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9-09 14:35:26

讀書心得:台灣音樂閱覽

閱讀作品:台灣音樂閱覽
作品編者:陳郁秀 編著
出版社: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1997年8月

----------------------------------

◎內容摘要◎
台灣由於特殊地理環境及歷史處境,在不同政權統治之下,同時也面臨不同文化的衝擊與滋潤,因而如西洋文化、中華文化、東洋文化以及本土的原住民文化,交匯融合形成一種兼容並蓄,包容性廣的台灣文化。中華文化、西洋文化以及本土的原住民文化,在台灣歷史中分別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最後逐漸形成了具有台灣本土特質的文化內涵。根據許多音樂工作者的討論與整合,我們將台灣音樂以種類來分類,分別是:原住民音樂、漢族音樂、西式新音樂三大類。

一、原住民音樂
在台彎流傳幾千年的原住民音樂是原住民從大自然及生活中學來的聲音,也是他們與神靈溝通的語言。音樂是原住民族羣靈魂共同祈禱的語言,以和音傳達天庭,所以他們的祭神祭典歌神聖不可侵犯,平時不能隨意唱,通常透過祭祀向天神祈求豐收、平安,在戰時透過祭歌向天神求取神力和勇氣,使族羣的生命之火永續不熄。
但是,數千年來流傳下來的音樂受到近百年不同外來文化的影響,傳統文化生態已迅速變遷。除了祭祀音樂因其權威性不容任意吟唱,所以保持原貌外,其他音樂則受環境改變也產生變化。日治時代受到日本影響,旋律節奏稍有改變;到二次大戰時期,內容由純樸的民謠歌被改成與戰爭有關的詞,而且已不同於往昔。國民政府遷台,又出現愛國歌曲……原住民的「天籟之聲」,也在這種種變革中,逐漸沒落。

二、漢族音樂
  早期由閩粵移民到台的「福佬系」與「客家系」,大多數原屬農民階級,所以自然把閩粵民間的音樂帶到台灣,由於他們的人口佔漢族民的大多數,這些民間音樂也就成為台灣音樂的主流。日本治台之前,源自這一系統的音樂文化,海峽兩岸大約相同。但自1895年馬關條約之後,各有不同的發展,同時台灣本土也產生了屬於台灣特有的民間音樂。這些音樂大致可分民歌、說唱、戲劇音樂、民間器樂、宗教音樂五大類。
1.民歌:是指人民在長期歌唱生活中,共同創作累積的歌曲。
2.說唱:所謂的說唱是「說」與「唱」混合式的「唸歌仔」。
3.戲戲音樂:戲劇音樂包括前台演員們在舞台上所唱的戲曲以及後台樂師們所奏之音樂。
4.民間器樂:民間器樂是有雅樂之稱的南管,以及常被大家形容為「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之北管。
5.宗教音樂:宗教音樂涵蓋了儒、佛、道、釋各家,形式特別之音樂。
這五大類音樂都是與我們食、衣、住、行以及精神生活息息相關,透過音樂表現出「人民的心聲」。

三、西式新音樂
  西式新音樂是傳入台灣最晚但發展最蓬勃的樂種。十七世紀荷蘭、西班牙佔領台灣,已有西樂傳入台灣,但真正落實生根則到1860年代,基督長老教會北由淡水,南由台南隨著傳教,將西樂落實台灣各地。經過日治五十年,在台創立師範學校人才;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在大專院校設立音樂專門科系,培養第二代新音樂作曲家。六○年代隨著現代化的風潮,許多藝文青年組織起來,展開各種鄉土論戰與中西論戰,而音樂界也在1973年成立亞洲作曲家聯盟,產生第三代作曲家。

四、通俗音樂
  另一種通俗音樂,它代表社會中絕大多數人的心聲,是一個民族共同創作、長久累積下來的音樂形式,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有所變化。從最早的自然民謠到三○年代後的創作民謠都充份表達當時社會狀況,傳達特定時期的時代背景。

結 論
以上幾種不同的音樂,同時在台灣島上滋潤、生根,形成我們特有的台灣音樂。如今,擁有豐富而多元化內涵的台灣音樂,正徘徊在傳統與現代的十字路口。如何以尊重傳統音樂的態度來修訂我們的文化教育政策,培育優秀的音樂人才等問題,都是我們在回顧台灣音樂發展時,必須思考面對的問題。

◎讀後心得◎
閱讀本書,深覺台灣音樂之多元。書中所提到的各式樂種,不時在身邊出現著。深入心靈的原住民音樂,如今被不少的音樂家當作創作題材,更有唱片業者發行原住民音樂,將這觸動人心的心靈聲音傳送到世界各地,讓更多人分享感受。
而種類繁多的漢族音樂,更是與我們的生活習習相關。從廟口文化的布袋戲、歌仔戲,到婚喪喜慶的南北管,漢族音樂一直在我們的身邊出現著。但隨著時代的演進,小時候看的布袋戲變了調,搬上螢光幕加入了電腦特效,配上迎合市場的劇情,當時曾喜愛的布袋戲,如今已不再感動。至今仍舊喜歡的歌仔戲,卻因市場的改變而逐漸沒落,看到機會很有限,十分可惜。
西樂就如編者所言,在台灣發展蓬勃,學校的教育、音樂廳的演奏、唱片市場,西樂充斥在台灣的各個角落,最常見的廣告配樂、網路隨機音樂,都可見到西樂的蹤跡。
在現今世界地球村的情形下,音樂不斷的在演進中,隨著媒體的發達,改變更是日益加劇;我不是音樂工作者,說不出、做不出有建設的話與行為,只能以期盼的心情,觀看仍在變革的台灣音樂史,希望這段演進,愈來愈好。