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16 08:05:53Jennifer

2006/10/29 宜蘭─桶后越嶺道

秋日,空氣中清冷的氣息夾雜著溫暖的陽光,是引領我想出門踏青的好理由。


嚮往已久想去探走位於烏來山區的「桶后越嶺道」,今日因臨時起意,惟囿於進入山區需辦理申請的作業恐來不及,故只好採「大象先生」的建議,以逆向操作的方式,由宜蘭「小礁溪」的山區進入,越嶺後沿著桶后溪抵達桶后吊橋,之後,再依原路返回「小礁溪」。以我們今日的緩行步調,整段「桶后越嶺道」的來回時程,約是6小時的時間。


今日行程:

台北出發→北二高過雪山隧道→下宜蘭壯圍交流道→往宜蘭方向前進→過四城火車站→轉宜蘭縣道往龍潭方向→過龍潭派出所直行沿小礁溪堤防前行(192縣道)→過小礁溪土雞城→蜿蜒的鄉間產道約是2.6公里→抵桶后越嶺道小礁溪的登山→停車→整裝出發→桶后越嶺道→抵達桶后吊橋、林務局工作站→休息午餐→原路返回小礁溪登山口→北返。
「大象先生」曾經隨著其他登山隊伍探走過「桶后越嶺古道」,今日便由他為我響導。在未進入遙遠「小礁溪」山區的道路前方,我們先經過「匏崙社區」。


「匏崙社區」從日治時期便是宜蘭縣鼎鼎有名「金棗」的植栽產地,青綠中帶金黃色澤的「金棗」果實,薄軟的外皮、酸中帶甜的滋味,至今想來仍是齒頰發酸的回味無窮。「匏崙社區」清幽恬淡的鄉村氛圍及景緻,曾在我漫遊宜蘭鄉間小路的記憶裡,留過淺淺的足印。故當車行匆促經過時,雖是隔窗遠望,但覺親切感油然而生。


「桶后古道」源起台北縣烏來的孝義部落,越過南勢溪支流的桶后溪,止於宜蘭縣礁溪鄉的龍潭村。據資料顯示:「桶后古道」全程分為「桶后林道」及「桶后越嶺道」,前者指的是由烏來經孝義部落至桶后的產業道路;而所稱越嶺古道段,指的就是今日我與「大象先生」由宜蘭小礁溪山區進入,逆向走往桶后吊橋路段的行程。


「桶后古道」原是早期泰雅族大嵙崁族群,自大甲溪、大肚溪上游越過雪山山脈北稜,沿著南勢溪及其支流行獵、遷移,而踩踏出的獵路道。日據時期政府為了「理蕃」和伐木的台車運輸道的需要,將山徑開拓成越嶺道路。如今,深隱於宜蘭及烏來山區內的原始獵徑,已成為一條都會邊陲的熱門健行步道。


在我們啟程從小礁溪方向進入桶后越嶺道的入口,乾枯的河床仰望著白雲,低海拔的景觀變化雖是緩慢,但卻有明顯的差異。緩行步調至靠近越嶺點的附近,植被景觀丕變,灌木叢稀疏的點綴在遍野的芒花群中,更顯孤零的身影。
陰霾的天光玩起追逐風與雲朵的遊戲,越嶺點的上空,起了萬千儀態、變幻莫測的雲影畫面。站立越嶺點的山巔,近看秋原的斜坡上有芒花翻飛似海、翩然搖曳的壯闊景觀;遠眺又有寂靜疊翠的山巒相掩映,令人不覺深吸口氣再大吐胸中塊壘,讓它在空谷裏恣意的遊盪、、。


十月份,桶后越嶺道的杉林木連綿不絕的鋪綴在翠綠山林間的挺立,已成為我此趟記憶行囊中的一份感動。沐浴在清冽甘爽的微風中,茂密杉木林散發的芬多精,令人舒暢得想開口唱歌;透過枝葉將點點光影灑落一地的畫面輕移動,四周又有盎動的深淺綠意唱和著,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喜悅,盈滿我懷。
驚豔於桶后溪的湛藍清澈時,桶后越嶺道的盡頭,已見桶后吊橋凌空懸掛著。桶后溪在桶后吊橋的附近,有平坦、寬廣的河面,因此成為野營、郊遊的最佳選擇地點。但只見過多人工化的攔沙壩,分段切割著清澈的桶后溪,幸是,越嶺道進入潮溼路段的沿途,大有可細心凝視的野花朵簇生,減緩了眼底對自然變調的突兀。


原路返回小礁溪登山口的中途,與其他不同方向行進的登山團隊交錯會身時,聽聞到他們討論在途中見識到一棵外形奇特的樹木。此棵榕樹的樹幹呈半圓形,斜立在越嶺道的上方,樹幹上面滿佈著「纏勒」過後錯綜的鏤空線條,好似鬼斧神工般的優雅身段,令人不得不敬畏造物者的偉大力量。


回返到翠綠的杉木森林,在杉林下的閒坐,是對悠遊越嶺道的走返時間,遊刃有餘的自信掌握。再度仰望著高聳挺拔的林相,沁涼的微風拂面而來,心中竟無端響起巴赫﹝Bach﹞無伴奏的大提琴協奏曲。
與「大象先生」的閒聊中,突然無心翻動深刻的記憶扉頁,我的心情長出了翅膀,停駐在當年彼人離去的時刻、、。有人說:「幸福總在遙遠的彼岸」。在我年輕的歲月裡,守候在我生命裡最知足的路段,是有難以抉擇的彼人們為我閃曳出一道道璨亮的火花。

而年輕如我的歲月中,總以為人生的相逢,該是矜持在期望他人給予的狀態,而辜負了身旁許多的人事物。只如今,無心再觸動擱淺在遙遠彼岸的記憶扉頁,當在無人察知的寧靜夜晚,記憶的門扉雖曾響起愧疚的心緒,但終也是無法再挽回年輕的歲月,或是再輕觸到彼人真誠的回眸、、。

行旅日期:2006/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