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0 05:31:43韋恩

邂逅VPI唱盤

                         邂逅VPI唱盤

VPI PRIME
     從三年前起我的SOTA Sapphire唱盤速度有不穩定現象,有時調一下微調鈕就恢復正常繼續工作。但心裡總是有些疙瘩沒想到不正常情況越來越嚴重,換唱盤勢必在行,看看二手廣告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結果。一方面我還有一套真空管機配Thorens TD125 MKII + SME3012R可聽所以急迫性沒有。另一方面這SOTA淵源於1985當年進口商朝鳳張先生引進新型SOTA真空吸盤唱機,先送至板橋公園街柯逸郎醫師(1940-2010)試聽聽後就留下。而柯醫師原有的SOTA Sapphire 因防塵蓋破損比較難處理就由我這死黨接下,眾所周知柯老大為人海派廣結善緣音響界恩怨情仇數不清,隔年1986我們五人(柯逸郎、蔡克信、張典齊、陳典倫及筆者)春秋黨創立台灣第一本地下音響雜誌『音響春秋』。因此睹物思友還有一些情感因素捨不得下架。

    從我結婚後一頭栽入音響迷的行列迄今39年頭,唱盤首先買國產Darling兩年後換Technics3200(第一次領略純真音質)、一年多後託友從日本帶回當時最熱門直驅唱盤Technics SP10 MKII 並裝三支唱臂、之後陸續用過SystemdekI 和Garrard 401裝兩隻唱臂SME 309 II 及3012R。當年SP10或401皆自己設計底座和唱臂可以體會不同音質的創造性,八零年代日本直驅唱盤式微被英美皮帶懸浮系統追殺,在最低點我將SP10認賠殺出(曾和柯老大商量過他說不要賣留著當擦唱片清潔機因扭力大)沒聽老大的話是這輩子憾事之一。401也在離開台灣時被林宜勝朋友接收賣出現在想起來遺憾之二。

 

SP-10MKII



Garrard 401

  去年路過音響店順便問一下唱盤近況,主事者推薦VPI Classic Signature 雖然VPI創立1978但很少聽過,近年蔡醫師用VPIAreis II我只問單點唱臂想當然爾不穩定,他回我不會不穩定。在注意VPI近況發現新型Prime 造型獨特黑色厚實的底座跳脫傳統方型設計改曲線很討喜,厚鋁合金大轉盤也符合現代趨勢,避震腳比傳統Classic系列好看多,3D列印唱臂為最新潮流,分離式馬達連座看起來也很專業,最重要一點價格滿親民的美金3800。

    一輩子沒用過單點唱臂的我還是有點擔心,我用過唱臂有日本Technics(雙軸)、SAEC 407(雙刀),Sumiko MMT(流體阻泥樞軸)、英國SME309II、3012R(單刀單軸)、愛爾蘭製Vestigial(Gimbal分體雙軸)。早期單點唱臂只有DeccaFormula 4、中期有Well Tempered、近期有Audio Craft、Graham、Kuama、VPI等。理論上單點支撐唱臂近乎零磨擦力的優點,若能在崎嶇不平而又左右扭曲的唱片溝紋中所作的動態移位時,尚能保持原有靜態關係,應是一個最理想的設計。但操作時的不安定感使某些人(像我)望之卻步。最後在2015年底下了一個沒十分把握的決定,下聘將VPI Prime娶進門,心想八零年代美國三大唱盤廠VPI、 SOTA和Basis目前只有VPI還倖存新產品開發還蠻積極。買他的新產品不會錯吧!

    開箱後取出四只隔離腳墊才細看底邊不是平面是由三個鋼珠三點著地,上邊倒圓錐也不是單點支撐而是也有三顆鋼珠三點支撐。裝時沒特別感覺當使用時奇蹟出現隔離共振效果奇佳不比懸掛彈簧差。轉盤重約12磅但馬達更有力每次啟動皮帶總會出現摩擦聲在YouTube有人示範VPI也有同樣情況。裝好唱臂搖搖晃晃這個罩門很不習慣,用了那麼多年隱定軸承唱臂改用單點支撐唱臂實在有點忐忑不安。當唱臂放下唱針進唱片溝槽時神奇音響出現了和35年前國產Darling牌淘汰換成日本製Technics3200加上Ortofon唱頭感覺一樣。真的是升級一大截而不是音質音色的改變,更奇怪的是雜音或唱片炒豆聲減少幾乎聽不到,每張唱片都更加live(活生感)特別比較了Frank Mills的 Mary, Queen ofScots曲中左後方吉他弱音裝飾伴奏音特別清楚証明它的解析力很強。此時心中一切烏雲一掃而空,通常名牌效應大致比較不會和理想有大衝突VPI能存活37年技術和銷售手挽一定有它的道理。

    VPI是個唱盤老廠,本來開始注意它的產品也在傳統木製方型機座Classic Signature系列,當少東Mat Weisfeld接手初試啼聲推出首部產品充滿現代感,打破以前不是圓型就是方型的傳統改用曲面設計。像我這種老派能邂逅而接受,而且實際操作聽完之後能滿意而有感啟發,為文與Stereophile共享之。


VPI Prime Turn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