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05 10:06:57

東協

全球最大單一市場即將成形
有鑒於東協各國與中國大陸於二○○四年九月就貨品貿易部分達成協議,並在去年十一月二十九至三十日於寮國永珍舉行的第十屆東協高峰會上共同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預定將在二○一○年達成貨品貿易自由化的目標,屆時東南亞地區將形成一個以中國為主導的「第三個中國」亞洲經濟圈的新概念,並且成為全球最大單一貿易市場。面對此一趨勢,政府當局須審慎應對未來可能的各種局勢,以避免台灣今後遭到邊緣化的風險。
  所謂的「第三個中國」概念,就政治實體而言,自一九一二年中華民國誕生起至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為止,這段期間被稱之為「第一個中國」,其意涵乃是指中華民國;而「第二個中國」則是以一九四九年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主體;至於「第三個中國」的概念,則是以東協十國與中國大陸簽署的「東協10加1」自由貿易協定(FTA)為主體。
   而經濟部國貿局為因應二○一○年「東協10加3」的合作一旦實現,屆時台灣所面臨的壓力勢必更多,因此為了突破這個困境,國貿局日前也提出了六大因應策略以為支應:(一)積極參與國際經貿組織促成貿易全球化、自由化。我國經濟是以外貿為導向,全球經貿環境越自由對我經貿發展越是有利,因此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仍應是我國參與國際經貿舞台的首要工作,未來將在WTO的架構下與其他會員共同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有效爭取我國經貿的利益。
   (二)推動與相關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國貿局表示,截至目前為止,我國除了與巴拿馬完成FTA的簽署並實施外,與巴拉圭及尼加拉瓜等中南美洲邦交國正進行洽簽中;而鄰近的日本、紐西蘭及新加坡等雖曾經表示與我洽簽FTA的意願,但在中國公開阻擾後,他們均要求低調進行或由民間出面推動,目前我國與日本、紐西蘭、新加坡等推動進展為先由雙方民間機構或商會從事評估或共同研究,這部分我國仍將積極尋求與台灣經貿互補的國家洽簽FTA。
   (三)推動貿易投資便捷化。我國除了在APEC與WTO架構下積極從事貿易投資便捷化工作外,同時也正在大力推動貿易無紙化工作,並列為國家重要旗艦計畫,以改造貿易流程、簡化文件、降低我貿易成本。
   (四)推動全球出口拓銷方案,擴大市場佔有率。為推動全球出口拓銷方案,國貿局將結合政府及民間團體資源全力拓展出口,協助業者全球布局,並配合產業發展政策,加速我國廠商及產業轉型,以提升貿易競爭力。
   (五)落實執行「全球運籌發展計畫」,推動「自由貿易港區」設置。國貿局表示,台灣為東亞國家中主要的零組件中間材料輸出國,並且已在東亞地區建立緊密的產業分工網路,展現全球運籌的靈活生產模式,具備掌握東亞版圖擴張的利基。為續保我國競爭優勢,政府將全力強化核心產業競爭優勢,並落實執行「全球運籌發展計畫」,推動「自由貿易港區」設置,以增強企業之運籌能量。
   (六)過去我國被喻為亞洲四小龍,並且成為開發中國家的典範。如今東亞出現區域整合風潮,為提升台灣競爭力,我國首先要持續致力發展國內產業,維持在世界經貿的地位,使各國在考量自由貿易區整合之際,認為將我國納入才能產生最大效果,並達到此一共識。
跳脫「東協加中國自由貿易區」觀察其對台灣之意涵
(一) 中國的想法:
對亞洲的懷柔策略,反應在以下四點:
1. 新安全觀:1996台海危機後,1997年中國倡議以對話合作為基調的「新安全觀」,強調相互信任、平等互利、尊重主權即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國際2002年版的中共國防白皮書即特別指出,與亞太各國展開對話與合作是中國亞太安全政策的重要內容,全力支持並參與東協區域論壇(ARF),並積極與東協展開在非傳統安全領域之合作。
2. 睦鄰政策:與東協在2002年11月金邊峰會上一口氣簽署三份宣言與協議:「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東協與中國非傳統安全問題合作聯合宣言」,及「東協與中國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更於今年10月的Bali峰會上與東協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成為PNG後與東協簽署該條約的第二個區域外國家。並以此四項條約或宣言為支柱共同發表一「和平與繁榮戰略夥伴宣言」,期望中國與東協除在經貿上邁向整合外,也在政治、外交與安全上趨於一體。除東協外,中國也積極與印度修好,2002年1月朱鎔基訪印,印度總理瓦杰帕於2003年6月訪中,兩國開始務實看待彼此間之關係。印度對於中國一再強調的建構一個多極體系的國際秩序基本上是認同的,不過也懷疑中國在亞洲之企圖。因此消除中國在南亞的影響力被視為是印度外交目標之一。對於中亞,中國則透過上海合作組織實施睦鄰政策加強合作,如今年決定成立反恐中心。
3. 經貿外交:除與東協積極成立自由貿易區外,中國也與日韓在此次2003年中日韓高峰會上簽署一份推進三邊合作的聯合宣言,其中包括積極推動中日韓間的自由貿易區。在此之前,今年9月中國也透過其所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與中亞各國簽署加強經濟合作條約,其終極目標是在中亞地區建立起自由貿易體制。在南亞,有關中印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也正醞釀當中。當然,中國也不忘與香港及澳門發展更緊密的貿易關係安排。從這些發展不難看出中國欲在東協、東北亞、中亞與南亞扮演要角與建構一亞洲經濟共同體的企圖。
4. 亞洲主義:除拉攏東協外,中國基本上附和馬哈迪所主張的亞洲主義,因為亞洲主義不但可以排美,也可加強亞洲各國之向心力,符合中國之利益。所以中國不但支持馬哈迪,也進一步推動「博鰲論壇」與泰國總理塔克辛所倡的「亞洲合作對話(ACD)」唱和,推動以亞洲為主體之合作。此外,中國也已爭取明年ACD外長會議之主辦,並擴大邀請哈薩克、科威特、阿曼、斯里蘭卡等國家加入,以彰顯其推對亞洲主義的角色。
總體而言,中國與東協、印度、日本、甚至美國在亞洲其實仍存在許多戰略上的矛盾與利益上的衝突,衡量中國目前的政經軍實力,仍無法獨霸一方,因此,中國目前對亞洲的懷柔策略其實部分目的是想藉此掩蓋中國與其他國家在此區域的矛盾與衝突,以營造一個和睦及穩定的局面,換句話說,只是緩兵之計,藉以換取更多的時間與空間發展其本身的實力。另一方面,中國的對亞洲的友情攻勢,在很大程度上表露其積極塑造「善霸」形象的目的,藉以爭取周邊國家的好感及支持,以爭取成為區域霸權。
(二)東協的想法
1. 對中國的絞索策略:去除霸權威脅
對於中國的懷柔與友情攻勢,東協也非全然處於被動的地位,其實東協也有自己的一套劇本,對於中國的睦鄰,東協當然不會只有付出,仔細觀察東協與中國近來所簽的四大宣言或條約,其實東協不見得獲得較少。首先,在「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中,中國首度承諾對南海問題遵守1982年聯合國海洋公約的原則,以和平手段,不訴諸威脅或使用武力來解決領土和管轄權的爭端。對許多擔心中國武力在南海形成威脅的東協國家而言,此宣言至少有牽制中國的作用。再就「東協與中國非傳統安全問題合作聯合宣言」來說,對東協而言,此宣言主要是想在非傳統安全問題上(非法移民、偷渡、疾病等)也將中國引進東協加三或ARF的安全對話機制,降低中國對東協在非傳統安全問題上的威脅。而「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用意就更明顯了,該約等於要求中國在與東協之交往上承諾遵守聯合國憲章、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及和平共存五原則等國際公認的處理國際關係的基本規範之國際法原則,如此東協可以較安心地與中國互動。至於東協與中國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東協深知中國經濟的發展潛力,想藉此分享中國的市場,同時也使部分FDI回流東協,並藉經濟整合構成中國與東協間的互賴關係。所以,基本上,此四大宣言或條約其實是東協藉以拉住中國此一崛起中的區域霸權的繩索,也是東協對中國絞索策略的運用。
2. 將日本、印度、美國引進,尋求權力平衡
除了靠此四大繩索拉住中國外,其實東協更進一步欲將日本、印度、美國等與中國在區域內有矛盾關係存在的強權也一起拉進來與東協合作,如日前東協與日本在今(2003)年東協高峰會上簽署「東協與日本全面性經濟夥伴關係架構協定」,正式揭開東協加日本自由貿易區協商的序幕。東協在今年的高峰會上也與印度展開自由貿易區的建構,並簽署「東協與印度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定」,且預定明年與印度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此外,東協對於美國在東協境內進行反恐或以反恐之名影響東協事務並未以負面態度視之,且正與美國研擬自由貿易協定的可能。這些動作在在都顯示東協也不是省油的燈,其實東協試圖營造一個以其為核心,與其他強權或霸權維持等距的區域安全環境,而不使東協受制於任何強權或淪為霸權之工具,達到權力平衡的境界。
(三)對台灣之意涵與可能之因應
面對中國的外交與經貿攻勢,我們確實也有必要採取積極的對策來防範或突破可能因此而來的經濟邊緣化。不過我們真正被孤立而受到顯著傷害的可能性並不大,就以往的經驗看,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確實排擠了一些區外產品,但整體而言,我國在這兩大市場仍然十分活躍而有競爭力。東協各國在經貿上的重要性遠不如這兩大市場,其產品和我國產品也有較大的區隔,因此我國所受的衝擊應不大。
這些冠冕堂皇的合作方案都不見得能如期達成,因為各國政治理念不同,經濟上的利害衝突也相當大,各國雖在公開場合支持區域合作,私下仍各有堅持,甚至各有所圖。例如東協雖然和中國、日本及印度談論自由貿易協定,但卻也頗有平衡各強權之目的。因此這類合作極可能曠日廢時,也就提供給我們更多加入或調整的時間。即使這些合作計畫如期完成,也是十年後的事,屆時國際間的經貿障礙極可能已因WTO及各國的努力而大為降低。
目前我國推動FTA的阻力可說來自中共的抵制,但十年或十幾年後中共及國際情勢都可能改變,所以,此時我們多加利用既有的雙邊或多邊資源避免可能的不利影響,例如,支持並積極參與WTO多邊貿易自由化,如多邊自由化能成功,雙邊或區域的必要性自然降低;另外,運用APEC的茂物目標推動亞太區域的自由化,弱化雙邊FTA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持續提升經濟實力,等待時機成熟才能極有機會參與這些區域或雙邊的自由貿易安排。
利用產業優勢,持續把握生產鏈中的關鍵角色。目前我和東協已建立相當緊密的產業分工體系,依國貿局分析,去年我對東協的貿易出口達158.79億美元,進口為165.98億美元,其中有不少是零組件的貿易。我國應利用本身產業優勢,持續設法維持在此產業分工體系中的角色,避免被取代。
政治上或安全上,東協對中國的絞索策略及其權力平衡的目的,短期內不見得完全對我不利,反倒是有助區域的穩定與安全,我方不需過度擔心。倒是可以思考如何利用亞洲主義與亞太主義的矛盾,爭取外交空間,假如完全遭亞洲主義的排擠,應思考靠向亞太主義,尋求亞太主義國家的合作。
面對中國對東南亞的外交攻勢,我國應由我方在東南亞的比較優勢思考可採行之應對,例如,中國不可能輸入東協之勞工,那麼我方應考慮善用外勞政策,要求與勞工輸出國定期舉行部長級之對話,提供官方管道解決外勞問題並檢討外勞政策,甚至進一步提升到勞工代訓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