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23 10:18:18海賊王

讓永續社區不是夢

2005.02.21  中國時報
讓永續社區不是夢
廖嘉展


前不久,在「全球競爭力」排行中,台灣排名世界第四;「全球環境永續」成績在一四六個國家的評比中卻名列倒數第二。不管調查方法有無爭議,這個數據的背後正是「為富不仁」的象徵,對於長期關心參與台灣社會發展的人士來說,我們更應虛心檢討,台灣社會發展的進程,到底卡在哪裡?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與具體實踐,已是世界文明發展的核心價值,在鮮少有機會參與國際會議與交流的台灣,看來還是相當的陌生。在台灣,我們把他稱做是「永續發展」,也有相關的委員會,但看來仍無力影響重大的環境決策。最近遭大學研究生裸體抗議的兩大污染源(八輕與大煉鋼廠)的核准設立,就是最明顯的例子,難道這也是扁政府倡議「和解年代」另一種詮釋:向權勢低頭,要全民買單。


不可否認,台灣在面對全球化的競爭,有非常大的壓力,但是如果沒有發展的核心價值,終將如「船過水無痕」;或是有如海嘯,留下難以撫平的傷痛。

政權更迭,原本是彌補或修正不當發展或引領更動人願景發展的最有效途徑,但從上述的決策看來,毋寧是開倒車,讓台灣要朝綠色產業發展(尤其是吸引國外觀光客),永遠蒙塵。

歷經解嚴前後風起雲湧的各種社會運動,才有今日台灣的光景,背後多少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但,社會運動終也有疲乏的一天,能踏實的在自己生活的土地延續理想,是更多人的企盼。在這樣的情境底下,近十年前的文史工作的蓬勃,是社會運動的另一種轉型;而八十三年由文建會所提出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可說相當程度的吸納當時台灣的這股社會動力,這股力量不可諱言,是台灣近十年來由政府部門點燃,而在民間竄燒的一把大火,燒出了台灣的一絲希望。

十年過去了,現在社區營造也成為各部會施政的項目之一,只是,社區營造在部會是個體,到社區才是總體,過去十年的經驗,能為未來提供什麼借鏡?如果現階段的社區總體營造是跨部會的工作,它一定要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價值,一個值得全國人民共同奮鬥五十年、百年而不朽的價值。

我認為,如何建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永續社區」的價值與行動,是一個當務之急。

從「生態社區」到「永續社區」,聯合國、歐盟各國已有許多行動方案、評估指標與傑出的案例。筆者於去年身為營建署「生態社區示範計畫」的專管中心計畫主持人,鑒於生態社區多元面向(生態環境、精神文化、社會、經濟等)發展的潛力,曾建議把「生態社區示範計畫」轉為「永續社區示範計畫」,目的即是希望能再思考:讓社區自主運轉的協力機制有可能發生;如何讓年輕的社區工作者有在鄉工作的機會;找出社區產業轉型的途徑;也思考NGO第三部門能在「社區永續」的議題上,有在地實踐與國際接軌的可能性。

有效的政策一定要有有效的機制在支撐,我們已看太多浪費公帑,甚至是買票式的政策不斷在發生。台灣的資源有限,人的熱情也有限,面對「和解的時代」,應從社區的永續思考做起,畢竟那是跨族群的生活領域,請行政院謝院長好好深思,不用急於一時,好好端出可影響台灣百年的社造大計,那才是謝院長對台灣的大愛與不朽的貢獻。

圓融的智慧來自謙卑自視下的無畏、無求;來自尊重萬物,容忍、欣賞彼此差異的昇華;來自互相扶持、鼓舞所產生的巨大力量。人與萬物在這樣的生態中各得其所,各安其心,各享其福。

希望百年後的台灣,還有人在傳誦──有一群人這樣努力過的歷史。 (作者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