持續進行、紀錄片的拍攝以及八月中旬會有新的生命誕生,所以去年的風風雨雨也會隨著新的挑戰逐漸被放在一旁(我不敢說遺忘,因為太深刻忘不了),很期待這些使自己進步的動力,能激發許多創意跟想法。
不過既然是母親節,還是要聊一聊當媽媽的心得,我很欣賞龍應台在她的舊作「孩子 你慢慢來。」這本書裡提到許多她對兩個孩子的教養方式,席慕蓉幫她寫序的時候,也有感而發地寫下了『在沒有成為母親的時候,一個女人要如何去生活,其實並無太大的限制。只有在成為母親之後,才能感覺到那種限制,和另一個生命互相牽連的複雜關係。在這個時候,怎麼去把日子過好,才真正需要智慧了。』 這幾句話深深地撞擊我的心,在沒有成為母親的時候,射手座愛好自由、無拘無束的個性讓我沒什麼牽掛,在成為母親之後,一個晚上起來餵奶四五次、白天還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做,如果困在自怨自艾的愁城裡,日子當然過得辛苦得不得了,如果擁有當媽媽的智慧,真的真的能幫自己度過一次又一次的關卡。
我昨天還跟振君開玩笑說,我一定是個超級好玩的媽媽,在我身上時時刻刻都會有好玩的事情發生,光妹覺得跟我在一起,實在太有趣了!所以才會一直黏著我。黏人的程度超乎妳的想像之外,包括推車車散步一定要媽媽推,別人都不行;餵飯吃東西也是要媽媽;連爸爸摸一下媽媽肚子裡的小baby,光妹都不准爸爸碰媽媽、常常要媽媽抱抱,媽媽肚子越來越大,仍舊不肯下來走路等等,諸如此類太多太多了。讓很想親近她又長得跟她幾乎一樣的爸爸十分傷心,望著這個有主見的小人兒覺得又好氣又好笑。

兩代的教養觀
阿公去年八月底過世,婆婆去年七月發現血癌,在醫院待了三個月,做過一次化療的她,不願再回到醫院接受痛苦的治療,從台中搬回頭份跟我們一起住,至今都是用生機飲食療法在控制當中(生機飲食療法這個觀念也是我們試了好久,婆婆才願意接受的),情況算是相當不錯。阿公在的時候,不會管我怎麼帶孩子,但是,婆婆就不一樣了,常常拿別人家的小孩來跟光妹比較,我始終認為,每個孩子本來天生就不一樣,不能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光妹是個相當敏感又高需求的寶寶,對每件事情都格外好奇,相對來說,照顧她的人必須不斷地滿足她,實在是件辛苦累人的事,遇到出國、到遠方出遊或是生病的時候,唯一可以相信的人只有媽媽,哭鬧聲是一定少不了的,看在婆婆眼裡,覺得我怎麼這麼不會帶孩子,她以前帶過的誰誰誰都乖乖的,誰又吃飯吃很多,誰又很會走路等等。念久了次數多了,我也覺得是一種壓力,因為婆婆自恃經驗豐富,不會理會我這個做媽媽的直覺,只聽到光妹的哭鬧,聽不出來到底光妹需要什麼?

居家生產好嗎
第二胎我們希望請助產士來家裡生產,想找助產士的原因不是因為怕SARS,是好幾個機緣湊在一起,先是在網站寶貝花園的媽媽-主婦,寄了一封「台灣女人,妳怎麼不生氣?」的e-mail來,讓我們重新思考了台灣的醫療制度,後來在關西剛好經過一間助產所,頭份也有一間已經停業的助產所,我們又上網看到花蓮的林森助產所,一些媽媽分享居家生產的經驗,覺得比較人性化,詢問之後,母乳會的媽媽也很支持這樣的做法,一般不了解的人,總以為電視劇裡演的「產婆」就是「助產士」,其實兩者有很大的差別,我們也希望助產士跟這個家庭甚至整個社區有緊密的關聯,而不是像醫生一樣,幫妳生完就走了,生孩子就跟做生意一樣,妳想打針就打針,想剖腹就剖腹,只要有錢就行!四月我們去了一趟東部,在宜蘭礁溪訪問到一位林淑媛助產士,更巧的是,當年她曾經在頭份廖婦產科實習過,很有可能「接」到振君,這些巧合兜共下(湊在一起),促使我們想居家生產。當然我婆婆是站在反對的那一邊,「我非常反對!太危險了!」劈頭就給了這個答案,我心裡想,婆婆可以讓自己不聽醫生的話,堅持不做化療,不相信醫生的權威,卻不先聽聽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
這時,我又要說說龍應台的「孩子 你慢慢來。」書中的一段敘述,有一篇叫「寫給懷孕的女人」,裡頭寫到:「初生的嬰兒屬於整個大家庭,……而不單純的屬於生他的女人。在一個西方的家庭裡就比較簡單。孩子的母親有最大的權利,任何人都得尊重生母的權利。……對於孩子的教養,她(指婆婆)可以從旁幫忙,或是提供過來人的經驗,甚至於表示不同的意見,但她最後一句話永遠是:『當然,決定還是在於妳做媽媽的』。」
但是,婆婆幫我決定很多有關光妹的事情,讓我覺得很不舒服。
我只想說,我們都是媽媽,感謝妳曾經伴著我的老公長大,我也希望用自己的方式陪著我的孩子。
在一向重視男嬰的宗族制度裡,我們幫光妹取了一個這樣的名字-「宗志祥雲廷維煥光」,祖先留下來的輩分排序中,光妹跟所有的堂兄弟一樣,有著相同的「光」字輩;也跟上上一代上上上一代的阿婆阿太輩的一樣,有著熟悉的「妹」,打破傳統又有新意,我們真的希望她能有不一樣的童年,所以願意讓她在夥房裡長大,不管下一個孩子是男生還是女生(我們跟醫生說先不要告訴我們這個天大的秘密,要享受驚喜的一刻!),都是用愛圍繞著長大,鼓勵多於責怪,希望明年有更多的心得可以跟大家分享。

尋求支援團體
寫完以後才想到可以提醒大家一下,多認識一些小孩年紀相仿的媽媽是很重要的,像是我有參加台北市文山區國際母乳會的每月聚會,不管什麼問題都可以一起分享,因為這些媽媽們的觀念想法都會比較接近,對於帶小孩的方式,過來人可以給新手媽媽不少意見,也會有比較新的資訊可以互通有無,當然也會得到多一點的鼓勵,一起打打氣加加油,帶孩子認識新朋友,更是一舉多得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